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些中国的企业家在侃侃而谈,向大家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这当然没什么不好,毕竟,将成功经验传授给别人,也是一件造福人类的事情。不过,有时我们却常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你听到了很成功的经验,可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这家企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常常又让我们对那些经验感到迷茫。中国的企业界这样的事例决非少数。我有时在想,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为何在许多企业,却偏偏表现为成功是失败之母?我自己曾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中国的很多企业成功的偶然性太大,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成功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谈论成功的心得。不过,这时候的经验至多只能是一些豪言壮语,如果你把它当真了,你就会陷入迷思当中。在中国,陷入这样迷思的企业恐怕也不在少数。
最近,一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两位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家撰写的著作《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给了我们一些美国式的答案。这本书通过对作者所称的高瞻远瞩的公司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非常深刻的管理理论。在作者开列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波音公司、运通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宝洁公司、迪斯尼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花旗银行等不同产业赫赫有名的领头羊。他们不仅是所在产业的第一名,而且对世界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他们更是企业界的楷模。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它们成功的奥秘,也为他们制造了不少的光环。我们读到更多的往往是一些神话的案例,给他们的管理过程赋予更多的传奇色彩,这常常使我们对成功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于是我们更加相信一些神话,这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神话。本书的两位作者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选择了一组所谓的高瞻远瞩公司,同时用一组公司与其进行对照研究,不仅破除了管理学家们罩在成功企业头上的光环,而且极为客观地勾勒出高瞻远瞩公司的特质。
以下一些观点也许我们并不陌生,在国内的企业家论坛上常能听到。有的人把这些奉为圣经,但显然这些只是皮毛,起不了作用。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优秀公司的研究,正是从打破这些迷思开始的。
1、 伟大的公司靠伟大的构想起家;
2、 高瞻远瞩的公司需要杰出而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3、 最成功的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首要目的;4、 高瞻远瞩的公司拥有共通的“正确”价值组合;5、 惟一不变的是变动;6、 绩优公司事事谨慎;7、 高瞻远瞩公司是每一个人的绝佳工作地点;8、 最成功的公司的最佳行动都是来自高明、复杂的策略规划;9、 公司应礼聘外来的CEO,才能刺激根本的变革;10、 最成功的公司最注重的是击败竞争对手;11、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12、 公司高瞻远瞩,主要依靠“远见宣言”。
上述迷思有的是人们的误解,有的则可能是商学院的教条,还有一些是来自自我的吹捧。打破这些迷思,有利于真正理解企业的成功。正如作者所说:“高瞻远瞩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组织,一个会滴答走动的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构想打进市场,或利用一次有求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曲线;他们并非致力于取得高瞻远瞩领袖的人格特质,而是采取建筑大师的方法,致力于构件高瞻远瞩公司的组织特指;他们努力的最大成果不是实质地体现一个伟大的构想,不是表现人格的魅力,不是满足个人的自尊或累积个人的财富,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在这本书中,我们读到的成功不是产品的投机所得。而这通常是人们理解伟大公司的惯用思维。在中国,我们提到成功企业让我们记住往往是产品、是品牌,这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不够,因为假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不是杰出的组织,那种成功显然带有投机性。要知道,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总有过失的时候,而伟大的公司则不会。中国公司注重产品而忽略组织的倾向是十分严重的,我们有时在外表看来很优秀的公司中会发现不可思议的事情,例如组织涣散、管理混乱、办公室政治、效率低下等等,你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公司会有好的产品和好的品牌。本书的作者解释了我们的疑问,做一个报时人,你可以报一个准确的时间,但做一个造时钟的人,你却可以掌握准确的时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功是失败之母的真谛。
本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伟大公司的成功。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但在企业经营上,文化恰恰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东西。近几年,企业文化得到了重视,可我们看到的企业文化更多是形式上的,例如企业娱乐活动、企业办报等等。在书中,我们读到了诸如务实的理想主义、教派般的文化、保存核心与追求刺激等内容。这些都是伟大公司的成功特质。中国的二元哲学在作者对伟大的公司分析中有了新的诠释,作者甚至把太极图作为一个象征符号,用以代表高瞻远瞩公司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公司是平衡的大师,例如,他们不是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寻求平衡,而追求的短期和长期都有优异表现;不光是在理想主义和获利能力之间追求平衡,而追求的是高度的理想和高度的利润;不光是在保持严谨形状与刺激勇猛的变革和行动之间追求平衡,而是两方面都做的淋漓尽致。这依靠的决不仅仅是资本、技术、产品,而是一种大智大慧,本书通篇都在探讨这种大智大慧的根源。我认为这是伟大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本书的灵魂之一。这使我想到另一位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圣吉。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特别注重的也是无形的因素,如心智模式、思考模式、个人自我超越的理念等等。这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思考方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在这方面,两本管理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点是我特别想提及的,那就是本书在对这些伟大公司的研究中破除了一个大大的迷信,这类的迷信在中国甚至更加有市场。那就是高瞻远瞩的公司一定需要一个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人。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其实这些公司的领导人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高知名度和具有魅力。这对于中国企业的领导人来说,恐怕更具有指导意义。我们也许太重视一把手的作用了,以至于有人说,搞坏一个企业一个人就够了。中国企业在领导人问题上很象是赌博,把企业的一切压宝在第一把手身上,导致企业的决策向一个人倾斜,而不是建立一个合理的决策机制。这种压力往往不是造就领袖,有的时候简直就是在加速人的扭曲。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从这一点说,本书的结论有利于为创业者和经理人拓展生存的空间,对中国的经理人十分有益。
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很值得中国商学院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学习。对企业的研究是中国商学院的弱项,尽管这几年有所进步。我认为,这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们的研究方法上。中国对企业的研究不是理论+案例,就是歌功颂德,后者根本不值一提。而前一种方式目前仍然是主流,似乎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可这种从理论出发去找实际来验证的思考方式,始终没有脱离学究味,得出的结论常常让企业界不屑一顾。像本书作者所进行的这种实证性的研究,其思路和方法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中国的成功企业不少了,商学院能得到的研究经费也不少了,我们能不能也踏踏实实地对企业做一些对比研究,找出中国企业的成功规律。这恐怕也算是本书作者提供给中国管理学界的一个挑战。
作为一本畅销书,它所提供的并不是讨好的材料,而是作者对材料深入的分析和精辟的结论。本书渗透了管理的大智大慧,她是造就伟大公司领导人的素材,她当然也会帮助中国企业迈向成功。所以,这是一本所有具有进取心的中国企业家不能不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