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精明在没有大气的谋划布局时,往往容易失之偏颇。民营企业在捕捉市场机会,解决商业问题时,以个案分析起来,采取的手段总是十分聪明,如增设一个部门,出台一项制度,新开一个分支机构,投资一项新业务,关掉一个工厂等等不一而足,或好高鹜远,或急功近利,不能很好驾驭战略管理,不能很好地平衡远虑近忧.战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驾驭全局,不仅驾驭企业现实,而且驾驭企业未来,既要远虑,也要近忧.战略管理的观点要求民营企业不能好高鹜远,在收入支撑不足时盲目大举扩张;也要求民营企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谋划长远。通过现金业务、增长业务和种子业务的交替布局,同时绘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曲线.但不幸的是,这种极具指导意义的观点在民营企业并没有太大市场,更不用说实践。但这种见招拆招的应急管理,错把战术当战略,经常在一次次喝彩声中使企业不知不觉地病入膏肓。
在东汉末年,何进因其妹进宫为贵人,进由是得权重任。汉灵帝病危,欲立皇子协为帝,中常侍蹇硕奏曰:“若欲立协,必先诛何进,以绝后患。”有人密报何进。进大惊,与大臣商量对策。在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曹操说,做事要机密,否则有灭族之祸。何进骂曹操,你这么小,怎能知道朝廷大事。后有人说献帝驾崩,要矫诏杀何进,请何进当机立断。进听从曹操建议,先正君位,然后图贼。后袁绍劝何进把太监全部杀掉。有太监去向何后(何进妹妹)求救。何太后说,我们家出身寒门,不是他们,我们怎么能够富贵,况且蹇硕已死,你怎么听信馋言,要把他们杀光?何进对众大臣说,蹇硕设谋害我,已灭其族,其余的不必追究了。袁绍说,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何进不听劝告。后来何进鸩杀董太后于河间驿庭,十常侍有流言说何进要谋大事,袁绍劝何进杀掉十常侍。有人密报十常侍,他们买通何进的弟弟何苗,何苗告诉何后,大将军辅佐新君,不行仁慈,今天要杀十常侍,是要闯大祸的。何进进宫后,被何后批评一顿。袁绍又给何进出主意,召四方之士杀尽宦官,此时事情紧急,太后不得不从。陈琳说,闭目抓燕雀,自欺欺人,小的事情你都不能办到,况且国家大事?你现在有实权,当机立断,可使形势大好。你召集外檄大臣,他们聚会,各怀一心,好比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不能成功,反而会引发打乱。何进笑着说,此儒夫之见。曹操鼓掌大笑着说,此事简单,何必啰嗦,宦官之乱,古今都有,皇帝不宠幸宦官,宦官只要做好本分工作就行了,给宦官定罪很简单,交给狱吏就行了,没必要召外面大臣。你要把宦官杀完,事情肯定会泄露,我认为事情肯定失败。何进大骂曹操,说曹操藏着私心。曹操说乱天下必是何进。后来何进不听陈琳、袁绍、曹操的建议,被十常侍所杀,后来董卓进长安,杀了何后,及至后来长安之乱…….
何进为什么身为大将军,却被宦官所杀,就是因为他的思维处于一种直观思维。看问题只是从表象去分析,而没有从对手的方面去分析。杀了蹇硕,其他九个太监必然胆战心惊,他们肯定想摆脱这种局面,当何进杀了董太后后,十常侍就到处散播流言,说何进居心叵测。何进应该知道厉害关系,可是碍于何太后的威严,又放过了十常侍。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那时的他结合前三次的事情,能分析出十常侍要治他于死地。自己手握兵权—御林军归自己统领,一不做二不休,先杀了十常侍再说,毕竟何后是自己的亲妹子,肯定何后会网开一面。自己做事没有决断,为自己以后被杀埋下了导火索。袁绍出的馊主意,何进竟然认为非常好!陈琳分析得很清楚,蒙着眼睛怎么抓到鸟雀,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手握兵权,杀宦官就好比烤炉燎毛发,舍近求远,却从外调兵入京,不啻于引狼入室。陈琳批评何进没有运用逆向思维,外驻军官回京城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更没有从全局考虑,董卓回京城会给长安城造成什么后果,会给长安城的百姓带来怎样的灾难。后来,何太后降旨召何进进宫,陈琳通过分析董卓驻扎在长安城外,十常侍的心态,运用透视思维,洞察到到十常侍要杀何进,劝何进不要进宫。何进却说,何太后降旨,怎么会杀我呢?通过以上事件我们分析,何进虽然官职为大将军,但由于屠户出身,思维还处于那种直观思维,没有达到逆向思维的境界,就不存在通过逆向思维来分析问题,没有达到透视思维的境界,就更不存在通过透视思维来洞察十常侍的阴谋,结果只能是后来被十常侍所杀。即使自己的思维没有那种境界,那也应该听听大家的意见,然后做出决断,可惜他的判断能力也出了问题。更何况何进遇事犹豫不决,更是给他造成了杀身之祸。从袁绍出的这个主意来看,袁绍也是处于直观思维,这就不难理解后来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什么会战败?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讲到。
在温州有一家企业,是做光学眼镜。在2000年前后,另有家企业老总邀请这家企业一起建新厂房,被这家企业老总委婉的拒绝了。这家老总认为第一眼镜行业就两家眼镜企业建立在开发区,离市区较远。第二点开发区距离各个协作单位距离较远。第三点开发区那个地段不繁华,厂方自身升值不高。那么我们分析这家老总的观点,针对第一点,老总想法也是很好的,他的思维是一种直观思维,没有从横向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比如开公司不是开店面或者餐饮业,要讲究很好的地段,而且从宏观方面来说,国家很注重环保,那么温州政府更加注意企业的环保问题,在市区的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搬离市区,向郊区发展。那么这位老总也没有通过立体思维去分析这个问题,所以会造成现在企业的被动。针对第二点,我们运用逆向思维,站在协作单位的角度,如果你企业的厂房建立起来,产量成倍的增长。那么对协作单位很有利,比如我以前一个月仅赚10000元,你产量成倍增长,那我的利润可能达到18000元,对我的运营成本来说仅多花了3000元,那我还每月多盈利5000元,你的酒香,你的量大,我完全可以继续做你的协作单位。对这家眼镜厂家来说,以前去拿货,现在可能是协作单位把货送过来,还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第三点我们在分析第一点时已经提到,由于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办企业要杜绝污染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企业搬到开发区,那么很多配套设施会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公司厂房会升值很快,如果公司再发展几年,积累部分资金,再加上这个厂房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完全可以再建一个厂房,扩大规模,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那这个企业就很快在十几年中发展为一家大型企业。从年龄方面分析,这家企业老板50多岁了,不容易突破自己,以经验为重,不太跳出自我,故企业发展不快。而开发区那位老总仅37岁左右,有闯劲,能跳出自我,找出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从而自己综合素质的提升又促进企业的发展。以下我们就用数据来说明这两家企业的差距。现在那家企业已有员工700多人,年产值已到1.073亿元。而现在这家企业员工300人左右,产值不超过3000万元。
民营企业老总大多很有智慧和天才,但却缺少必要的计划组织能力,很少能把事情落到实处思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由於民营企业天生的市场敏感,以及民营企业往往多是从残酷的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再存活发展的。企业高层对业务不仅异常熟悉,而且十分有感情,经常组织讨论业务问题,制订业务战略,因不熟悉而不关心人力资源、资本运作等职能战略;缺乏全局眼光,以业务战略取代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战略资讯隐性化,战略资讯来源单一、不完整、不及时,不能实施有效的战略过程管理。企业的战略决策往往基於诸多假设条件之上,而战略一旦制订出来,在执行过程中,这些假设条件,或者说战略资讯又会不断发生变化,同时还会产生很多新的战略资讯。这些资讯自然而然应成为战略调整的重要资讯。但在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决策假设资讯(排除直觉)多数并没有显性化,其来源多是高层在各种场合听来的片言之语,猛然的灵感触发,对战略实施的过程绩效也没有即时监控。自然也就出现战略多变为战术,不断灵活调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