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长期波动现象研究,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俄国人帕尔乌斯、荷兰经济学家冯.盖尔德伦对长波周期理论都有一定的阐述,但是最系统的要属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他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中正式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平均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这一结论即所谓的“长波理论”,过程经历分为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象马克思所说的那种7——10年为一个长度的商业周期,而且存在一个50——60年的长周期,每个周期中又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周期,各持续20——30年。
长波周期理论的特点:一是在长波周期波动的衰退期,农业通常出现显著的长期的萧条;二是在长期衰退期,生产领域和交通运输业有较多的重要发现和发明,但这些发现和发明要在一个长波高涨开始时才能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三是在一次长期高涨开始的时候,通常会有黄金产量的增加,会有较为后进国家的经济突进,世界商品市场一般也有所扩大。
成因:对于长波理论的成因,学术界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长期波动来自外源性因素,如战争与革命、过激的阶级斗争形式等,认为生产力腾飞的起点是某一不同寻常的历史事件。另一派认为,长期波动来自于内源性因素,即生产力体系内部的深刻变革是迅速增长阶段与缓慢增长阶段周期性交替的根据,他们认为,导致新的增长部门利润率提高,因而发展迅速,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但过了20——30年后,这种效益潜力发挥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部门利润下降,资本贬值,因而整个经济呈现缓慢增长或下降趋势。
中国在面临第五个世界经济长波机遇时应该抓住机会,实现经济增长,从以下几点入手:
(1)抓住第五个世界经济长波中技术国际转移的机遇,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适时的调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科技体制创新体系,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的投入,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特别是把国外技术引进和我国生产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我国新兴生产力。
(2)要抓住 本期经济长波中产业国际转移的机遇,要适时调整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
(3)要结合本次长波中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此外,中国在实施上还是有很大的难度,一使体制创新,没有可持续性,二是高度科技垄断,科技体制高度管理行政化体制,是中国制度创新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