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运营的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寻找或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如果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未能及时的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出改制或变革,那么企业的发展前景将让人忧心。正因为很多企业都看到了这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并意识到其后果的严重性,因此到处寻找“良方”,以求企业在遇到发展“危机”或“瓶颈”的时候,能有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来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进而确保企业的“基业常青”。这样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很多企业管理方面的“咨询公司”,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实施诊断,并根据诊断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或预防措施,帮助企业成长。
管理咨询公司的一般运作方式,首先是对需要咨询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到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的调查、了解,调查范围包括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其次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整理、形成诊断报告,并在一段时间内制定出改进计划或改善方案,最后对企业进行培训与实施指导。这样的操作方式一般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部份企业在经过一次或多次咨询后发现,咨询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或者说对企业的改进和帮助不是很大,时间一长企业内就流传出一些“咨询有什么用?”、“咨询能提高业绩吗?”、“咨询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咨询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实,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人们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原因的追寻。尽管管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已远远超过十年,社会上对管理咨询的认识仍然处于“似懂非懂”等模糊不清的状态。特别是最近几年内咨询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不规范或不正规咨询公司的增多,使得很多企业在挑选的过程中陷入“茫然”。在此,我们先抛开那些不规范或不正规的咨询公司,来谈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咨询师的能力不足;二是未能真正诊断出企业问题的原因或制定的改善方案不适合。其实有很多咨询师因为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验,更多的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有一种“外行管内行”的“味道”。咨询过程中,很多问题不是仅靠一、两个月就能调查明白的,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执行力”问题等。因此,就出现了管理咨询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脱节”,咨询公司所开出的“药方”不仅未能对症下药,反而扩大了管理咨询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断层”,自然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啦。
为了弥补以上谈到的不足,一小部份咨询界的咨询师或讲师就深入企业工作,进行各方面的体验,收集企业更深层次的问题,寻找产生这一问题的“本真”原因。从“动态”中去发现“动态”问题,追寻第一线资料,尽力避免数据、信息传递的“失真”现象,以“适合为原则”对静态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进行修正,切合实际的为企业解决问题,帮助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