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人类发展排名与1991年相比上升16位
本报记者 王 淼
12 月 16日,联合国开发署《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委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完成,主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白南生教授撰写。报告的主题为“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类发展取得明显进展。198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只有0.557,在2003年已达到0.755,提高了36%。中国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1991年的第101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85位。同时,报告针对中国现在在公平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揽子政策建议。
城乡差距十几年来没有缩小趋势
“贫富有度”,这是报告在第一章中引用中国著名思想著作《管子》中的一句话。这份报告从多方面对贫富差距问题予以了关注。报告指出,中国人类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人类发展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1990-2002年期间,城乡之间人类发展水平的差异没有出现缩小的趋势,并从1997年以后逐步扩大,这一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城乡之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所拉动的。 本报告首次计算了中国城镇和农村各自的人类发展指数。从城乡人类发展指数的比较来看,城镇人类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前者为0.81,后者为0.67,仅为前者的83%。
其次, 收入差距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 而且在城市内部也非常明显。 报告认为中国日益悬殊的收入差异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社会因素,收入差距的扩大变得越来越不为社会所接受。报告同时指出,全国财产分布的不平等超过了全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全国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大幅度上升,2002年为0.55,比1995年的0.40上升了37.5%。而2002年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45。城乡之间的财产分布差距也相当明显,二者之间的比率接近为3.7:1。
第三,城乡居民在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2岁和69.6岁,二者相差近6岁。越落后的省份,城乡之间的预期寿命差距越大。10个东部发达省份,城乡之间的预期寿命差距的平均值不到3.5岁;10个西部欠发达省份,这一平均值达到8.2岁。
此外,受教育等方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性别之间的差距表现得也相当明显。
有必要树立构建和谐社会公平观
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在致辞中指出:“不可否认,对大多数人, 尤其是穷人来说,高收入等物质财富的增加的确有助于他们实现价值的终点和各种渴望的满足。但是足够多的纪录也向我们证明,这些并不能保证人们可以得到其所珍视和认为具有价值的一切。环境污染程度、安全、犯罪、教育程度和健康医疗程度也许都无法与收入水平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增加了的收入如何分配使用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都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报告在对收入分配、财产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的同时,对人的能力问题进行了强调。报告认为,人类发展是指人的能力的提升,它更强调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健康长寿的能力;二是获得文化、技术和分享社会文明的能力;三是摆脱贫困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
针对存在的问题,专家们在报告中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观:第一、人的基本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第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提升。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或收入保障、基本的医疗保障和享受义务教育;第三,社会公平应该承认差距原则,这种原则是指社会公众所能接受的收入及财产分布的差别原则。报告认为,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两全”发展观,即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人类发展不同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实现社会公平须从多方面努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指出,现实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合理的,我们绝不能视其为正常或视而不见。
报告指出,就“人类发展与公平”这一主题提出了以下十条政策建议:1. 提高人类发展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类的公平发展,使人类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使落后地区的人类发展的速度快于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人类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地区。2.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更加有利于穷人的增长方式。3. 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4. 投资教育,提高人民的发展能力。中央政府要帮助那些低收入地区的教育公共开支赶上其它地区。5. 投资健康,加强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缩小卫生服务的不平等。6.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各类社会风险。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应具备以下特征:统一、广覆盖、低标准、强制性。7. 消除社会歧视壁垒,鼓励社会和谐互助。对不同社会成员,实行无差别化的公司待遇。8. 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社会。9. 改革财税体制,实现公平分配。公共财政体制应该从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服务型财政。10. 政府主动转型改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原出处:中国改革报2005-12-19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