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本来是一个学术名词,但是今天“指数”正在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词汇。洗车指数,穿衣指数,供暖指数等等简单而又通俗的指数早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各种机构编制的指数也开始盛行起来,媒体上经常都会出现某某机构发布了一个“某某指数报告”,或者某个城市的幸福感指数如何等等,而且,一项指数发布后,总会引起社会的各种争论。这让很多企业也发现了指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于是企业通过赞助指数来提升影响力也成为了一种营销现象。
指数何以营销?
什么叫指数?简单言之,指数就是建立评价标准、复杂事物简单化、不确定的东西定量化的工具。指数之所以会得到营销界的应用,是因为一项可以反映和测量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事物进展的指数,不仅会赢得来自学术界和研究界的普遍应用,还会得到社会各类公众的关注,赢得非常高的曝光度,甚至可能引发社会自觉自发的讨论和传播,因此,相比那些以营销概念和产品概念为诉求的商业传播,以指数为基础的传播就有了更加广阔的影响力。
指数与一般的品牌和产品信息传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首先,指数发布后,所到达的目标受众都会认真看待和思考。因为“指数”有着科学的外衣,所以这些五金信息不会被消费者屏蔽,这就好像专家证言一样,指数由于其专业性,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关注;其次,以指数为概念的话题更容易延展。一项指数虽然只是一个数字和一些数据,但是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因为每个人思考角度不同,这就让指数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延伸性,人们可以围绕一个指数而发表各种奇思妙想和言论,从而可以形成广泛探讨的社会氛围;再次,指数的传播叠加效应更加突出。由于指数有丰富的数据作支持,因此比一般的公关软文更有内容,更可能被媒体主动采用,如果指数的话题还足够有趣和有价值,媒体甚至可以单独划出版面来报道,这使得指数通常可以达到一般的软文等达不到的传播效果。
正因为指数有这些独特的优点,很多企业开始借助指数来辅助进行营销的传播。即通过指数的制作、发布,扩散其品牌影响力,藉此树立品牌形象,甚至影响目标消费群体的意见的企业营销传播策略。因此,在现在很多能够看到的与企业有关的指数,都是企业为了提升品牌而策划、调研和编制的指数,例如麦当劳汉堡指数,苹果IPODNANO指数,星巴克“拿铁咖啡”指数等。指数也就因此有了营销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指数不能只秀一下
尽管越来越多的五金企业开始支持各类指数,但是对于到底应该如何利用指数,以及指数到底应该如何来运作,以使其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似乎很多企业并不知其所以然,而究竟该如何给“指数”这一已经悄然走进营销领域的新营销方法进行定位,这是不论已经使用了指数的企业还是那些正在观察着指数的企业都关心的问题。
一些企业认为指数是一个事件营销,因此,在应用指数的时候,常常利用指数来制造一些爆炸性的新闻,以此来吸引社会的关注。例如,杜蕾斯每年都在全球开展性福指数调查,但是每一次发布的时候,杜蕾斯常常都是利用炒作事件的方式来发布一些让人目瞪口呆的调研结果,比如前几年曾经广泛炒作通过网上调查获得的“中国人平均性伴侣人数”的新闻,希望引发社会的关注点,作为一项新闻炒作,这样的方式从公关角度来看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项指数来看,这样的方式就显得过于哗众取宠了,指数一定要考虑到公共价值,其关键的公共价值在于不论什么样的指数一定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不是有意的炒作。开始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关注,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就会质疑其结果的科学性。
一项指数的操作绝对不能当作一个短时间内的事件营销来对待,因为指数本身就蕴含了其长期价值,指数被当作一个事件来运作,实际上是缩短了“指数”的生命周期。指数作为一项测量工具,其历史价值比单纯只发布一期指数的价值更大,当历史数据累计到一定的阶段,通过数据的持续挖掘还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指数营销应该纳入企业的长线的营销战略,而不仅仅是短暂的“秀”一下。如果一个指数可以坚持下去,企业可以围绕每一期的指数提炼相关的比较新锐的话题,从而来持续的提升影响力。
指数避免“自我宣讲”
一些企业发布指数一定要强调必须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称为“自我宣讲”。例如,某品牌客车生产企业希望诉求其产品的“耐用性”,于是,就组织了对该品牌的目标消费者的“耐用指数”调研,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就有意误导消费者,以证明该品牌的“耐用指数”比其他同行业品牌的耐用指数高,通过客车行业耐用指数发布引起人们对于该车耐用性的关注,希望借此诉求“耐用性”。这样的指数应用的确可以制造出很多新闻点,但是其出发点却是以强调品牌自我,而打击对手为目的的,很容易被消费者识破,而且,该品牌不可能每年都发布耐用指数说自己的耐用性排第一,这样的指数也自然就没有了持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