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2003年汽车行业在行业和股市上的双丰收让人印象太过深刻。因此,曾经风光过的通讯厂商们自然不愿意错过搭上汽车业这趟快车,继波导股份(资讯,行情,论坛)(600130.SH)之后,夏新电子(资讯,行情,论坛)股份有限公司(600057.SH,以下简称“夏新”)也加入了这场“造车运动”中来。
3月29日,夏新电子发布公告,称将和南京汽车集团(以下简称“南汽集团”)组建合资公司,生产汽车车身等产品。公告称,夏新将以自有资金1.75亿元投入,占合资公司50%的股份,夏新不涉及合资公司的具体运作。南汽将以部分资金加技术入股的形式,在合资公司占另外50%的股份,同时合资公司的管理层也将由南汽方面委派。
三个版本
夏新的公告中称,公司将生产汽车车身等产品,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发布公告的第二日也就是4月1日,夏新的公共关系主管王治全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夏新与南汽合作生产的不是整车,而是汽车电子产品。”
夏新的公告和对媒体两种说法让人陷入了迷茫,到底夏新想做汽车车身还是想做汽车电子产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治全称,所谓生产汽车电子是“媒体的误解”,夏新此次投资的确是生产车身,但是“这仅仅是一项战略投资,夏新做车身,目的是为了带动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
王治全告诉记者,2003年9月,夏新成立了电子装备事业部,该部门主要研发和生产包括车载电视、车载电话、车载音响、车载DVD等全套电子产品。
王治全称:“这是相关多元化的一步,音响、电话、DVD等都是夏新熟悉的领域,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成为车载产品。”
既然如此,为何夏新的公告中却没有提及,而只是简单地称生产汽车车身等产品呢?王治全表示,这是公司有关部门公告时的遗漏。
记者就此采访了夏新董事会秘书吕东,吕东告诉记者,目前公告的是获得董事会同意的这个项目本身,即根据公司产业投资的需要以及未来发展汽车电子业务的需要,同意投资1.75亿元与南汽集团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但具体的内容,自己也不知晓,公司会在协议签订后做专项的对外投资公告。
不过,关于此事,记者在南汽集团却又获得了一种说法,南汽集团宣传部的多位人士在被记者问到有关夏新与南汽合资造车的事情时,均表示对此一无所知,他们也是在看到夏新的公告和新闻报道之后才知道的。
而南汽集团宣传部的一位女士则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夏新实际上是投资给南汽集团。
2003年8月,南汽集团正式通过债转股方式从国有独资公司转变为多个投资主体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五家股东为跃进汽车集团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公司、江苏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为120亿元,股本总额由原38.22亿元增加到46.22亿元。
上述这位女士表示,目前南汽很需要钱,夏新此举是成为南汽集团的股东,而不是投资汽车车身项目。记者就此说法致电南汽集团企业文化部刘部长,刘表示,自己最近都很忙,抽不出一点时间接受记者采访。
“追热点”?“追利”?
外界将夏新造车视为其试探再度转型的第一步,尽管2003年夏新手机的销售额高达58亿元左右,但是手机市场增幅的放缓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一个事实,以波导股份为例,其200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6亿元,2002年突飞猛进到了63亿元,同比增长142%,到2003年,其主营业务收入为108亿,同比增长70.26%,增长速度降低了一半。
曾经在VCD上吃过苦头的夏新对于市场衰退有着切肤之痛,手机市场增幅的放缓使其急于寻找新的业务,以便维持公司业绩的增长。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2004年2月19日下午召开的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上,夏新分管手机业务的副总裁林德华辞职,公司方面称,林德华的辞职是个人原因。
“一个企业如果因为一个人辞职而垮掉,那么这个企业是不成熟和不健康的”,王治全称,林德华的辞职对夏新的手机业务不会有太大影响。
回顾夏新的历程,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夏新电子始终是一个热点产业的追逐者,而且其每次进入热点行业都比同行慢半拍。
夏新成立于1981年,早期的业务是组装一些电子产品,如黑白电视机等。1993年起,夏新趁着录像机热开始进军家电业,生产录像机。
3年后,录像机行业进入颓势,1997年,夏新开始考虑市场转型,当年夏新VCD投产,而此时广东爱多VCD的销售额已经高达16亿元。
不过夏新还是一举进入VCD企业前三名,成为中国影碟机市场的风云企业,初期,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利润,1998年夏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年每股净利润高达1.02元。
不过,夏新此时的辉煌有如“昙花一现”,第二年就开始迅速走下坡路,1999年,由于影碟机市场迅速饱和,整个VCD行业迅速衰退,夏新的主营业务出现大幅下降,1999年每股收益迅速下降至0.11元,随着2000年和2001年两年连续亏损,夏新戴上“ST”帽子。
然后便是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夏新手机”故事,据说2001年,一家韩国公司在中国遍寻合作伙伴,均遭到拒绝,最后找到夏新,夏新买下其设计方案,由此诞生了夏新A8,而此时波导股份宣称其手机累计产量已经突破1000万台。
尽管是“晚起的鸟儿”,机遇还是再一次眷顾了夏新。当年底面世的A8,由于机型设计精巧,受到市场广泛欢迎,当时的说法是有经销商拎着装现金的箱子守在夏新门口提货。夏新A8刚面世时售价高达3800余元,但是其成本估计不足千元,由此创造了夏新2002年每股收益1.69元的惊人业绩。凭借一款手机挽救了一家上市公司,夏新的确开创了先河。
对于夏新是“追新族”的评价,夏新一位中层人士称:“应该说我们是‘追利族’,哪里有高利润,我们就往哪里钻,幸运的是,我们每次都能成功。”
“曲线救国”?
如今,作为汽车产业的“迟到者”,夏新还能一如既往地创造“奇迹”吗?
高盛曾在其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预测,到了2005年,中国轿车产销比率将从2002年的102%上升至2005年的115%,出现大量轿车制造产能堆积,将会触发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国轿车制造企业的毛利润将会下降近10%。
而从去年底以来,包括上汽集团、一汽、东风、广州本田在内的多家在国内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宣布扩大产能、推出新车型、开打价格战。毕马威则指出,今年中国现有生产线的生产潜力已经是270万辆轿车,而可预见的消化量是180万辆,这其中已经是近100万辆的落差,而按照汽车制造商们的蓝图,2005年生产量将达到490万辆,市场销售量只能有将近260万辆。存在过量生产90%的危险。而且,因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允许更多的汽车进口,未来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利润空间也将进一步缩小。
目前,南京汽车集团的主要车型有三款,包括依维柯(商务车)、菲亚特(轿车)和跃进(卡车)三种车型,到底夏新和南汽的合资公司生产的车身供哪种车型使用,夏新方面人士以协议尚未签订为由,表示不便透露。
而据东南汽车总经理室郭海鹰介绍,汽车整车生产包括四大工艺,即冲压、焊接、总装和涂装,当初东南投资近1亿美元,建成了焊接、总装和涂装三大工艺,其年产量为三万辆。按照夏新和南汽合资公司的规模来看,3.5亿的投资,假设其全部生产商务车车身的话,年产量估计不会高于3万辆。
3年后3万辆的规模,和几大汽车集团动辄几十万辆的产量相比,夏新造车是否还有其生存空间呢?
而夏新宣称未来进军的汽车电子是什么状况呢?
据报道,至80年代末,美国汽车平均每年装备汽车电子产品为861美元,若按此水平对我国2013年轿车所装汽车电子装备进行计算,届时我国预计拥有近600万辆轿车,它们需补充装备的电子产品达413亿元人民币。
但是,业界人士认为,夏新方面所说的通过合作车身项目进入汽车电子,颇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与其绕一个弯,为何夏新不直接和南汽合资生产汽车电子设备呢?
其次,所谓的车载电话、车载VCD只是汽车电子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ABS(制动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EBD(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等电子装备的附加值显然更高。
“夏新的造车运动,如果是真的,也许会与它进入VCD、手机产业差不多,会狠狠赚一笔,但可能做不长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证券界人士分析。
不过,以下事项或者可以让市场对2004年的夏新利润抱有一些期望,2003年3月25日,夏新董事会一致同意,自2003年起,将原定每年按销售额提取3%的技术开发费提高至6%。按夏新2003年68亿元的销售额计算,仅此一项就能为夏新保留2.1亿的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