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扩大就业是化解劳动者流动日益频繁带来的压力,保证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稳定的基础。就业已成为广大民众长期讨论的话题,而目前在就业方面,我们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就业率和就业水平是“十 一五”时期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河北省就业现状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有关数据显示,67%的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参加工作,16%的人选择考研或继续上学,而选择出国留学的有5.3%。今年考研热似乎有降温的趋势。而2006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超过400万人。按这一比例计算,我省明年仅高校毕业生就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此外,以今年9月份的有关数据显示,我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而农村还有大量新成长失业青年未被登记在内。
2.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就业问题,并取得拉一定的成绩。据从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今年1至9月,河北省城镇新增就业37.4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97万人,完成93.7%,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4.62万人,超过全年目标1.62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稳步推进,纳入范围的9.6万人,已出再就业服务中心4.1万人。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得到改善,前三季度阳光工程已培训农村劳动力9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38万人次,劳务输出规模首次突破400万人,达到428.6万人。目前,各大高校双向就业洽谈会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为扩大就业、做好就业工作但定了良好的开端。
3.就业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企业用工随意性强,近四分之一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劳动者缺乏法律意识,不敢维权,不会维权。”这就是我省目前就业环境最真实地反映。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用人信息尤其是面向农民工求职信息量少,加之中介门槛相对较高,通过合法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农民工比例很低,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或在路边通过黑中介完成求职的。二是不少企业,特别是私营个体经济组织用工不检验求职者省份证明和有关就业证件,用工不办理用工备案手续,个别企业使用童工竟然不知。近1/4的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或劳务非法转包分包给不具备资质单位或个人的现象依然存在,以劳动合同替代劳动合同的问题比较普遍。三是不少农民工对用人单位存在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存有侥幸心理,敢怒不敢言,能忍则忍。不少人不知道是为企业还是为个人打工,自身权益遭受侵害不能及时举报投诉。
二、就业前景分析
1.充分就业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体制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都异常迅速,劳动者的流动性增强。在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冲击,部分劳动者在调整中会有所损失。但是,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持就业的增长,把失业率压到尽可能低的水平,老百姓的收入就能持续增长,就能化解改革和调整中的冲击,保持社会稳定。所以说实现良好就业是未来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2.在未来五年,我省的就业矛盾将有所缓解。 河北省统计局有关人员介绍,2004年河北省新增劳动力开始出现逐年减少趋势,预计“十一五”期间共新增长劳动力485万人,比“十五”期间少增241万人。同时,河北省劳动适龄人口总规模将在2007年达到4664.07万人峰值,其后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的供给减少相比,未来五年全省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加快。2005年底前,河北省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企业效益逐年好转,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将扭转连续多年减少的趋势并开始回升。另外,河北民营经济特别是城镇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和比重将继续呈现上升势头;随着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的转变,各种灵活方式就业人员将大量增加。因此,在经济增长的强力拉动和积极就业政策推动下,未来五年河北省就业规模将继续扩大,劳动力就业总量矛盾将有所缓解。
3.将逐渐突破专业限制,改变就业观念。在近几年,由于竞争的加剧,就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已经转变了铁饭碗、高工资的观念。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已经越来越被大学生们所接受。自主创业也成为很多人毕业后的首选。而在选择就业岗位的同时,人们也在逐渐突破专业的限制。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个人,都在现实面前作了相应的调整。而且随着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跨专业学习和跨专业管理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多。而且在未来几年这种趋势将会一直持续和得到验证。
三、如何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
就业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所以做好就业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形势,深化认识,把就业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而政府作为宏观调控部门,对做好就业工作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务实的作风、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就业工作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增加实际就业岗位。把发展经济作为增加就业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把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趋向。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行业,多渠道扩展就业岗位,尤其着重于农业附加值的服务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与城市经济的接轨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开创新的行业,挖掘新的岗位。此外,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上新项目,开发就业岗位;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等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2.改善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从根本上要改变就业观念,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观念。一要转变依赖学校、家庭的观念,二要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三要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四是要转变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确定长远目标,增强市场观念、创业精神和自立意识。树立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
3.调整就业结构。也就是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力量。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各种信息咨询、社会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潜力大的第三产业。运用适当的技术选择政策,按照市场方式,重组衰退产业和扶持新兴产业,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采取多种办法扩大企业的筹、融资渠道。对有发展前途、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投资、贷款、技术和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继续加强对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等。
4.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帮助。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用这只看得见的手加强对弱势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帮助。一方面,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自谋就业岗位;或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劳务输出,拓展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强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救济和援助力度,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失业保险、下岗人员的生活保障与居民最低生活保证并轨。此外,把健全收入分批制度作为调整人民就业的基础,规范和制约收入分配和调节收入再分配的法律、法规、经济杠杆、政策措施不健全、不完善,隐性收入、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等非制度性收入和非法收入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加强劳动法规的维权,规范和约束企业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行为,为弱势群体撑起一把遮风避雨的保护伞。
5.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就业砝码。针对社会需求和劳动者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情况,加强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和职能鉴定,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来适应各种社会需求。鼓励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及其他社会培训,并增加培训数量,确定固定培训周期等,为向要提高和需要提高的劳动者提供一种基础条件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