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演的小品“卖拐”,相信企业大部份管理人员以及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都看过,甚至还有部份人员看了很多次仍觉得“津津有味”。小品中赵本山卖拐的“忽悠”本领让人看了之后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绝”字。其实在这个小品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才是大家需要“思考”的核心,他不仅反应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同时也反应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真实现象。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或控制“忽悠”陷阱的出现,是企业管理中长期需要解决的又一个“课题”……。
企业发展始终遵循一个从产生--昌盛--消亡的规律,就如同历史的朝代变迁一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一个事物的“新生”到另一个事物的“新生”,从一个“裂变”到另一个“裂变”的过程。作为企业组织中的一个“个体”人也同样存在“新旧”更替的过程,也就是新旧“思想”的更新换代,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的一次次“变革”,一次次“对抗”。而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适应或者说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就必须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当他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企业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接力棒”任务。随之而来的就是“去、留”问题,这也是作为“职业经理人”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只要你踏上了“职业经理人”这条路,你将不停的会遇到一个个“十字路口”,不管是工作上的“决择”、事业上的“决择”、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决择”,你就不可避免的要勇敢的去面对这所有的一切事情,并在这条路上演绎人生的“酸、甜、苦、辣”。就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中就自然而然的派生出了“忽悠”这样的不良管理思想,事实上在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企业的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如果某个管理人员将老板“忽悠”的晕头转向,将自己的“不良管理思想”贯输给“老板”,使老板认同其“观点”,取得“老板”的信任与支持,那么不管他具不具备实际的管理能力或领导能力,都将直接阻碍或影响企业的发展,他们更多的不是研究如何经营企业,而是如何玩“人际关系”,这样就偏离了企业管理的真正方向和目的,违背了企业经营之道。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老板),他需要的是那些能为他解决问题的管理人员,不仅要管理人员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辨“伪”取“真”,在企业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利用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老板永远是最终的决策者,而管理人员则是“方案”的提供者。如果管理人员提供的“新东西”、“新思想”不正确或者说不适合企业当前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模式,但却又将老板说得“心动不已”,同时作为决策者的老板又认识不清晰,那么这样模糊的思想就会导致决策上陷入误区,最终使企业走入歧途。
因此,在企业的管理中如何有效避免“忽悠”陷阱的出现,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企业主“老板”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使这类现象得到控制,在民营企业的运营上必须改变原来一直由企业“老板”个人作决策的管理模式,组建由多人组织成的“最高决策”团队,并通过SWOT分析,收集来自不同渠道,不同层面的正面和反面的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后再作出最终的战略决策及组织实施。这样即可以减少由于“个人”行为的偏差而导致企业运营的问题,又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创造施展能力的平台,让高层管理人员觉得企业对他非常重视,同时也让其产生“主人翁”的精神,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