令公杨业在金沙滩一役被奸臣潘仁美摆了一道,被辽军困于两狼山,七子欲上阵救父脱险。临行前思夫心切的佘老太君向鬼谷先生卜问凶吉,得了一张字条,上书:当知天命难违,七子去六子回。 老太太一看急了,救老头子要舍一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可如何是好。无奈之下只好嘱托大郎照顾好自家兄弟。接下来整部电影便围绕着这张字条,卖着七子救父的关子慢慢展开。 一门忠烈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改编一段大家熟悉的历史题材要是没个新意就很难有所突破。没看之前我对它带着一些成见:一是黄百鸣监制打群星牌,二是俗气得让人提不起兴趣的影名,三是可能受到点之前《杨门女将》的影响,对这类古装戏产生一点免疫。 看完以后,我觉得这是一部容易被忽视的作品,因为这个档期不乏佳作。但古装战争、悲壮忠烈,有血有肉,这些鲜明饱满的特征足以支撑起它的独树一帜,至少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另一种版本的《十月围城》,也可以想象成东方版的“七武士”。 《忠烈》最早为人关注的是它华丽的明星阵容,从令公到杨门七子可谓清一色的帅哥,光是请来久未露面的老帅秋官坐镇就够片方宣传好一阵子了,门下七子郑伊健、于波、周渝民、李晨、林峰、吴尊、付辛博,都是两岸三地非型即帅的演员,从英俊小生到成熟老男人,几乎“通杀”各年龄段女性观众。 靓则够靓,却也是我所担心的,这毕竟不是戏说也并非偶像剧,我生怕一班帅哥会削弱它厚重的历史色彩,演不出铁血硬汉征战杀场的杀伐果断和热血豪情。事实上帅哥们并不是来耍帅的,每个人的角色感都很强,为我们呈现出的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角色。很多人看完都是被演员们饰演的角色本身而感染,并非源于演员原有的魅力。角色虽多,名字也易混,但还是让人记住了每一个角色:大郎沉稳有担当,二郎有情善与马交流,三郎敏锐精骑射,四郎刻苦嗜槟榔,五郎睿智懂医术,六郎忠厚有情一根筋,七郎血气方刚急性子。用华丽明星阵容演绎出一段朴实无华的悲情故事,这是影片的动人之处。 而这部戏的好看之处在于战争戏,应该算近年来国内银幕上少有的兼顾了古代战争场面和战场细节的戏。影片中儿女情长的篇幅很少,煽情部分也是点到为止,重头戏都放在了战场上,这部戏有金沙滩和两狼山两场战役。区别于常见的用特效制作的人海战术,虚假声势的两军对垒、过场一样的兵戈刀戟,摆把式的主将相争等形式大过内容的战争影片。《忠烈》里的战争戏显得残酷、持久、血淋淋,有一种历史战争的还原。金沙滩一役后尸横遍野、触目惊心。等到了两狼山,七郎一见箭伤不支的家父,心愤难平便只身去找仇敌求援。凶猛残暴的辽军围攻时,兄弟六人一边护送着令公,一边与之展开生死搏斗,前有众兄弟大刀开路,后有三郎左右开弓,随时解围。一时间短兵相接、刀来箭往,血光四溅,这里没有什么花哨招式,只有最实际决绝的闪转杀伐,直杀得昏天暗地,砍得人仰马翻,死得血流成河。孤军突围的代价注定是惨烈的,战争最后宋军只剩下伤痕累累的兄弟六人和负伤更重的令公。冷兵器交战带来的视觉冲击看得人心跳加速。 七郎是最早的悲剧人物,向仇敌搬救兵反遭乱箭射死。我们还惦记着那张字条,这是否意味着其余六子可以相安无事?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当大郎第一个站出来殿后时,悲情便相继发生:大郎、二郎相继因寡不敌众死于乱刀之下,四郎、五郎与围追辽军一同跃下山崖,三郎遭暗算被长枪刺穿,最后只剩下背着令公尸身的六郎逆袭了穷凶极恶的终极Boss耶律原。尽管长相稍显文气的吴尊怎么看都不像能逆转结局的人。 原来“七子去六子回”是七子去请救兵六子独回,亦或去了七子只有第六子回来,其余六子连同令公全部阵亡(民间传说五郎跳崖后生还,后来出家为僧)。原来,鬼谷先生跟佘太君玩了一个不可道破天机的文字游戏。如果一个良将可以延缓一个王朝的寿命,一个奸臣可以加速一个王朝的灭亡,那么此时平衡已被打破,从此宋王朝过上了苟延残喘的日子。
![《忠烈杨家将》:一张字条和七条命案](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040741283194.jpeg)
不管怎么说,影片为我们再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西有史泰龙集结世界硬汉组团老年敢死队,中有郑秋官领衔两岸帅哥上演忠烈杨家将。战得血性,死得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