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综合评判研究



[摘要]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报告期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所结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构造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综合评判体系,应当以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际分配和谐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

[关键词] 公平分配;效率分配;和谐度;综合评判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又很难解决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的双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所内生的问题也是不同的。从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进程来看,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我们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高度重视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具有重要的战略眼光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引发。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公平与效率的内在逻辑关系中,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社会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矛盾问题,尽快提升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和谐水平。否则,经济效率就不可能在整体上得以持续提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是否和谐?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和谐程度性态怎样?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或基尼系数水平来进行判断,没有将经济效率与价值分配进行匹配比较和关联分析,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判断结果的置信度和说服力极低。本文试图以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际分配和谐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就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和谐程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探讨。

1.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涵义和特征

1.1  稳定与发展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是公平与效率的集中体现。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社会收入分配这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就越不公平,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巨大提高为物质基础;分配公平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更加充分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持续提高。同时,公平与效率之间又存在此长彼消的矛盾性,效率对公平的物质基础作用是以一定的效率分配度为条件的,分配过度偏重于效率,将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公平对效率的促进作用是以一定的公平分配度为条件的,分配过度偏重于公平,将不利于各种生产要素运营效率的持续提高,从而阻碍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因此,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应当致力研究解决公平分配与效率分配之间的和谐统一问题,以更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安全稳定。

研究解决公平分配与效率分配之间的和谐统一问题是一大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然而,其关键环节之一在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和反映公平分配与效率分配之间的和谐程度(下文简称为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

1.2  所谓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报告期公平分配与效率分配之间所结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公平分配与效率分配和谐度越大,表示公平分配与效率分配越和谐;公平分配与效率分配和谐度越小,则表示公平分配与效率分配越不和谐。

1.3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运动变化具有5个特性。

1.3.1  综合性。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人类社会生产经营等活动所面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实现形式、经济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宏观分配价值与政策取向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

1.3.2  整体性。它是人类社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所面临的与其生存和发展高度相关的经济发展、生产要素产出水平、社会财富分配等诸多方面关联和协调关系优劣程度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总体评价。

1.3.3  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生产要素的规模和效率水平,也包括生产要素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布状况、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承受力水平,还包括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互动的规模和结构水平。

1.3.4  过程性。它贯穿于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互动运行的全过程,即这一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时点都存在着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行程度问题。

1.3.5  运动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互动运行时空的位移变化,与之相并行交替的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互动协调关系及其质量优劣水平的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好或更好,也有可能变差或更差。

2.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2.1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究竟应该选取哪些指标,建立什么样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才能既有利于计量评价,又有助于严密监测和科学决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现实课题。我以为,综合评价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行水平的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6项原则:

2.1.1  客观性。设置的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程度运动变化状况的现实特征。

2.1.2  完备性。从整体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行水平,包括空间完备性和时间完备性,空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成系统,应包括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行关系的主要方面;时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水平运行现状,更要反映出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行水平运行态势。

2.1.3  科学性。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应该根据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行的内在联系,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性。应当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行水平的直观结论。

2.1.4  系统性。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程度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指标;既要有反映和描述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谐运行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提升的动态指标。

2.1.5  可比性。评价指标既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可用来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延续性、综合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1.6  实用性。评价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正确、完整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

2.2  根根据和谐度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综合评价和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效率与公平两大领域的四个层面(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际分配和谐度)及其若干分支项目的和谐指数系统(见表1)。

表1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表

 

上表中,各准则层及其诸指标的经济意义定义如下:

2.2.1 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该准则层旨在从国民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协调关系角度,考察和反映社会分配的和谐程度。可以采用GDP总量增长率、社会成员收入增长弹性系数等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

2.2.1.1  GDP总量增长率。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比基期(如上一个报告期)的增长百分比,反映一个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综合评判研究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国内生产总值×100%-100% ————————————————(1)

公式(1)的经济意义在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数值越大,越有利于公平分配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相对地越有利于产出与分配增长之间的关系协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数值越小,公平分配的物质基础将越薄弱,相对地协调产出与分配增长关系的难度将越大。

2.2.1.2  社会成员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社会成员收入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例系数,反映一个区域社会成员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成员收入增长弹性系数=报告期社会成员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2)

公式(2)的经济意义在于:社会成员收入增长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产出与分配增长相互协调;社会成员收入增长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收入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若差距较大,则国民收入超分配程度较严重,相对地产出与分配增长之间较不协调;社会成员收入增长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若差距较大,则不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相对地产出与分配增长之间也较不和谐。

2.2.2 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该准则层旨在从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的协调关系角度,考察与反映社会分配的和谐程度。可以采用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率、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弹性系数、收入分配与劳动生产率基本匹配价值比率等3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

2.2.2.1  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率。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全员人均收入比基期(如上一个报告期)的增长百分比,反映一个区域全体社会成员人均收入的提高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全员人均收入/基期全员人均收入×100%-100%  ——————————————(3)

其中,全员人均收入=全部社会成员可支配收入总量/整个区域总人数。

公式(3)的经济意义在于: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数值越大,越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相对地越有利于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数值越小,越不利于广大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的进一步调动,相对地协调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关系的难度将越大

2.2.2.2  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弹性系数。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全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率系数,反映一个区域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与其创造国民财富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弹性系数=报告期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率/全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4)

公式(4)的经济意义在于: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与人均经济产出增长同步,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相互协调;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人均经济产出增长,若差距较大,则国民收入超分配程度较严重,相对地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之间较不协调;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慢于人均经济产出增长,若差距较大,则不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相对地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之间也较不和谐。

2.2.2.3  收入分配与劳动生产率基本匹配价值比率。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用来与劳动生产率挂钩分配的社会财富占当期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总值的百分比,反映收入分配与劳动效率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收入分配与劳动生产率基本匹配价值比率=报告期用来与劳动生产率挂钩分配的社会财富/报告期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总值×100%

———————————————————(5)

公式(5)的经济意义在于:收入分配与劳动生产率基本匹配价值比率的数值越大,说明社会财富分配中按劳动生产率挂钩分配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相对地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协调程度也越高;收入分配与劳动生产率基本匹配价值比率的数值越小,说明社会财富分配中按劳动生产率挂钩分配的程度越低,越不利于进一步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相对地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协调程度也越低。

2.2.3  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该准则层旨在从各种生产要素报酬之间的协调关系角度,考察与反映社会分配的评价和反映和谐程度。可以采用资本报酬弹性系数、劳动报酬弹性系数、劳动与资本报酬弹性差异系数等3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

2.2.3.1  资本报酬弹性系数。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全体社会成员的资本报酬收入(包括股金分红收入、存款利息收入、借贷利息净收入、证券市场净收入)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率系数,反映一个区域全体社会成员的资本报酬收入增长与其创造国民财富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报酬弹性系数=报告期全部社会成员的资本报酬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6)

公式(6)的经济意义在于:资本报酬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资本报酬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财富产出与资本报酬分配增长相互协调;资本报酬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资本报酬收入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若差距较大,则国民收入超分配程度较严重,相对地财富产出与资本报酬分配增长之间较不协调;资本报酬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资本报酬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若差距较大,则不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投资和储蓄积极性,相对地财富产出与资本报酬分配增长之间也较不和谐。

2.2.3.2  劳动报酬弹性系数。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全部社会成员的劳动报酬收入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率系数,反映一个区域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报酬收入增长与其创造国民财富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劳动报酬弹性系数=报告期全部社会成员的劳动报酬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7)

公式(7)的经济意义在于:劳动报酬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劳动报酬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财富产出与劳动报酬分配增长相互协调;劳动报酬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劳动报酬收入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若差距较大,则国民收入超分配程度较严重,相对地财富产出与劳动报酬分配增长之间较不协调;劳动报酬弹性系数<1,说明社会成员劳动报酬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若差距较大,则不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相对地财富产出与劳动报酬分配增长之间也较不和谐。

2.2.3.3  劳动与资本报酬弹性差异系数。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劳动报酬弹性系数与资本报酬弹性系数的差异百分比,反映劳动报酬增长与资本报酬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劳动与资本报酬弹性差异系数=(报告期劳动报酬弹性系数/报告期资本报酬弹性系数-1 )×100% ————————(8)

公式(8)的经济意义在于:劳动与资本报酬弹性差异系数=0,说明社会成员劳动报酬收入增长弹性与资本报酬增长弹性同等一致,劳动报酬分配增长与资本报酬分配增长相互协调;劳动与资本报酬弹性差异系数>0,说明社会成员劳动报酬收入增长弹性大于资本报酬增长弹性,若差距较大,则在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的同时,挫伤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投资和储蓄积极性,相对地劳动报酬分配增长与资本报酬分配增长之间较不协调;劳动与资本报酬弹性差异系数<0,说明社会成员劳动报酬收入增长弹性小于资本报酬增长弹性,若差距较大,则在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投资和储蓄积极性的同时,挫伤了广大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相对地劳动报酬分配增长与资本报酬分配增长之间也较不和谐。

2.2.4 层际分配和谐度。该准则层旨在从各层级收入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分部状态角度,考察与反映社会分配的和谐程度。可以采用基尼系数、公务员收入占比、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系数、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差异率、城市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企业员工系列与公务员系列报名招聘率差异率、城乡贫困人口占比等7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

2.2.4.1  基尼系数。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反映社会成员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k

G≈(2/104)∑(Yi-yi)⊿Xi__ ————————(9)

               i=1

式中G表示基尼系数,Yi表示人口累进百分数,yi表示收入累进百分数,⊿Xi_表示第I组人口累进百分数,i=1,2,3……k。

公式(9)的经济意义在于: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高度不平均。

2.2.4.2  公务员收入占比。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全体公务员的全部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比率,反映一个区域所创造的国民财富中有多少份额用于公务员的收入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公务员收入占比=报告期用于公务员收入分配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100%  ——————(10)

公式(10)的经济意义在于:公务员收入占比的数值越大,意味着分配给非公务员的社会财富相对越少,越不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社会财富直接创造领域流动和集约,越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越不和谐;公务员收入占比的数值越小,意味着分配给非公务员的社会财富相对越多,越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社会财富直接创造领域流动和集约,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越和谐。

2.2.4.3  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系数。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全体非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与全体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的差异百分比,反映非公务员人均收入与公务员人均收入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报告期非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报告期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1)×100%

    ———————————————————(11)

公式(11)的经济意义在于: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0,说明非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与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之间无差异,非公务员人均收入水平与公务员人均收入水平相互协调一致;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0,说明非公务员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公务员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意味着分配给非公务员的社会财富较多于公务员,较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社会财富直接创造领域流动和集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较和谐,但差距不宜过大。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0,说明非公务员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公务员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越大,越不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社会财富直接创造领域流动和集约,越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越不和谐(我国目前经济领域中大批科技人员、业务骨干上岸争当公务员,其实是一种急需认真反思和解决的非常反常现象)。

2.2.4.4  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差异率。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全体非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与全体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的差异百分比,反映非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长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差异率=(报告期非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报告期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1)×100%

    ———————————————————(12)

公式(12)的经济意义在于: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差异率=0,说明非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之间无差异,非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长水平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长水平相互协调一致;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差异率>0,说明非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大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差距较大,意味着分配给非公务员的社会财富增量较多于公务员,较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社会财富直接创造领域流动和集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较和谐,但差距不宜过大。非公务员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差异率<0,说明非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小于公务员人均收入增量,差距越大,越不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社会财富直接创造领域流动和集约,越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越不和谐。

2.2.4.5  城市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全体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与全体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的差异百分比,反映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报告期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总量/报告期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1)×100%

   ———————————————————(13)

公式(13)的经济意义在于:城市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0,说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与全体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之间无差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体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相互协调一致;城市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0,说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意味着分配给城市居民的社会财富较多于乡村居民,较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向城市流动和集约,有利于加速城市化建设、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和帮助农村居民进程增收,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较和谐,但差距不宜过大。城市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差异率<0,说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越大,越不利于促进社会成员向城市流动和集约,有利于加速城市化建设、提高整体经济效率,越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越不和谐。

2.2.4.6  企业员工系列与公务员系列报名招聘率差异率。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企业员工系列报名招聘率与公务员系列报名招聘率之差异百分比,反映生产流通服务等领域员工与国家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劳动强度、经济报酬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企业员工系列与公务员系列招聘报名率差异率=(企业员工系列报名招聘率/公务员系列报名招聘率-1)×100%

————————————————————(14)

其中,报名招聘率=招聘总人数/报名总人数×100%。

公式(13)的经济意义在于:企业员工系列与公务员系列招聘报名率差异率=0,说明社会成员对从事企业员工系列工作的偏好度与从事公务员系列工作的偏好度之间无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员工系列的收入分配水平与公务员系列的收入分配水平相互协调一致。企业员工系列与公务员系列招聘报名率差异率>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员工系列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公务员系列人均收入水平,若差距较大,则较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企业流动和集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较和谐,但差距不宜过大。企业员工系列与公务员系列招聘报名率差异率<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员工系列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公务员系列人均收入水平,若差距越大,则越不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向企业流动和集约,越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说明层际之间收入分配越不和谐。

2.2.4.7  城乡贫困人口占比。它是指一个区域报告期城乡贫困人口数量占全部人口数量的百分比,反映处于贫困线以下城市和乡村人口的严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城乡贫困人口占比=报告期城乡贫困人口数量/报告期城乡全部人口数量×100%  ———————————————(15)

公式(13)的经济意义在于:城乡贫困人口占比的数值越高,说明城乡贫困人口的覆盖面越大,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层际之间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和谐。城乡贫困人口占比的数值越低,说明城乡贫困人口的覆盖面越小,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小,层际之间收入分配也就越和谐。

3.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3.1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评价指标权重

确定指标权重就是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指标越重要,其权重就越大。权重一般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之介于0与1之间,各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主观赋权法是一类根据人们主观上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决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两评分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就是依据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规则进行自动赋权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析法、熵值法、多目标规划法等。这里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

设n个评价u1,u2,…,u4的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ω1,ω2,…,

                              n

ωn,0<ωi<1,i=1,2,…,n,且∑ωi=1,则称ω=(ω1,ω2,…,

i=1

ωn)T为u个评价指标u1,u2,…,un的权重向量。

为了确定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由评判者(多人背靠背的方式)将n个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建立判断矩阵=(aij)n×n,aij是评价指标ui与uj对于评价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和谐程度之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其取值按下列各种情况处理:

若ui与uj同等重要,则取aij=1;

若ui比uj稍微重要,则取aij=2;

若ui比uj较明显重要,则取aij=3;

若ui比uj明显重要,则取aij=4;

若ui比uj很明显重要,则取aij=5;

若ui比uj非常明显重要,则取aij=6;

若ui比uj极端明显重要,则取aij=7。

显然,判断矩阵u满足aij=1/ aij,aij>0,i,j=1,2,…,n。

当判断者的判断确实真正反映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时,矩阵U满足aik·akj=aij,i,j,k=1,2,…,n,此时称U为完全一致性矩阵。将U的任意一列归一化后则为所求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ω,

n           n

如取A的第一列归一化得ω=[a11/(∑ ai1),a21/(∑ ai1)  ,…,an1

i=1             i=1

     n

/(∑ ai1) ]

  i=1

3.2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分指标达标系数值的量化计算

计算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四个层面(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U1、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U2、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U3、人际分配和谐度U4)共15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

根据评价指标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U1的2个分指标U11,U12的达标系数值h1i(1≤i≤2),其方法为:

若U1i为正指标(其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记U1i的基准值(即取U1i所有可能取值中之最大值)为U01i,则h1i=U1i/U01i;

若U1i为逆指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此时U1i的基准值U01i取U1i所有可能取值中之最小值,则h1i=2-U1i/ U01i;

若U1i为适中指标,取值越靠近其最优取值U01i(称为U1i的基准值)越好,则h1i=∣1-(U1i-U 01i)/ U 01i∣。

为防止个别指标特好或特差,导致评判结果的不合理性,特别约定0≤h1i≤1。

同理,可以计算出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U2的3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2i(1≤i≤3)、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U3的3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3i(1≤i≤3)、人际分配和谐度U4的7个分指标的达标系数值h4i(1≤i≤7)。0≤h2i≤1,0≤h3i≤1,0≤h4i≤1。

3.3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四个层面得分系数的量化计算

采用通常的加权合成评价法,分别计算出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四个层面评价指标(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际分配和谐度)的得分系数。

3.3.1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1。

mi

h1= ∑ω1i h1i       (1≤i≤2)

    j=1

式中,h1表示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1i表示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层面的2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1i表示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层面的2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1≤1。

3.3.2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2。

mi

h2= ∑ω2i h2i       (1≤i≤3)

    j=1

式中,h2表示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2i表示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2i表示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2≤1。

3.3.3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3。

mi

h3= ∑ω3i h3i       (1≤i≤3)

    j=1

式中,h3表示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3i表示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3i表示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达标系数值,0≤h3≤1。

3.3.4层际分配和谐度层面的得分系数h4。

mi

h4= ∑ ω4i h4i       (1≤i≤7)

    j=1

式中,h4表示层际分配和谐度层面的得分系数,ω4i表示层际分配和谐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h4i表示层际分配和谐度层面的3个分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达标系数值, 0≤h4≤1。

3.4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综合指数计算与分级

前面所述的4个层面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人际分配和谐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4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反映有关社会分配和谐度整体的状态特征。如果要总括揭示和反映社会分配和谐度整体的运行状况,还需合理设置各项指标的比较标准,将各项指标与比较标准进行对比,并将结果进行综合。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构建社会分配和谐度整体状态的评判模型,即:

h=ω1h1+ω2h2+ω3h3+ω4h4

其中,h表示社会分配和谐度的综合指数;ω1,ω2,ω3,ω4依次表示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人际分配和谐度的权重系数,且ω1+ω2+ω3+ω4=1;h1,h2,h3,h4依次表示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人际分配和谐度的得分系数。社会分配和谐度综合指数h的数值越大,表明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的和谐状态相对越好,越有利于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和谐统一;社会分配和谐度综合指数h的数值越小,表明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的和谐状态相对越差,越不利于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和谐统一。

为了便利地将社会分配和谐度状态的综合指数应用于综合评判和管理决策,有必要根据综合指数,对社会分配和谐度状态的等级进行粗分处理。可以将社会分配和谐度状态划分为7级:综合指数h=1(通常不会出现),则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85,1],则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处于很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70,0.85],则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处于较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60,0.70],则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处于基本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45,0.60],则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处于较不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30,0.45],则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处于很不和谐的状态;综合指数h∈[0,0.30],则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处于完全不和谐的状态。

4.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运行性态的综合评判方法

所谓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和谐度运行性态,是指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和谐度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量变状态之特征。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和谐运行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运动变化之特征。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那么,一个区域效率分配与公平分配的和谐程度究竟是向好的或更好的方向运动变化,还是向差的或更差的方向运动变化,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我认为,应该建立判断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运行性态的数学模型,据此来进行定量评判。

判断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运行过程中量变状态的特征,具有以下数学模型:

P=ht/ h0                                                                    

式中,P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综合指数;ht表示报告期的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h0表示基期的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

公式的经济意义是:当P=1时,表明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在运行中其程度没有变化;当P>1时,表明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在运行中其性态从差的(或较好的)向着好的(或更好的)方向运动变化;当P<1时,表明在运行中其性态从好的(或较差的)向着差的(或更差的)方向运动变化。

本文研究所完成和揭示的是关于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及其综合评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将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实证研究分析。基于刊物所允许容纳的篇幅所限,笔者将另文就本文所提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综合评判我国及其各区域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参考文献

[1] 胡祖光:《基尼系数理论最佳值及其简易计算公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 朱子云:《确定最佳基尼系数方法再探讨——兼与李松青同志商榷》[J],《浙江统计》,1992年,第9期:9~10.

[3] 朱子云:《经济问题探索》,1995年,第5期.

[4]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第2期:171~178.

[5]  吴林娣、方国伟:《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1995年,第7期:2~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8085.html

更多阅读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收入分配公平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11思政陶班第一小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下面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说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 论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策

      我国现行收入分配现状突出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与贫富差距过大,其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与作用,除贫与富各方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差异悬殊过大外,还将在社会产生不安定因素。故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是民生问题,是经济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收入分配改革也须尊重“市场主体地位

     收入分配改革一直是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两次出现了“收入分配”,并且从五个方面直接对收入分配改革未来工作架构进行了指导。  苏海南曾经参与过众多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的各类讨论,在“公报”中,他看到了

声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综合评判研究》为网友流苏复流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