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理论 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结构现状、竞争优势及对策研究

 竞争优势理论 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结构现状、竞争优势及对策研究


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结构现状、竞争优势及对策研究叶堂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70) 摘要:文章分析了东部地区农业和其子产业的结构现状,结合东部农业具有的竞争优势,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农业结构 竞争优势 东部地区 在本文中中国东部地区系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广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结构在本文中定义为各子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大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农业结构的研究及其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前提下进行的:1、农业基础地位已经得到巩固,基本上能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农产品的总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2、工业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显著,工农关系已经进入平等的发展阶段或已进入以工补农阶段。一、东部地区农业结构现状及原因分析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部地区农业、林业和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总体偏小,而渔业比重偏大。以2003年为例,全国大农业结构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为48.65:4.98:33.81:12.56,而东部地区为45.92:4.03:30.74:19.30。从东部地区内部来看,河北和广西纯农业在整个大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较大,分别达到51.13%和51.73%,而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比重偏小。海南、广西和福建的林业占总农业比重较大,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海南的渔业比重较大,而牧业占东部农业总体比重偏小,但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牧业较为发达,尤其是在北京,牧业占据了整个农业的半壁江山,达49.61%。上述结构形成原因是:首先,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和非农产业较为发达,纯农业总体已经缺乏比较优势、比重较小,而农业比重较大的正好是工业不发达的省分,如河北、广西。其次,林业、牧业和渔业占大农业的比重与该地区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有关,海南、广西和福建由于其气候好、常年温度高、光照充足适合树木成长和繁殖等有利条件,因此其林业比重就较大。再次,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海南由于地处沿海,因此其渔业就较为发达,其比重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最后,牧业在东部所占比重总体偏小,原因在于我国的主要牧区几乎全集中在西部地区。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牧业的收入弹性较大,也就是说牧业的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北京、天津和河北总体上表现为牧业较为发达。二、东部地区农业各子产业结构现状及原因分析 1、东部地区农业各分项结构现状及原因分析东部粮食总体占农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蔬菜园艺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3年为例,我国农业分项结构是谷物:油料:棉花:糖料:烟草:蔬菜园艺:茶及其他饮料为41.16:7.60:6.21:2.68:1.28:40.16:0.91,而东部为32.11:6.17:5.12:4.07:0.41:51.12:0.99。从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带来看:东部在粮食、油料生产方面缺乏竞争优势,而在蔬菜、瓜类生产方面极具竞争优势。从东部地区内部看: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福建等地粮食生产占农业生产的比重较小,北京仅为7.06%,相反辽宁、江苏和广西等地粮食生产占农业生产的总比重较大。蔬菜园艺业占北京农业分项产值的91%以上,其次是上海达到73.90%,东部省市中最低的是广西,仅占农业分项产值的20.25%。上述结构形成原因是:由于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东部地区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迅速下降,最终体现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甚至出现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衰退和农业在农户生产系统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现象。区域间粮食供需格局变化也表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一个粮食短缺地区,且随着经济发展,其短缺程度还将逐渐加强,相反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正在加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已经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抑制东部地区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已经不是技术,而是该地区劳动力价格比较高、非农产业就业容易、粮食运输成本低和运输半径大所导致的。与此相反,东部农业中蔬菜园艺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原因在于:东部总体经济较为发达,对蔬菜园艺消费比较大,且蔬菜园艺业对技术要求较高,而东部有相应的人才和科研机构。另外蔬菜园艺运输成本高和运输半径小,加之该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尤其是蔬菜和园艺业的前沿阵地。 2、东部地区林业结构现状及原因分析东部林木培育和种植占林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产品占林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竹木采运占林业产值比重和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以2003年为例,全国林业结构是林木培育和种植:竹木采运:林产品为26.28:41.41:32.31,而东部为19.88:40.52:39.60。从东部内部情况看: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林木培育和种植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而其林产品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却较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林木培育和种植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小,而其林产品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上述结构形成原因是:东部森林覆盖率和林业生产率普遍要高于全国水平,且气候适合于树木生长,因此种植和培育的较少,而林产品却相对较多;大城市的林木培育和种植主要用于美化和保护环境,而不是用于获取林产品;林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总体上南方气候适合树木生产,适合发展林业。 3、东部地区畜牧业结构现状及原因分析牲畜饲养和猪饲料占东部畜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家禽饲养占东部畜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3年数据为例,我国全国畜牧业分项结构是牲畜饲养:猪饲料:家禽饲养:捕猎:其他畜牧业为14.33:42.22:38.88:0.14:4.42,而东部为10.23:36.04:47.40:0.19:6.14。从东部内部情况看: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牲畜饲养占其畜牧业产值比重较低,而河北、辽宁、上海和山东等地家禽饲养占其畜牧业产值比重较高。从畜牧品种看,东部地区奶产品较为发达,尤其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福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上述结构的原因是:由于大型动物饲养如牛、羊、猪等需要相应较大的场地配套和且工厂化程度低,区位资源如天然牧草对其成本影响较大,而其运输半径比较大,因而东部缺乏比较优势(奶产品除外),相反,家禽饲养所占的场地小、工厂化程度高,尤其是集约化家禽饲养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禽养殖业内部结构更趋优化,使东部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而奶产品运输成本高、难以储藏和收入弹性较高,且其安全性得到普遍关注,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是奶产品的主要消费地,所以东部奶业较为发达。 4、东部地区渔业结构现状及原因分析东部海水产品占渔业的比重较大,而内陆水产品占渔业的比重较小,且其海水和内陆养殖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3年数据为例,全国渔业分项结构是海水产品:内陆水产品为44.68:55.32,而东部为59.13:40.87。原因在于渔业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东部地区具有独特的沿海区位优势,其海水和淡水资源均较为丰富。 5、东部地区农业各子产业种植面积结构和产量结构现状及原因分析从东部地区农业各子产业种植面积结构来看: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谷物,为43.46%;其次是蔬菜,为15.34%;再次是果园,为8.98%;最小的是麻类,为0.02%。从东部地区农业各子产业产量结构来看:产量最大的是蔬菜,为43.36%;其次是谷物,为19.08%,再次是水果,为11.38%;最小的是麻类,为0.01%。上述两个结合起来分析:从大类来看,单位土地产量生产率最高的是蔬菜,为2.83;其次是果园,为1.27,而谷物仅为0.44。上述结构形成原因大部分我们在上文中已经加以解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东部地区总体粮食播种面积最大,这说明了东部农业结构调整尚未完全到位,东部区位优势还没有完全得以发挥。三、东部地区农业竞争优势分析(一)从农业子产业角度来分析东部农业竞争优势本文采用产量面积弹性来对东部农业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E=PD%÷SQ%………….(1)其中E表示该子产业的产量面积弹性;PD%表示该子产业产量增长变化率;SQ%表示该子产业面积增长变化率。但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将公式(1)转换成公式(2)进行计算。农业竞争优势=(PD%+1)÷(SQ%+1)…….(2)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2003年农业各子产业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增长率(%) 谷物 #稻谷 #小麦 #玉米 豆类 #大豆 薯类 A1 1.02 0.97 1.06 1.05 1.05 1.01 1.06 A2 1.00 0.98 1.04 0.98 0.92 0.87 0.98 A1/ A2 1.02 0.99 1.02 1.07 1.14 1.16 1.08 #马铃薯 油料合计 #花生 #油菜籽 棉花 麻类 糖料合计 A1 1.18 1.02 0.98 1.10 0.90 1.02 1.00 A2 1.00 0.96 0.88 1.07 0.81 0.89 1.03 A1/ A2 1.18 1.06 1.11 1.03 1.11 1.15 0.97 #甘蔗 #甜菜 烟叶 蔬菜 瓜果类 茶叶 水果 A1 0.99 0.96 1.03 1.00 1.01 0.94 1.06 A2 0.99 0.82 0.97 0.99 0.94 0.97 0.97 A1/ A2 1.00 1.17 1.06 1.01 1.07 0.97 1.09 #香蕉 #苹果 #柑桔 #梨 #葡萄 水产品养殖 A1 1.02 1.20 0.97 1.07 1.03 0.99 A2 1.03 1.12 1.05 1.84 1.08 1.00 A1/ A2 0.99 1.07 0.92 0.58 0.95 0.99 注:A1=(东部农业各子产业产量增长%+1)÷(东部农业各子产业面积增长%+1)注:A2=(全国农业各子产业产量增长%+1)÷(全国农业各子产业面积增长%+1)资料来自:作者根据《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进行计算得出 根据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1、从大类上看:东部在谷物、豆类、薯类、油料、麻类、烟叶、蔬菜和瓜果类等子产业中单位土地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竞争优势得到加强,其中提高幅度较大的是薯类、豆类和烟叶;全国只有糖料的单位土地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竞争优势得到提升;东部地区只有糖料、茶叶和水产品养殖三项单位土地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东部地区农业相对于全国而言,其集约化程度普遍比较高。 2、从品种上看:东部地区的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籽、香蕉、苹果、梨和葡萄园的单位土地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其中提高幅度较大的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苹果、梨和油菜籽。而全国单位土地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的品种主要有小麦、油菜籽、香蕉、苹果、柑桔、梨和葡萄。除水果类除外(因为水果从种植到采摘需若干年的时间),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东部地区没有一个品种的单位土地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东部地区总体农业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劣势在于东部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机会成本高。(二)从单位面积产量来分析东部农业竞争优势本文采用单位面积产量对东部农业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计算数据见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在谷物、豆类、薯类、棉花、麻类和糖料等子产业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在小麦、大豆和甘蔗等品种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而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有油料,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品种有稻谷和马铃薯。东部地区在油菜籽和甜菜两个品种上绝对缺乏竞争优势,而在小麦、玉米、花生和甘蔗等品种上相对缺乏竞争优势。 表2 2003年各地区分品种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单位:公斤/公顷 谷物 稻谷 小麦 玉米 豆类 #大豆 薯类 #马铃薯全国 4872.9 6060.7 3931.8 4812.6 1649.4 1652.9 3621.3 3011.5 东部 5273.1 6325.45 3632.68 4538.01 2050.58 2095.77 4925.38 3512.23 中部 4970.56 5578.38 2752.20 4462.26 1742.44 1851.04 3676.60 3608.62 西部 4432.21 6694.25 3234.58 5042.01 1725.93 1726.81 3743.55 3393.24 油料 #花生 #油菜籽 棉花 麻类 糖料 #甘蔗 #甜菜全国 1875.2 2653.8 1581.5 950.9 2528.4 58172 64023 24925 东部 2564.48 1589.24 990.43 2661.72 2564.48 47737.7 60877.71 19597.50 中部 2716.18 1228.41 1091.58 2368.18 1507.04 36348.8 43724 21037.25 西部 1643.09 2017.84 1665.75 896.24 2454.68 42033.5 46020.40 25231.86 资料来自:作者根据《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进行计算得出 四、相关政策建议 1、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应发挥其区位、资源、技术、市场、资本和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等优势,跟踪国内外最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各子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真正转向名优特稀产品的生产上来。在品种上,应进一步提高高附加值农产品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应通过大幅度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附加值的蔬菜花卉业、特种畜禽业、特种水产业等经济价值高的产业,以此克服东部农业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高的缺陷,提高服务全球的农业承载能力,使平均耕地产出值、农业劳动力年创产值大幅度提高,使东部农业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业逐步转变为国际范围内的流通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以满足未来国外市场需求为主,使农业综合商品率及出口创汇额大幅度提高,使东部成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基地,同时使东部农业成为农产品大进、大出、大循环的产业,真正实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 2、利用东部地区具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小的优势,采取股份制、有偿转包、转租代包等多种形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使东部农业率先走上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同时应鼓励和引导东部特色农业逐步向主产区集中,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形成本地农产品的品牌及特色,克服东部农业结构与布局和一般农区雷同的缺陷。产品生产、流通、到布局的全面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把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3、在区域布局上:(1)东部地区的北部及津京冀地区在未来几年还应增加大豆面积,突出发展高油大豆;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饲用、加工用的专用型玉米品种;建设肉牛肉羊产业带和奶源基地。(2)长三角地区应继续调减早稻面积,主要用于发展玉米等饲料粮食、优质小杂粮以及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推动“双季稻改一季稻、三熟制改二熟”稻田制耕作制度改革,同时扩大优质稻、加工专用粮食比重,提高农产品品质;培植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优势产业,把具有传统优势、潜在优势的产品做大做优做强,搞好品种改良,打造自己的品牌;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草场和秸秆资源,配合种植业“二元结构三元化”调整,突出规模开发和高起点,培植肉、奶加工龙头企业。(3)对于大都市郊区农业,应发挥其资本充足、农产品消费市场高档化的区位优势,实施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战略,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行设施种植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水产业,发展安全、绿色、有机的农业,把农业转向现代高新技术农业、工厂化农业的发展道路。如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应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出口创汇功能、农业科普教育功能和辐射示范功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8090.html

更多阅读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它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西部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

海曙 优势总部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优势及对策建议

     所渭总部经济是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将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其它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谋求差异发展,避免资源浪费一种经济形态。企业总部是企业掌舵市场的指挥部

声明:《竞争优势理论 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结构现状、竞争优势及对策研究》为网友够狠才是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