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处理好企业管理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1.人情VS制度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中国文化的词汇中,有两个词语是所有外文都翻译不出来的,而这两个词正是中国社会的精华缩影。这两个词就是“面子”和“关系”。有人用Face或Facilist作翻译,也翻译成不伦不类,外国人照样看不懂。“关系”这个词更不用说,它不同于传统上的“relation”,在法文里,干脆把它直接翻译成了“GuanXi”。可见中国社会是离不开这两个词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无论是办事情还是日常生活,总离不开面子和关系。有关系总比没关系好,这句话,放在哪,中国人都会认同的。那么在企业里,它照样也存在。企业税务、关务、公务等对外工作需不需要关系,办事需不需要讲情面?坦率地讲,还是需要的,关系与面子是中国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古代不是有句话,“打狗也要看主人”吗?

但是,对待这个问题,必须客观辩证地去看。关系/面子本身没有什么错,关系是社会人的体现,面子部分是人的尊严的象征。然而,放到企业的管理中来看,它势必会引起人情与制度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既关乎于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的走向,似乎也关乎于企业的前程命运。制度是理性的,人情是感性的。合理地利用制度可以使企业的根基巩固,有发展的软件;妥善地处理人情关系可以使企业的人际和洽,有发展的氛围。两者并行不悖,关键在于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当然,也应该记住“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处理的事,则须当仁不让,毫不退缩。前不久发生的“邮件门/秘书门”事件,谁是谁非不重要,但值得我们深思。

aihuau.com

2.公司处于重组变革阶段的力不从心

许多管理人员遇到企业结构重组或管理变革时,都会显得不适应或感觉很有压力,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并不难理解。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往往“无机”地去对待这个有机的组织。只要公司决定进行变革,也就证明了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使公司的新制度或新措施真正的有效,管理人员必须在重组变革的过程中把握住要领和重点,有的放矢,不为变革而变革,要用一些实际的行动措施去证明变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证明自己对公司的价值。我认为在变革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有人说,培训是所有变革的中心。所以第一点,你要了解新的制度是否真正被人所了解、所执行。人的理解力有时是很可怕的,永远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如果一项制度有几种解释的方法,那么在现实中,它的执行力度一定会大打折扣的。古代的孙武曾说过:“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无论变革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首先从这方面找下原因,问一问自己,是否自己在推行制度是存在“约束不明,申令不熟”的情况,在执行变革的过程中,是否细心沟通了,是否有效地监督了过程,是否为随时突发的事情作好了准备。

2)变革的实施只是开始,要保证变革的成功,还需要长期地观察变革的执行情况,不断检讨变革是否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做出改进。即使新的制度由于种种的原因而面临失败的结局,也不要轻易放弃失败的制度,你必须重新审视面临的问题,调整方向,修正并加以补充。

3)应避免几项新制度或新变革同时进行,因为这样做会削减每项变革的功效。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懂得循序渐进,问题是一项一项解决的,不要想象能够“毕其功于一役”。

3.授权VS信任

被老板授权,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表示你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和重视。但是往往被授权的人觉得痛苦,要么老板仍然插手,要么授权不充分,难以实施,更有甚者,事事仍需报告,造成“假授权”现象。哦,这时候才明白,被授权并不代表被信任。

授权者在授权时会考虑两件事情,一是他具不具备这个能力担当这个角色,第二则是不是值得信任的,是不是忠诚的。第一个条件应该不成问题,因为相当能力的人还是能找到,关键是第二个信任问题一直是授权者放不放权的纠结所在。没有一个老板不希望自己的企业蒸蒸日上,也没有一个老板不知道放权的作用。老板们的另一个心结则是,信任的持久问题。现在值得信任,以后还能不能信任?于是有些老板干脆不放权,有些老板则只信任自己的兄弟姐妹,结果如何呢?答案一个:积小忠而成大奸。也就是对自己的直系或嫡系的充分信任,造就了他们的肆无忌惮,造就了管理上的巨大矛盾,甚至造就了他们的携款潜逃。无论在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变革时期的授权问题,则是另一种情况。这个时期非例行事务较多,常常有不合常规的事件发生,既没有制度约束,也没有先例遵循,这时,下属就必须考虑这件事情,是否在本人的职责范围之内,因此而造成非例行事务的职权真空状态,这就会受到授权人的注意了。因此,在变革时期的授权,权责的大小并无明显的界限,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经常导致职位权力的变迁,这时期发生被授权的人向授权者请示,这是可以理解的。

4.管理人员VS观世音菩萨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管理人员,相信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认知。而我更愿意用我们熟悉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来做比喻。如果有哪一天,管理人员能做得这个境界,相信一定会是个很好的管理人员。

1)观——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红楼梦》里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良好的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注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事物、人员有着极强的判断决策能力。

2)世——部门要团结,团体精神要体现。人情世故,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特别是管理人员,这是你执行任务的基础。毛泽东说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前面提过,要妥善地处理好人情与制度的关系。

3)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任务要完成,个人的能力要得到体现,要有较强的执行力。时刻让公司觉得你有价值,让自己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

4)菩萨——要以人为本,慈悲为怀,关怀好员工。让员工觉得你是个好领导,让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的氛围得以体现,增强部门及企业的团体凝聚力。

观世音菩萨一直是广大信众的福音,是生活的希望,是绝望来临时的生机,是把人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大菩萨,他(她)普救世人,慈悲为怀,从而为广大信众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因此,在人们陷入了绝境时,往往不是去向佛法无边的如来佛祖求救,而是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求助。

作为管理者,应该如此。管理者应该成为企业和广大员工的福音,成为他们工作的希望与动机,成为他们困境中的一线生机,以人为本,既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了解并满足企业员工的真正需求和诉求,为员工和社区树立一个光辉的企业形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7792.html

更多阅读

企业文化模式探析 探析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

系列专题:企业文化建设   1911年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使经济学家,企业家等群体对企业管理的问题日益感兴趣,科学的企业管理成为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而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试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有巨大作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1.思想政治工作在企

企业 凝聚人心 企业管理中最难的是凝聚人心

有人问,企业管理中最难的是什么?我说,企业管理中最难的是凝聚人心。不过人心是无法改变的。顺应人心人性去设计管理规则,管理就可以由难变易。关于这个问题,我管中窥豹,回答一二,供朋友们参考。当然更欢迎大家批评补充。记得有人在解释企

家族企业 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在家族企业管理中的困境

经理人在家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很重要,这是很多家族企业的老板一致认可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作为经理人的我们,在家族企业的工作中也体现处理很多的无奈和困境,曾服务过几家家族企业,笔者谈谈经理人在家族企业管理中的困境吧!   1、制度落

声明:《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处理好企业管理中面临的几个问题》为网友隐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