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这一论题不无原因,是笔者经过长期锤炼而得出的最终结论。大家知道,《易经》被中国人称为“万经之首”;哲学又被人称为“科学之科学”,因为是专门研究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学问。由于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都离不开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研究,所以哲学被人称为“科学之科学”。然而,笔者请大家注意的是,现在笔者马上就要把上述论点推翻。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能够和有理由被称为“万经之首”和“科学之科学”的,只有经济学。为什么?因为只有经济学明确地告诉人们,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价值和它的运动规律。而万物又皆为价值而生,死为价值而献身矣!
一、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为了获得广义价值
笔者经常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人类为何要不厌其烦地创立各种科学、各种理论。或许有人会说,是为了把世界上的事情都“整明白”。这话说得对不?不能说不对,因为科学就是为了把问题整明白了才建立起来的。可是,笔者却以为,这句话还是没有说到“根子”上。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人们之所以想把问题“整明白”了,目的不是为了“整明白”而才去“整明白”的。
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笔者以为,当然是为了获得经济学意义上的那个“价值”。或许又有读者会问了,难道人们之所以要创立各种科学都是为了“获取价值”吗?是的,回答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再问,人们为什么非要把一些问题“整明白”?把问题“整明百”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走对了路”或者说是为了避免“少犯错误”?结果又怎么样?不就是为“取得价值”?
首先,“走对了路”既是个获取价值的过程,又是个节省开支、时间的过程,当然都是价值的体现了。其次,“少犯错误”,目的也是为了多创造价值和节省时间、空间和开支的问题。总之,人们干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了价值。可以说无一例外也。难道,目的性最为明确的科学研究就不是了吗?是蒸汽机的发明不为创造价值,还是流水线的发明不为创造价值?
“工业革命”的起因就缘于对价值需要。其实,一切科技发明都与经济社会的需要有关。换句话说,价值需求不仅可以决定上层建筑,也可以决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反正,笔者找不到一种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产生、而存在、而发展的科学!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价值这种东西,不仅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样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共同的研究对象啊!
如此,人们为什么说《易经》是“万经之首”,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为什么会弃经济学于不顾?什么叫经济学、管理学?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经济学、管理学就是“价值学”,因为“价值是经济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而管理学是专门制造、打磨这颗价值明珠的“加工厂”。如此,当然也就再一次说明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确实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有,那也是微妙区别与内在联系也。
二、惟有价值才能把物质世界给统一起来
在尚未讨论这个问题之前,笔者需要先与读者一道讨论一下客观世界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笔者的论点、论据是否充分的问题,当然也是个立论之根本也。比如,由于哲学是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学问,所以它就必须要对我们所了解的这个物质世界的产生、存在、发展与转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尽管有人认为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意义上的物质。
大家知道,有一门科学叫做“天文学哲学”。试想,如果经济学不对天文地理进行研究,还有资格称为“万经之首”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为此,为了确立经济学“万经之首”的地位,我们的讨论就需要从对宇宙、星云、星系和分子、原子、粒子的研究开始。即便是如此,有什么理由说经济学是“万经之首”?有根据吗?当然,因为万物所以产生、存在、发展、转化都是价值在作用!
这里讲的价值当然是“广义价值”。那么,什么是“广义价值”?笔者以为,所谓“广义价值”就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质能关系”、化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性能关系”的是否“守恒与转化”的结果,体现为“能力”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能力就是“广义价值”,“广义价值”也就是能力。总之,能力与“广义价值”没有本质区别,否则也不能将两者划等号。那么,笔者凭什么得出该结论?
第一,从狭义上说,劳动价值就是劳动能力的体现;第二,从广义上说,“化合价”就是原子在分子结构中的结合能力的体现;第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存在的虽然不一定是合理的,但一定是有价值的,否则它就不会存在,更谈不到发展;第四,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万有引力)和电磁学、生物学、化学意义上的同性相斥与异性相吸,也都是为实现物性的价值。
否则,物质质量与能量、物质性量与能量为何要守恒,不守恒时为何发生转化?难道它们不都是为了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说不都是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吗?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能力,资本投入的价值、能力,与上述这些“广义价值”相比,又是何等的渺小啊!当然,价值也有自己出生的地方,也需要由不同的物质形式来决定,有其运动的规律。
三、用价值解释“广义相对论”最好理解
尽管价值或者说能力需要物质来决定,并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可是,却否定不了“我们所认识、了解的这个客观世界均是由价值统一起来的”这个结论的成立。这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价值或者说能力需要物质来决定,并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也不能否认将这个世界统一起来的、根本的、决定的因素就是价值。这是因为,价值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能力!
什么叫“万有引力”?什么叫“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为什么当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不守恒的时候就要发生质能、性能的转化?如果没有或缺乏力的作用,上述这种定律成立吗?与物质质量与能量没有关系,还是与性量物质与能量没有关系?力是什么?难道不是能量物质释放的结果?“相对论”为何叫“相对论力学”?也就更不要说“古典力学”、“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的称谓。
力的大小、作用点、作用方向被人们称为“力学三要素”,都与力有关啊!而“力学三要素”所体现的,也正是质量物质的“广义价值属性”!当然,“广义价值属性”也就是“物质属性”,因为物质属性这个范畴说得就是物质质量的大小和能量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关系(物质属性是物理学的一个专用名词)。再问,是惯性与力没有关系还是加速度与力没有关系?空间为何弯曲?时间为何放慢?
当然是由于能力的问题或者说是由于“广义价值”的问题了。当太阳光经过水星的“近日点”的时候,每世纪为什么会减慢43’’?道理很简单,这是由于太阳光的运动能力或者说“光价”受到水星引力的制约,或者说水星使其周边的空间发生了弯曲,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里太阳光走过的路程更遥远了些!换句话说,就是消耗的能量或者说消耗的价值更大些!——用经济学多好理解!
同样的光速走过不同的距离,对于接收这些光线的人们来说,用的时间当然不同,因为产生了广义的“价值差异”或者说相对于光能来说,客观环境使其产生了相对于观察者来说的“负价值”。当然,并不是说绝对意义上的“光价”没有了,而是说多消耗了。这是经济学对价值的何等伟大的发现!——笔者就怪了,为何我们一些所谓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竟然没有发现!
四、万物皆为价值而生,死为价值而献身
如果说上述还不能说明笔者观点的正确的话,那我们不妨再从经济学研究对象即价值规律上看一下,看看笔者说得是否有道理。大家已经知道,价值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共有的研究对象(为了提高性能即广义价值),而经济学呢?经济学不但把价值当作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还是为了揭示价值这种东西的运动规律也!当然,物理学也一样,但是,谁也没有像经济学这么明确的!
有哪一门科学明确地提出,把价值、价值规律当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诚然,只有经济管理学。好嘛,一个专门研究一切科学共有的研究对象的、价值规律的经济学不是“万经之首”,谁又有资格被称为“万经之首”?——我亲爱的读者,大家不妨设想一下,什么叫价值规律?只研究其产生而不研究其灭亡的,能算做是一个事物的完整的运动规律?值得高兴的是,价值场论论者做到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价值场论论者发现:作为一种重要的不知道有多重要的物质形式——价值和价值的运动规律,均是以价值场的形式存在,并在价值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发展、转化,无一而例外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价值所在,物质之所在也;价值所不在者,物质便转化也。什么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变化、人类经济社会的变化,请问,有哪一种变化不是因为价值在变化?
笔者为何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价值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各种能力的体现!而力又是各种物即质量、性量在转化或者说是能量物质释放的结果!可是,当它们、他们把自己的质量、性量转化为能量而能量又释放为力的时候,固有的它们、他们便不复存在。跑到哪去了?当然是转化为它种物质形式了。宇宙、星云、星系如此,生物、人类、细胞如此,分子、原子、粒子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