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数字模拟”转来转去?1、由室内到户外,从固定接收到移动收看,数字电视无处不在。
2008年1月1日,地面数字电视在北京开播,主要转播中央电视台的高清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6套标清频道,开始了模拟与数字信号同播,标志着我国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正式启动。
麦克卢汉说,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当城市里上班一族一天要花几个小时在公交车上时候,车载移动频道自然成了商业资本追逐的目标,一个“国标”最后最多的应用居然在公交车上放些新闻片段主要放广告的那个屏幕,这大概是地面数字电视标准起草专家没有想到的吧。
据《中国移动电视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发布的最新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业(公共交通移动电视)迅猛增长,收入近十三亿元人民币。数据显示,二00八年中国移动电视行业的广告收入将达十二点九三亿元,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一百零五。
国内几大公交显示屏运营公司之一的华视传媒的上市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810万美元,显示出较强发展势态。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标准的两个接收子系统,一个固定状态接收(针对户内家庭用),一个移动状态接收用,成了风景这边独好。
在北京通过公共交通移动电视观看奥运赛事的人数仅次于传统的户内电视,成为大众关注的第二大媒体。出门看车载移动电视,在家看有线电视,成了电视无处不在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传统的有线电视领域,格兰研究的用户满意度调查却发现数字电视用户满意度下降的趋势。当用户收费提高了,内容服务和功能看点、业务推广没有跟上时,这种缺少支撑基础的数字电视快速规模效应会存在续订率下滑、满意度下降、用户离网的潜在风险。
室内看电视的用户在分流,户外看电视的时间却在增加。
电视由室内到户外,从固定接收到移动收看,电视媒介在延伸。作为室内收看电视的运营主体,有线电视运营商如何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2、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用户需求研究是业务开发的根本。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哪个更重要?通讯行业通过多年总结,已经得出了结论,在刚刚步入运营的广电行业来说,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
品牌的建立,适应新业务的新体制,在广电行业有太多需要研究的东西。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付费频道商、用户,每个环节的需求都不一样,可谓各有所求,每个个体考虑的都是局部问题,如果不能换位思考,这个断裂价值的产业链如何获得快速发展?
要提升用户价值不能只是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要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层面给予更多关注。通信行业在用户行为分析、调查、研究、新业务规划、设计、试点、推广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
互联网坚守了开放、平等、自由的普世价值观,能吸引到有效社会资源,整个产业链价值自然构建成功。
调动全社会的优质资源都有兴趣参与到数字电视产业价值的建设中,无疑比闭门造车要更有效率。封闭的系统最稳定,但是效率也不高。开放的格局是产业升级换代的内在需求。
从“整体平移”到“全面转换”,广电数字化进入了“后转换”时代。平移是一种几何状态的位置移动,不能改变任何形状,是一种简单位移复制的思路。数字电视转换实质上改变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从单一靠政府公益性的安全播出机构向多业务、全服务经营的运营商转换的过程。
从早期片面宣传的装了机顶盒后数字电视图像变清晰了,到后来侧重强调提供的数字电视频道多了,再到这一两年运营商普遍引导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玩电视”的数字家庭信息综合应用,全国各地有线电视运营商对于数字化后能提升用户体验价值有了更深的研究和实践。
数字电视产业链是一个开放的集群,上下游各方的关注点不同,终端平板电视已经开始朝着融合时代的多态接受和多屏显示功能方向开发了,最流行的液晶电视或者等离子电视都会配备多路AV、高清HDMI、电脑VGA接口,有的还备有USB网络播放,甚至内置DMB-TH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模块,个别地区还出现高清有线机顶盒内置的电视电器上市。
终端数字电视设备的多样化,在提供更多功能的同时,也为有线电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用户需求研究是业务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多年的摸索,有线电视行业新价值链重新构造,越来越接近最优方案(见表二)。
表二:数字电视业务类别
家庭用的地面接收系统,由于没有商业模式,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公益属性的电视,能起到一个最大作用就是特殊状态下的应急电视广播功能,在四川地震后地面数字电视传播中就起到不错的效果。
百姓要的用户体验价值,是不清楚也不用管后台用的具体是什么技术,不管数字时代也好,模拟电视也罢,谁能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谁就是好的技术,就会受到欢迎。
从CCTV《焦点访谈》最早播出的“数字电视走过来”,到“数字电视新时尚”、“数字电视新生活”、“数字电视新机遇”,系统全面介绍了数字电视的产业政策、产品功能、服务业务、用户体验等情况,展示了数字生活带给百姓的时尚、方便、欢乐、实用的信息电视新看法。
尽管这样,在数字化的推进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悖论难题,没有好的节目和优质服务,用户不会买账;没有用户,好的节目和服务就无法保证。
如何让用户接受这样的科技产品和服务成了考验运营商综合能力的大考之题。
由于用户要为数字化终端设备“机顶盒”买单,在服务、体制、内容都相对新技术滞后的情况下,“拔苗助长式”的快速转换造成了一部分用户的不理解,有的甚至发展为抵触数字电视新产品的行为,一个行业内专指的“机顶盒”名称也成了互联网络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指出,“整体转换”是一个让用户了解数字电视的一个办法和途径,不是一个运营模式。
“免费送盒子”也只是一种特殊的市场营销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字电视媒介的发展问题。关于数字电视新媒介的运营模式,周鸿铎教授认为两个重点都要关注。一个是互动模式,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方心灵的互动、认知的互动、价值的互动、行为的互动、效益的互动等等。第二种运营的方式就是融合的方式,包括很多的内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要做到业务的融合、技术的融合、渠道的融合、平台的融合。
只有抓住了数字化技术的“互动、融合”的核心优势,数字电视才能够稳步持续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在全国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推进工作现场会上,提出了“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原则。
为加快推进城市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整体转换,各地运营商因地制宜,摸索适合当地情况的各种模式,但是真正做到“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却不多,过分依赖“政府领导”反映了广电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惯性。
用户规模快速发展,由此带来服务响应和营销难度对称增长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
没有用户需求,再先进的技术,说的再好也无用,因为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电视观众的耳朵是敏锐的,市场是有情也最无情的。
2008年11月下旬召开的北京BIRTV会议期间,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指出,2009年将要着重的建立和完善化服务体系,来提高有限数字电视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不管电视传输的技术手段如何变化,无处不在电视给广电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也会提出更高的运营挑战,广电行业合谋合力,就能打造出像重组后的新电信那样的“天翼”互联网手机品牌,动用影视明星代言,营造“值得期待”的市场效应,广电的数字电视信息综合服务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