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掌握中国人性的管理法 4
第四讲 圆通绝非圆滑 朱先生自己经营一家小型生产工厂,制造一些零件,分别供应外商和本国厂商使用。他喜欢汽车,拥有一部华贵的进口车,但是却坚持一个原则,到本国厂商去接洽生意,一定不开那部进口车。 他的理由十分简单,本国厂商多半是家族企业,采购人员不是老板的亲戚,便是相当可*的亲情,看见他开豪华的进口车,马上就会联想到他赚了他们公司很多钱,而提出杀价、延期付款或其他的要求,势必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朱先生白认为是聪明人,当然不做这种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至於外商公司,老板是外国人,采购人员心中只有公司,一切公事公办。看到未先生有能力开进口车,则认为短时间内大概不会倒闭,和他打交道,不但可以放心,而且对公司也有交代,至少可以证明自己的选择能力还不差。 李老板经常朝令夕改,弄得左右的干部摸不著头脑。不过李老板自己却坚守一个原则:碰到银行界的朋友便吹嘘公司的获利力很强;遇见税务界的朋友则抱怨自己运气差,赚不到钱。笔者自己也何尝不是如此? 西方朋友听了我的演讲,赞美我讲得很好,我会回答:「谢谢你的欣赏。」日本朋友夸奖我,我会说:「请多多指教。」如果是中国朋友,我必然说:「那里,那里!」 这种态度是「圆滑」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若是一口咬定:「这样的回答,根本就是圆滑。」那就没有什麽好说的。 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家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常言说得好:「看他一副滑头滑脑的样子,做事一定不牢*。」 千万不可以圆滑,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互相勉励的。很多人很痛心,大骂「推、拖、拉」的坏习惯,因为他们只看到「圆滑」,却看不清「圆通」。「圆通」和「圆滑」仅仅一宇之差,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彼此的境界和产生的观感,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朱先生若是脑筋转不过来,只会在Yes或N0之间选择;便只能够在「开」与「不开」之间,选择其中的一项。 朱先生若决定开进口车,而且也不避讳让本国厂商知道,万一真的惹本国厂商眼红,诸般打击纷至杳来,吃亏的难道不是朱先生自己? 为了避免本国厂商的不愉快,朱先生只好决定不开豪华进口车,然而他辛辛苦苦地经营事业,难道连个人的乐趣都要被剥夺吗?何况开华贵汽车,并不是什麽不良嗜好。 朱先生并不是在「是」或「否」之间作个抉择,却两者兼顾满足自己的喜好,买下一部豪华进口车,并为自己订下一个原则:「开豪华车到外商,开普通车到本国厂商。」他这样做,算是「圆滑」?还是「圆通」? 李老板遇见税务人员,倘若不抱怨自己赚不到钱,却吹嘘自己获利力很强,请问大家对他的看法如何? 恐怕会觉得这个人脑筋有点问题。相对地,如果他对银行界朋友抱怨经营不顺,有朝一日想要贷款,是否开得了口? 有人会认为,何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实情实说岂不更好?相信没有人反对这种论调,也没有人否定这种说法。但是,当事人为了强调某一种立场,建立某一种关系,有时会稍微调整一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李老板说话朝三暮四,算是「圆滑」吗?还是为了「圆通」? 其实,人生是阶段性的发展,圆满境界绝非一蹴可几。只有能力开普通车的人,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几乎没有选择的馀地。真正有钱的大老板,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三阶段,买豪华汽车闵来开去,根本不必有所顾虑0朱先生则是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说没有能力开豪华车吗?.「不请司机,自己驾驶,自己保养应该还可以。」说有能力开豪华车吗?「开出去的时候,常常需要有意无意地指明自己是车主,否则常常被误认为司机」,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多亏他头脑灵光,否则便要苦恼万分。 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便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而能迅速成长。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而失去学习他人的经验的机会。 圆通绝非圆滑。圆滑的人,大家都厌恨,也等於断了自己的前程。圆通的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却是不可轻易放弃的。 第五讲 尊重而不盲从 经常向总经理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您讲什麽,干部们总是百依百顺,您觉得怎麽样?」他们几乎没有例外地都会表示:「不好,这样不好。」追问原因,则会得到同样的答案:「我迟早会被这些人害死!」这真是中国人的智慧。 换一个角度,请教这些总经理:「如果您讲什麽,干部老是有意见,您觉得怎麽样?」他们通常都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马上回答说:「那怎麽行,存心要捣蛋,那还得了。 其实,总经理心中明白,自己并不是万能的神仙,那能担保所有的决策都十分正确?依中国人看法,神仙打鼓也有失误的时候;所以部属百依百顺,对主管说来,真是危险万分。无论什麽事情,只要总经理开口,干部便不动脑筋,顺口叫好。如果总经理的决策是对的,当然很好,表示上下一条心,步调一致。若是总经理的决策是错误的,不免会被这些有口无心的Yes Mam害得死死的? 当然,总经理心里也有数,自己再笨再蠢,也不可能所有决策都错。干部样样有意见,很明显的是存心不合作,自然难以忍受。 干部完全听话,不好;完全不听话,也不好;必须把「听话」和「不听话」做一番合理的安排,才能合乎「中」的道理。 总经理不欣赏「几事都有意见的干部」,正如唐明皇有一回忍耐不住,大声指责高力士:「每一件事情都依你的,朕还当什麽皇帝?」部属样样有意见,就算真的比主管高明,也会弄得主管没有面子,因而老大不高兴。 然而,总经理也不放心「凡事都说好的干部」,特别是那些「话还没有讲完,他那边就已经答好」的人,更是叫人担心害怕,所谓轻诺寡信,大概就是这一型干部的写照。 总经理最欣赏也最放心的干部,是那些「应该听话的时候听话」而「不应该听话的时候不听话」,也就是「听话听得合理」的干部。部属「有所听有所不听」,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与赏识。「有所听」是「作用」;「有所不听」则是「根本」。我们深深懂得「本立而道生」,因此更应该切实把握「根本」的「有所不听」,而不是处处留神「作用」的「有所听」。著重「有所听」,就狠容易落人「唯唯诺诺」的「歧途」。因为存心听话,就很难把握做到「如果不合理,便不要听」的地步。 时时以「有所不听」为念,才能够不马上答腔应好,而冷静地听完、思考、判断,应该说好时才说出口,不应该答好时则不说话。换句话说:部属必须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听,才能够确保「听得恰到好处」的良好品质。反过来,以「有所听」的立场来达成「有所不听」,则相当困难。具体的行为表现,应该是下述三种方式: 一、注意聆听上司的指示,边听边思考,最好能够在听话完毕以後,便马上判断是否合法、合理?有否困难? 二、如果上司的指示合理合法,当然要听话,这时要明显地应好,有问题则可以提出来请示。 三、万一上司的指示不合理、不合法,当然不要听话。不过,最好不要马上表示自己的观点,亦即当场提出异议,让上司没有面子。应表现出一直在思考的样子,不答腔、保持沉默。 第一种方式的要点,在於听的速度必须快过说者,通常保持在四倍左右。避免听完再思考,因为如此一来,便会和第三种方式混淆不清,很容易引起上司的误解,以为部属有不同的意见。部属惟有边听边想,才能很快地有所反应,亦即听毕之後,马上可以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听话」或「不听话」。 第二种方式是:「听话」的讯息既容易表现,上司也很容易接受。这种管道比较畅通,收受与发放之间,不易遭受扭曲,不致产生误解。 第三种方式是「有所不听」的信号,上司和部属平时应该彼此了解,才不致引起误会。部属听完指示之後,居然保持沉默当然不可能是「听话」的表示,也没有什麽「默认」的必要。部属保持沉默,便是「有话要讲」。既然有话,为什麽不讲出来?为什麽要保持沉默?这正是中国人的沟通艺术之一。 想想看,部属与主管看法不一致,马上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主管受得了吗?面子上过不过得去?就算表面上宽容大度,笑著采纳不同的意见,内心的感觉又如何?无论怎样。部属毫无顾虑地表示自己的异议,是一种对上司的不敬,等於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何苦来哉!部属有相反的意见,并不马上表现出来,正是对上司的一种尊重。部属听毕指示,沉默不语,即在发出这样的讯息:「我有不同的意见,不知道您要不要我讲出来?.如果不要我讲,我便不讲。」既客气又合乎自己的身份。 上司接收到这种信息,如果不想让部属表」不意见,便会接著说:「我看,就这麽办好了?」部属这时当然以不说为宜,至於是不是真的照办,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可见主管必须在察觉部属有异议时,再予详细的解说,或者乾脆请他们把不同的意见说出来,以便进一步有所沟通。 如果上司有意听取部属的意见,便可以问:「你有什麽意见?.」部属此时便不用客气,尽管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但须注意口气婉转。部属也可以不当场讲出来,因为会伤害到在场的其他同仁,或者会让上司没有面子。有了这种顾虑,可以表现出相当为难的样子,让主管知悉「有意见,但此时此地不便直说」的苦衷,真正具有诚意的上司,就会另作安排,让部属得以畅所欲言。并不是所有的部属,都可能得到上司如此这般的重视。部属尽管发放他的信号,如何处置仍然是由上司做主的,例如: 一、对一向表现良好、值得信赖的部属,上司当然会倍加尊重,耐心地听取他的意见,甚至乐鸢另外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详细地个别和他商量。 二、对偶有卓见的部属,主管可能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得以顺利表达。 三、对若干爱胡乱表示意见的部属,主管多半会以忙碌为理由,委婉拒绝听取他的意见,以免浪费时间。 部属仅仅用沉默不语来传达「有话要说」的讯息,至於如何处置,依然由上司做主,这种尊重上司的态度,是部属必须具备的修养。而上司了解部属的行为表现,知道他有话要讲,也能够合理地「有所听取」或「有所不听取」,这种尊重部属的态度,正是上司与部属之间合理的互动。部属不必埋怨上司不公平:常常接受别人的异议,却不愿意听取自己的不同意见,筒直是看不起我,至少也是对我怀有成见。 部属最好自己反省;为什麽上司不喜欢听取我的意见?是不是我平日所表达的鸢见,并无实质的助益 中国人的?或者表达的态度或方式有所偏差,以致上司不愿鸢听取?只要自己充实、谨慎发.言,必然蓄逐渐改变上司对自己的观感,因而愈来愈受到上司的尊重。 上司不要责怪部属有鸢见并不表示出来,却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平日的态度过分严厉,让他们觉得害怕?是不是我听不到几句,便打断他们的鸢见,不让他们讲下去?是不是我对他们不够尊重,使他们舍不得把意见说出来? 双方面都各自反省而无不当,上司就可以放心地让部属表示意见,因为他既不会平白浪费时间,也不致使上司难堪。 我们不必再相信那些「中国主管爱用乖乖牌,部属能听话就好」的传言,事实上主管所重视的,是那些「有所听有所不听」也合理接受指示的部属。
换句话说,部属不应该存心听话或不听话,却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好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听;惟有如此,才能够听得恰到好处,成为最受主管敬重的「时中」(时时刻刻合理反应)的部属。
更多阅读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33条作出修改_SU 税收征收管理法 英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2013年修正版 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3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
中国古代的姬妾制度 中国古代四大妖姬传说
中国古代姬妾制度<br> <br> 中国古代的姬妾制度,堪称世界奇观。此一制度,打从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开始萌芽,然后茁壮成长、势不可挡。<br>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式的“姬妾制度”,是一种极度没有人性、极度残忍无情的制度。
解读甄环,感受人性的蜕变 鲁迅对中国人性的解读
文/孙越大型古装剧《甄环传》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精彩演绎。看过此剧让人难忘,似乎剧中的人物手段与我们的职场竞争手段如此的接近。剧中涉及到的人物有:甄嬛、皇帝雍正、皇后、太后、太监总管苏培盛、年妃及其兄、十七爷、安淳、惠贵人
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家共济会已形成 中国资本家
转帖按语:近日,《证券报》报导了一篇题为《中国商界九个神秘圈子》,曝光九大商界联盟盘踞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域里,他们之间人脉通达,并被认为是利益联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影响中国经济的力量,并且正在渗透和影响中国政治走向。实际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