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力



 人人都渴望成长,而且最好是超常规、跨越式的成长,正所谓人(不管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然而,成长免不了“成长之烦恼”。如果说仅仅是面对“成长之烦恼”也就罢了,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企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成长就夭折了。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一幕,然而却从未间断地上演。关于企业的寿命,有三个三分之一的说法。第一个三分之一是活不过五年,或破产倒闭,或成为别人并购的对象;第二个三分之一是永远长不大的“盆景”企业,或曰“小老树”企业;第三个三分之一才是大家期待的、将来能够健康、持续、良性发展,成长为大企业的企业。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力”。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时代,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成长和竞争最根本的依托;全球化和网络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企业不得不炼就在新时空范围博弈的本领;速度、个性化与大规模定制生产,越来越成为值得重视的竞争手段。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既包括在某一行业内双方势力的消长,还包括对对对方传统优势的侵蚀,以及对新开放行业如金融领域的争夺。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度推进,以及转型变革期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全球化竞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消费者更加理性和挑剔,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长的相对优势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比如,曾经作为企业竞争利器的似乎无限供给的低廉劳动力、对本地客户的深刻理解、丰富的分销渠道、政府政策的强有力保护等本地化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相对劣势却被进一步放大,积累的产业能力远远不够,诸如战略、运营、金融、人力等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难度更大。在这种语境下,企业如何成长?企业成长力如何生成?

 中国民营企业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力

  企业成长力至少应包含三大要义:成长的动力、成长的引力和成长的能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机会驱动、关系驱动、勇气驱动、资源驱动、财富驱动,抑或资本驱动,简言之,是外驱的而不是内生的。在今天这个时代,其驱动力则应该演变为知识驱动和创新驱动。这里的创新既包括原始创新,更包括在当下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集成创新,以及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中国在未来十五年的时间内,将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已成为最强音和主旋律。不仅如此,政府、学界和产业界越来越清晰的共识是,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过程,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充满活力,在我国经济体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在技术创新中当可大有作为。唯如此,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望。

  在讨论民营企业成长问题时,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成长的引力问题,这个“引”是牵引、指引、引导的“引”。任何企业都应该有梦想,有愿景、有抱负、有追求,要有清晰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没有使命的牵引,没有一个伟大梦想的指引,企业很难做大、做强、做活、做久,很难做到基业常青。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社会生活日趋世俗化、商业化、物质化,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去意义化、碎片化的当下,对一个企业来讲,愿景、使命、理想,怎么强调都不过份。即便仅从财务的角度考虑,实证研究亦表明,那些拥有理想且有正式使命陈述的公司,相对于那些没有正式使命陈述的公司,给股东的回报要高出一倍,在某些财务指标方面的收益要高出30%。在比尔?盖茨的办公室,至今一直悬挂着老福特的巨幅画像,盖茨想以此来时时提醒自己,要象当年老福特背负“让普通的老百姓、工薪阶层也能坐上汽车”的使命一样,自己不仅要赚钱,成为富翁,而且还要有更远大的抱负和追求,要有悲天悯地的人文情怀。一位做得还算不错的民营企业家曾感言:当企业家只想做到百万量级的时候,差不多是为自己做,以此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要想做到千万量级,起码得有一种责任感,起码得对得起和你一起打拼天下的弟兄和共同创造财富的员工;而要成功迈过亿量级门槛,光有责任感已不够,还需一种强烈得使命感。不仅仅要股东价值最大化,还要产业报国。

  关于企业成长的能力,概而言之为,核心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细分,可分成以下的七种能力:一是学习能力。当今世界最大的甚至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不管你昨天多么优秀,从前多么辉煌,一旦停止学习,很快就风光不再。不但要学,而且要学得更快,还要持续学习、终生学习,全员学习。二是研发能力。民营企业普遍的研发能力很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研发的投入太少,我特别想强调研发的投入问题。以前我们重引进,却很少注意接下去的消化、吸收,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二战”以后的日本、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韩国,都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才取得了重大成功。在很多领域,它们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比达,到了1∶5甚至1∶8;相比之下,我国同类数据仅为1∶0.15。第三是组织能力。在以往行之有效的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的基础上,结合现在新形势、新要求,许多新型的组织形态值得关注、研究和尝试,如团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及女性化组织等,民营企业要有这种意识,敢于超越和突破,在组织方面做一个大变革,以适应公司战略需求。第四是打造品牌的能力。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特色化、品牌化生存的时代,通过差异化和价值创新,把品牌凸显出来。要尽量做到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名牌国际化。第五是资本运作的能力。既要产品经营,也要擅长资本运作;在重视实体经营的同时,更要关注虚拟经营对实体经营的互动和影响。产品和资本的关系,更一般地实体与虚拟的关系,其实就如同“1”和“0”的关系。没有“1”的“0”永远是“0”,没有“0”的1只能是可怜的“1”。在“1”后添“0”,则意味着数量级的倍增,对产品经营和资本运作,应作如是观。第六是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温家宝总理近期讲过一句话,“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日本的专利总数是中国的400倍,考虑到我们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中国的人均专利数将只是日本的4千分之一,这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由于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我们要迅速打造并形成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第七是整合能力。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今天的竞争已经从“单元级”的竞争上升为“系统级”的竞争;从“点”竞争,上升到“链”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价值链的竞争、供应链的竞争乃至产业链的竞争。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优化资源、整合、组合、结合资源,对现在的企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考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7610.html

更多阅读

企业的成长模式 构建企业超级成长模式

     一、把握企业成长逻辑,实现企业持续成长  ●[成长必有逻辑]  ※企业的从小到大,就像是“自行车—摩托车—吉利车—别克车—宝马车—直升机—大型客机—航母舰队”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本身的性质、状态

是谁削弱了企业的学习力

     很多人自然而然会问,为什么国内企业的学习力水平差?  有人说国内企业的生存压力大,缺少精力、缺少资本、更缺少时间去营造学习力。这也正是我们在本次“学习状态”大调查中得到的最直接的原因。  与通过学习培训增强员工

是谁削弱了企业的学习力

     很多人自然而然会问,为什么国内企业的学习力水平差?  有人说国内企业的生存压力大,缺少精力、缺少资本、更缺少时间去营造学习力。这也正是我们在本次“学习状态”大调查中得到的最直接的原因。  与通过学习培训增强员工

充电桩运营管理系统 企业的成长与运营管理系统变化

     企业的成长的过程中,运营管理系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样的,企业的成长必然会带来运营管理系统的变化吗?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的成长可以超前于企业的成长吗?  一、一个事物的两个方

周其仁:从史玉柱看中国企业的成长

2007年5月16日,2007长江管理前沿论坛在上海花园酒店召开。新浪财经作为本次论坛的“独家网络支持”直播了本次论坛的盛况。以下为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发表主题演讲的内容。   周其仁: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我想花一点时

声明:《中国民营企业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力》为网友赕酒無蛮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