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次北京奥运会我们拿了很多金牌, 超越了美国, 有突破五十块的可能. 几个人聊天忽然想起来一个问题, 金牌是不是真金的? 谁也没有证据,就去查资料, 但也没有找到非常权威的说法. 比较常见的介绍是, 金牌百分之九十几的成分都是银,只是在外边镀了少量的金. 如此说来, 属于典型的货不对板. 通常来讲, 遇到这样的情况, 都会被认为是假货,更是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焦点之一
有好事者详细介绍了金牌的制作工艺和"做假"过程:
金牌生产前,模具必须进行一道抗压的工序,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模具多次冲压,以制作出奖牌正反面的图案。银、铜牌分别用纯银和纯铜打造. 金牌则特殊一些,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在“银牌”的基础上镀金。经过冲压后,金牌的半成品还需要被送到拥有认证资格的实验室镀金。通过电解工序,每一枚金牌都要镀上6克金,厚度为75微米,之后还得使用一种特殊的珐琅. 大致来讲,金牌总重量为244.5克, 含银92.5%
也许这个资料不是十分准确,但已经是能找到的看似最准确的资料了.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 银牌和铜牌是真的,名副其实,金牌水的厉害. 金牌成分应该不算秘密, 很多人都知道不是真金的,可从未听说谁投诉过. 不仅不投诉,很多人还拼命去竞争,丝毫不介意其物理含量,梦想自己也能拿一块,原因就在于金牌的内涵和一系列的运作起了关键作用,代表了荣耀
在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 类似的例子不少. 金榜题名, 那个榜估计从来都没有用百分之百的金子做过. 金榜题名多少有比喻的成分,但金牌没有人说是比喻的. 同样的器物甚至是货不对板的, 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于是就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 脱离了其物理存在的实质形态
(2)
具体到经营产品, 在经过文化的包裹之后, 延伸出来的价值要远大于本身. 许多人都以用法国货,美国货为荣. 尽管实际上那些货大部分是中国制造, 但被贴上文化的标签之后,价值不菲,成了很多象征.货真价实,是许多商家推崇的广告语,但实际是一种非常低级的竞争状态, 因为无法或者意识不到拓展产品的内含和外延, 相互拼价格, 最后拼的都血本无归,而消费者却依旧不依不饶. 四个字形容比较合适: 惨不忍睹!
这种现象在国内内销的市场上还好,在我们的出口企业中,最为普遍. 没有人否认我们是出口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另一面是,至今我们没有一个在世界市场叫得响的产品,更煌论驰名品牌了.在国外,我们普遍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无品牌、无企业名称和无产地. 中国制造真的羞到难于见人的地步吗? 不是! 小到日用品,大到汽车飞机,我们都曾经和正在给欧美公司大量代工,从政府到民间,支持者为数众多,但当我们互相杀价和沾沾自喜抢到代工大单,有人已经在偷着乐了
我们不属于"三无"的出口产品,几乎全部的市场都是海外华人市场,产品的认知源自自己的祖国
北美这些年一元店流行,走进一元店,随手拎起一个商品,基本都是中国制造。一元店的商品种类很多,学生用笔记本和计算器,厨房用餐具和小电器等等一应俱全,所售卖的商品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伪劣产品,没有什么质量问题,否则当地商店不敢经销。光顾一元店的,除了低收入家庭和穷学生,也包括许多中产阶层。如此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其他地方难以买到。从事一元店的朋友说,一元商品的出厂价多在30美分到50美分,加上层层批发,零售价控制在一美元左右。低到惊人的出厂价和微薄的利润,当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处于下游的国内许多厂商过的相当艰难
当索尼公司第一批晶体管收音机生产出来的时候,有美国公司愿意包销,但条件是打美国公司的品牌,实际是要求索尼代工,但被盛田昭夫拒绝了。如果盛田昭夫当时接受了,恐怕今天不会有索尼。当许多人以拥有日本电器,法国化妆品,德国汽车,美国生活方式自豪的时候,产品延伸出来的文化的力量在背后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象争夺金牌一样,制定富有竞争力的出口战略,不要安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争取价值链上的更高回报,那则是国家之幸,真正的崛起.日本人在七十年代,韩国人在九十年代,都走过同样的道路,我们不应该再满足于尴尬的出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