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在前不久,将“十一五计划”改为了“十一五规划”。说来,这个改动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于是,人们不禁会问,党中央、国务院为何要将“计划”改为“规划”?对于为何要改动的原因,恐怕不一定人人都知道。是啊,为什么要做这一改动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笔者得出如下的结论,愿把它拿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笔者以为,从表面上看,这一改动仅仅是“规”与“计”一字差,里面却凝结了说不尽的心酸与苦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共产党的启示
笔者以为,党和国家将“计划”改为“规划”不仅仅考虑我们已实行了市场经济这个因素,这里面有落实“科学发展”之意义。为此,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科学发展观”。那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笔者的理解是,它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包括“价值规律”在内的各种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一种认识论。也就是说,只有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有“科学发展观”。
显然,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是很随便的一件事,一定有它产生的深刻背景,就是说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笔者为何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应该承认,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搞的那种计划经济是不成功的。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计划经济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行的一种制度,社会主义没有实施计划经济的条件。
笔者以为,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是有定数的。比如原始社会就只能实行自然经济制度(受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不发达的限制),奴隶社会就只能实行产品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和奴隶都归奴隶主所有,生产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奴隶主个人需要)。在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主发现将奴隶锁起来不如将土地出租给他们更有利可图,便自然实行起商品经济。
上述过程,实际上使土地等生产资料和奴隶等都变成了商品,也为实行商品经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诚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为资本经济的兴起创造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剩余价值”的逐步积累,使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足以使商品生产具有规模效应。诚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小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提高所做的贡献,并使商品、资本、技术输出,成为了可能。
资本经济之后该是什么经济,由于社会尚未发展到这一步,所以没有一个依据。于是,马克思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判断,提出了计划经济范畴。然而,错就错在这里,因为他和他的后继者,未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误以为资本主义之后便是共产主义,所以搞了计划经济。这个问题,邓小平先生发现了,要么,他的理论也不会叫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而叫做“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了。
二、党和国家为何要将“计划”改为“规划”?
上述,当然也就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经济制度。那么,这个经济制度是什么?列宁首先提出市场经济概念,可惜,他逝世得很早,斯大林、毛泽东都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刘少奇、邓小平等人意识到了,可惜在当时掌权的不是他们,为此分别遭到了迫害。小平同志掌权后,中国终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健康道路。27年过后,中国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成功,且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那么,市场经济与资本经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市场经济与资本经济的区别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是供求关系的另一方——消费能力,而不再是资本的拥有量的多寡,虽然在市场经济前期,资本仍然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根据“消费决定经济”的“广义价值规律”来制订商品生产计划,而不仅仅依赖市场供求关系。
很显然,这里面已经有了一个用“计划”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调整”的意义。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调整”所依据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计划经济方式与方法,因为那种所谓“计划”是建立在缺乏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基础上的一种计划。虽然在战争之后和赤贫状态下,战后的欧洲和我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计划”,但是,不能说,那就等于计划经济。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介于资本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模式,它既不属于资本经济,也不属于计划经济,否则就谈不到“介于”。但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又注定是一种对资本经济和计划经济兼收并蓄的经济制度,因为它本来就处于两者之间,而且势必将是由资本经济走向计划经济的一种过度形式。诚然,具有相对意义,并且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持续。
显然,党和国家是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否则也就不会把“计划”改为“规划”的了。也就是说,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有这一字之改动,所依据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换句话说,所谓“规划”,其实就是“根据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来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简称。诚然,以上笔者说的是“广义”的,这里面也应该包括“狭义”的层面,如“大规划”中应包括“小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