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资源配置有效性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生产资源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要素,经济增长是不同种类资源相互组合、相互“激发”的结果。生产经济学把生产资源分为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四大类,在这四大类生产要素中只有劳动力和资本是可流动与可控制的生产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规模与效率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效应作

用。由此,本文将资源配置有效性实证分析的研究重点放于资本和劳动力两大资源,利用投资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有机组合推导构造

生产函数,运用因素分析法逐层导出投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量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新模型对中国投资生产率变化和劳动生产率及其对产出增长贡献度进行实证分析,从投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和产业差异性、投资与产出匹配的区域失衡性和产业失衡性两个层面,揭示中国资本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进而提出调整优化生产资源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   资源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量分析模型

1.1 资源生产率的基本涵义与表现

资源生产率在本文包括投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

所谓投资生产率,这里指的是一个区域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期固定资产投资×100%。

    投资生产率是反映和衡量投资效率水平的重要指标。投资生产率与投资效率成正比,投资生产率的数值越大,表示投资效率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投资生产率的数值越小,表示投资效率越低,越不利于经济增长。

所谓劳动生产率,这里指的是一个区域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力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期劳动力投入量×100%。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和衡量劳动效率水平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成正比,劳动生产率的数值越大,表示劳动效率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数值越小,表示劳动效率越低,越不利于经济增长。

1.2 资源生产率的测量分析模型

资源生产率可以采用两个层次指标来反映和衡量,一是总体投资生产率,即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与全社会资源总量之百分比;二是边际投资生产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与全社会资源增量之百分比。

1.2.1投资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总体投资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报告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0%。

边际投资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基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报告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基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0%。

1.2.2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总体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报告期从业人员总量×100%。

边际投资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基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报告期从业人员总量-基期从业人员总量)×100%。

1.3 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量分析模型

1.3.1产出增长方程的逻辑推导与重构。

众所周知,总体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劳动力总量,总体投资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资本投资总量,这是无以争议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逻辑关系。我们不妨通过规范的数理推导来构建关于以劳动力总量、资本投资总量、劳动生产率、投资生产率为自变量和总产出为因变量的生产增长函数。

投资生产率可以表达为:

              …………… ①

式①中,Y0表示基期的产出总量,y表示t时期的产出总量增长率;K0表示基期的资本总量,k表示t时期比基期的投资总量增长率;E0表示基期的投资生产率,e表示t时期比基期的投资生产率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表达为:

         …………… ②

式②中,L0表示基期的劳动力总量,l表示t时期比基期的劳动力总量增长率;F0表示基期的劳动生产率,f表示t时期比基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式①与式②的等式两边同时相乘并开方,经整理后得

                ……………… ③

式③的经济意义是:基于以投资总量增长率、劳动力总量增长率、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为四元要素的产出增长方程表达方式之一。

1.3.2资源规模与效率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测量模型。

根据式③,我们可以运用因素分析法对投资总量增长率、劳动力总量增长率、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进行分解。

1.3.2.1若以yk表示投资总量扩张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且劳动力总量、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均不变,则投资总量扩张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

                           …………………… ④

1.3.2.2若以yl表示劳动力总量扩张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且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均不变,则劳动力总量扩张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

            …………………… ⑤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资源配置有效性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1.3.2.3若以ye表示投资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且劳动生产率不变,则投资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

          ………………… ⑥

1.3.2.4若以yf表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则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

 ……… ⑦

1.3.3资源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测量模型。

1.3.3.1若资本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以ωe表示,则有

     ………………… ⑧

式⑧的经济涵义是:投资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ye占整体产出增长率y的百分比。

1.3.3.2若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以ωf表示,则有

 

………………………  ⑨

式⑨的经济涵义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所贡献的产出增长率yf占整体产出增长率y的百分比。

1.4 中国投资生产率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

本文分析使用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业人员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均来自于1996~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为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四川省的1995-2003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业人员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均包含重庆市(因为四川省1995和1996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业人员总量中无法分离出属于重庆市部分的数据)。下面是中国1995-2003年的有关投入产出数据资料(表1)。

中国1995-2003年的有关投入产出数据资料表

表1                                               计量单位:亿元、万人、%

根据表1的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从业人员增长率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表2)。

中国1995-2003年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的剪刀差分析表

表2                                              计量单位:%、百分点

根据表2可以制作成中国1996-2003年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GDP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走势图(图1)。

图1  GDP增长率与投资、劳动增长率之间的剪刀差走势图

从表1、表2以及图1可以看出,中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时期,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达27.74%,是1999年增速的5.44倍,是2002年增幅(1996年以来仅次于2003年增幅之年份)的1.64倍;劳动力资源投入在1996年高幅增长,但从1997年开始进入了缓慢增长时期。同时,我们从表2和图1还可以发现产出增长率与投资、劳动增长率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现象,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走势为,从1996年和1997年的逐年缩小的顺差到1998年的较大逆差,1999年逆差明显缩小,而从2000年开始呈现逆差逐年加速扩大之势,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低16.25个百分点,低幅高达58.6%;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长率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走势为,1996-2003年的8年时间全部在顺差区域运行,并且呈正向剪刀差扩大之势,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劳动增长率高4.82个百分点。

根据表1的数据资料,还可以计算出总体投资生产率、边际投资生产率、总体劳动生产率(表3)。

中国1995-2003年资源生产率分析表

表3                                                       计量单位:%

根据表3可以制作成中国1995-2003年的总体投资生产率、边际投资生产率、总体劳动生产率变化走势图(图2,劳动生产率按数据的百分之一制作曲线)。

图2  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变化走势图

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1)1996-2003年中国总体投资生产率呈现出连续大幅下降之势,资本使用效率明显持续下滑。除1996、1997年有所提高外,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6年下滑,尤其是2003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72%,比1995年下滑了27.8%。边际投资生产率的运动变化趋势也很不理想,除1996、1999年为正数和1997年稍负外,其他年份都呈现为较大的负数,2003年比1995年下降了65.7%,也就是说,2003年的边际投资生产率比1995年下降了近三分之二,年均递降12.7%。(2)1996-2003年中国总体劳动生产率呈现出连年不断提升的良好势头,到2003年劳动生产率比1995年增长68%,年均递增6.7%。

根据表1、3的数据资料,并相应代入式⑧、⑨可以分别求解出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数值(表4)。

中国1995-2003年资源生产率贡献度分析表

表4                                                         计量单位:%

根据表4可以制作成中国1996-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变化走势图(图3)。

图3  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贡献度变化走势图

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1996-2003年中国总体投资生产率呈现出连续大幅下降之势,投资效率明显持续下滑,致使总体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除1996、1997年为正数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值,1999年份开始总体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负贡献逐年快速扩大;1996-2003年中国总体劳动生产率呈现出连续上升之势,劳动效率明显持续提高,有力地拉动了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持续高位运行,除1996年的贡献度只有18%外,其他年份的贡献度均在35%以上,2003年以1995年为基的贡献度高达45.6%。

 

2  中国区域资源配置有效性及其变化

中国总体投资生产率连续大幅下降,投资效率明显持续下滑,导致总体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连续两年缩减后,呈现负贡献连年加速扩大之势。那么,应当如何解释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主导成因呢?笔者认为,中国投资生产率持续显著下降的主导成因源于投资配置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不佳,而投资配置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之合理性的判断依据在于投资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的显著性。同时,1996-2003年中国整体劳动生产率连年大幅提高,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整体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不等于每一区域、产业也是如此,区域差异性和产业差异性肯定存在,必然有一些区域、有的产业在制约着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更大提高。这就需要对区域资源配置有效性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求从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层面揭示中国资源生产率(或要素生产率不高)的核心因素。

2.1 区域的基本划分

中国区域资源配置有效性及其变化,若以每一个省份为单元,则比较分析的单元数量太多,制作分析图较困难,比较分析不清晰;如果把整个区域划分成东部、西部、北部三个单元,则比较分析的单元数量太少,难以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出区域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区域特性和深层次问题。本文根据《中国市场年鉴》的标准和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法,将中国整个区域划分为华北、东北、华北、中南、西南、西北6大地区。具体划分范围如下:

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华北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中南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2.2 区域资源生产率比较分析

2.2.1区域总体投资生产率比较分析。

根据1996~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华北、东北、华北、中南、西南、西北6大地区1995-2003年的的总体投资生产率(表5)。

1995-2003年的区域总体投资生产率分析表

表5                                                        计量单位:%

根据表5可以制作成中国6大区域1995-2003年的总体投资生产率比较分析图(图4)。

图4  1995-2003年区域总体投资生产率分析图

从表5、图4可以看出,中国6大区域1995-2003年总体投资生产率的运行轨迹表现为:东北地区除1995年居第二位外,1996-2003年连续8年稳居首位。西南地区的投资生产率呈直线快速下滑之势,从1995年的第一位,到1996-1997年高于加权平均水平,再到1998-2003连续6年低于加权平均水平且差距逐年拉大。中南地区的投资生产率运行比较稳定,排位从中下水平起步跃居靠前持久运行,从1995年的第四位,到1996年第三位,再到1997-2003年连续8年稳居第二位。华东地区的投资生产率运行波动较大,1995-1996年居第五位,1997年居第四位,1998居第三位,但1995-1998年连续4年低于加权平均水平;1999-2002年居第三位,高于加权平均水平;2003年尽管排名还在第三位,但低于加权平均水平。西北地区的投资生产率最低,除1995年居第三位、1996年第四位、1997年第五位位,1998-2003年连续6年居末尾。这6大区域2003年的投资生产率与1995年比较,除中南地区基本持平外,其他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大幅度下滑,其中西南地区下滑了四成,西北地区下降了三成七。中国6大区域之间的投资生产率差异较大,以2003年为例,最高的东北地区高达308%,最低的西北地区只有189%,前者是后者的1.63倍;6大区域的投资生产率标准差系数为0.17,表明这些区域之间的投资生产率水平差异较为明显。

2.2.1区域边际投资生产率比较分析。

根据1996~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华北、东北、华北、中南、西南、西北6大地区1995-2003年的边际投资生产率(表6)。

1996-2003年的区域边际投资生产率分析表

表6                                                       计量单位:%

   

根据表6可以制作成中国6大区域1995-2003年的总体投资生产率比较分析图(图5)。

              图5  1995-2003年区域边际投资生产率分析图

从表6、图5可以看出,中国6大区域边际投资生产率最高的是东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其次是华北地区,而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除1997-2001年高于加权平均水平外,1995、2002、2003年均低于加权平均水平,尤其是2003年排到了末尾;西北地区的边际投资生产率总体上最低,1995-2002年连续8年排在末尾,2003年以微弱优势前移到倒数第二位。同时,中国6大区域边际投资生产率运行波动较大,波动性最大的是中南地区,其最高的1997年边际投资生产率高达1421%,而最低的1998年只有174%,前者是后者的8.17倍。

2.2.1区域总体劳动生产率比较分析。

根据1996~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华北、东北、华北、中南、西南、西北6大地区1995-2003年的的总体投资生产率、边际投资生产率、总体劳动生产率(表7)。

1995-2003年的区域总体劳动生产率分析表

表7                                                      计量单位:%

   

根据表7可以制作成中国6大区域1995-2003年的总体投资生产率比较分析图(图6)。

               图6  1995-2003年区域总体劳动生产率分析图

从表7、图6可以看出,中国6大区域1995-2003年的劳动生产率连续8年保持较高幅度增长,各区域劳动生产率运行轨迹线均以1995年的排序队形向前发展。其中,劳动生产率一直排在前三位并高于加权平均水平线的是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排在后三位并低于加权平均水平线的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南地区。中国6大区域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以2003年为例,最高的东北地区高达28609万元/人,最低的西南地区只有10939万元/人,前者是后者的2.62倍;6大区域的投资生产率标准差系数为0.32,表明这6大区域之间的投资生产率水平差异较为显著。

2.3 区域资源配置有效性及其变化

区域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分析与判断方法很多,如RPM方法、BCG方法等等,本文所用的区域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分析与判断方法是:区域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量)占比与相应的资本、劳动资源投入总量(增量)占比进行匹配性比较分析。通过匹配性比较分析,从中揭示和解释6大区域之间生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1996~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华北、东北、华北、中南、西南、西北6大地区1996、2000、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占比和增量占比、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占比和增量占比、从业人员的总量占比和增量占比(表8-10,因篇幅所限而只作此3个年份的表、图)。

中国1996年区域资源投入产出占比数据表

表8                                                         计量单位:%

  

中国2000年区域资源投入产出占比数据表

表9                                                          计量单位:%

中国2003年区域资源投入产出占比数据表

表10                                                        计量单位:%

    

根据表8-10可以制作成中国6大区域1996、2000、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量)占比与相应的资本、劳动资源投入总量(增量)占比之间的匹配性分析图(图7-9)。

图7  1996年度区域GDP增长与资源投入增长匹配性分析图

 

图8  2000年度区域GDP增长与资源投入增长匹配性分析图

图9  2003年度区域GDP增长与资源投入增长匹配性分析图

2.3.1区域之间资源生产率的分年度比较分析。

2.3.1.1从1996年的区域资源投入产出占比表8和图7可以看出,无论是资源占比还是产出占比,无论是总量占比还是增量占比,华东和中南2个地区合计占了五分之三以上江山,而华北、东北、西南、西北4个地区合计占比不到五分之二。GDP总量占比高于投资占比的有东北、中南、西南3个地区,GDP增量占比高于投资占比的有东北、中南2个地区;GDP总量占比高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有华北、东北、华东3个地区,GDP增量占比高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也是华北、东北、华东3个地区。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中南地区劳动力资源增量占比高达50.37%,东北、华东、西南3个地区的大量劳动力资源向中南地区转移。

2.3.1.2从2000年的区域资源投入产出占比表9和图8可以看出,无论是资源占比还是产出占比,无论是总量占比还是增量占比,华东和中南2个地区合计继续占居五分之三以上江山,而华北、东北、西南、西北4个地区合计占比不到五分之二。但是,资源配置结构却发生了较大变化,东北、中南2个地区继续保持GDP总量占比高于投资占比,但西南地区被华东地区所取代;中南地区继续保持GDP增量占比高于投资占比,华北、华东2个地区进入这一方阵,而东北地区被淘汰出局。华北、东北、华东3个地区继续保持GDP总量(增量)占比高于劳动力资源占比,且高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中南地区劳动力资源增量占比高达87.59%,东北、华北、华东、西南4个地区的大量劳动力资源向中南地区转移。

2.3.1.3从2003年的区域资源投入产出占比表10和图9可以看出,无论是资源占比还是产出占比,无论是总量占比还是增量占比,华东和中南2个地区合计继续占居五分之三以上江山,且比重进一步提高,而华北、东北、西南、西北4个地区合计占比不到五分之二。但是,东北、中南2个地区继续保持GDP总量占比高于投资占比,中南和华北2个地区继续保持GDP增量占比高于投资占比,东北地区进入这一方阵,而华东地区被淘汰出局。华北、东北、华东3个地区继续保持GDP总量(增量)占比高于劳动力资源占比,且高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中南地区劳动力资源增量占比30.14%,劳动力资源向中南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减弱;而华东地区劳动力资源增量占比高达40.07%,比中南地区高近10个百分点,显示劳动力资源转移方向已从中南地区转向华东地区。

2.3.2区域之间资源生产率的多年度比较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1996、2000、2003年中国6大区域的GDP占比、投资占比、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匹配性运动前行轨迹为,华东和中南2个地区合计占据大半江山,且呈现GDP占比和劳动力资源占比趋向扩大、投资占比趋向缩小之势,GDP占比从63.44%扩大到63.96%,扩大了0.52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65.05%缩小到61.69%,下降了4.37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57.74%扩大到58.59%,提高了0.85个百分点。

华东地区的GDP占比从37.26%扩大到38.79%,提高了1.5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39.55%扩大到40.30%,提高了0.75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29.87%缩小到29.82%,下降了0.05个百分点,即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从负2.29个百分点缩小到负1.54个百分点,GDP占比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差距从7.39个百分点扩大到8.97个百分点,表明该区域的投资配置有效性在低位上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在高位上提升。

中南地区GDP占比从26.18%缩小到25.17%,下降了1.01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25.51%缩小到21.39%,缩小了4.12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27.87%扩大到28.77%,上升了0.9个百分点,即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从0.67个百分点扩大到3.78个百分点,GDP占比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差距从负1.69个百分点扩大到负3.60个百分点,表明该区域的投资配置有效性在高位上大幅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有效性在低位上大幅下降。

华北地区GDP占比从12.39%扩大到13.14%,上升了0.57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13.85%扩大到14.58%,提高了0.7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11.23%缩小到11.01%,下降了0.22个百分点,即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从负1.46个百分点缩小到负1.44个百分点,GDP占比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2.13个百分点,表明该区域的投资配置有效性在低位上略有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有效性在高位上大幅提高。

东北地区GDP占比从10.10%缩小到9.56%,下降了0.54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8.14%下降到7.71%,缩小了0.4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7.73%缩小到6.98%,下降了0.75个百分点,即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从1.96个百分点缩小到1.85个百分点,GDP占比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差距从2.37个百分点扩大到2.58个百分点,表明该区域的投资配置有效性在高位上略有下降,劳动力资源配置有效性在高位上略有提高。

西南地区GDP占比从9.42%缩小到8.64%,下降了0.78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8.05%提高到9.85%,上升了1.80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16.74%缩小到16.51%,下降了0.23个百分点,即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从1.37个百分点缩小到负1.21个百分点,GDP占比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差距从负7.32个百分点扩大到负7.87个百分点,表明该区域的投资配置有效性在高位上显著下降,劳动力资源配置有效性在低位上进一步下降。

西北地区GDP占比从4.65%上升到4.69%,提高了0.04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4.89%提高到6.17%,上升了1.28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6.57%提高到6.91%,提高了0.34个百分点,即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从负0.24个百分点缩小到负1.48个百分点,GDP占比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差距从负1.92个百分点扩大到负2.22个百分点,表明该区域的投资配置有效性在低位上显著下降,劳动力资源配置有效性在低位上继续下降。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得出东北、中南2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华北、华东、西南、西北4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华北、东北、华东3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高于劳动力资源占比,中南、西南、西北3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低于劳动力资源占比。这至少可以表明两点:一是从各区域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层面考察,东北、中南2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明显偏小,而华北、华东、西南、西北4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显著过大;中南、西南、西北3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明显偏高,华北、东北、华东3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明显偏低。二是若以各区域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投资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则中国各区域之间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显著不合理。

 

3  中国产业资源配置有效性及其变化

3.1 产业资源生产率比较分析

3.1.1产业总体投资生产率比较分析。

根据1996~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1995-2003年的的总体投资生产率(表11)。

1995-2003年的产业总体投资生产率分析表

表11                                                       计量单位:%

根据表11可以制作成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1995-2003年的总体投资生产率比较分析图(图10)。

图10  1995-2003年产业总体投资生产率分析图

从表11和图10可以看出,1995-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生产率差异很大,第一产业最高且遥遥领先,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远远掉在后头,高低悬殊。以2003年为例,最高的第一产业高达3810%,分别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3382个百分点、368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者之间的资本生产率比率为87:10:3,标准差为1669%,标准差系数为1.15,表明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生产率水平差异非常显著。第一产业投资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二、第三产业,这是由农林牧渔经济所固有的人力投入为主的产业特征所决定的,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的成因在于劳动生产率低,而并非投资生产率低。同时还可以看出,中国三次产业1995-2002年的投资生产率水平标准差逐年下降,从6683%下降到1099%,下降了5584个百分点;标准差系数逐年缩小,从1.29缩减到1.00,缩减了0.29,这表明中国三次产业之间1995-2002年的投资生产率水平差异程度在逐年缩小。但是,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标准差呈现上升之势,比上年上扬570%;标准差系数出现扩大势头,预示着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生产率差异水平在回升。

中国第一产业1996-2002年的投资生产率连续7年下滑,2003年止降为升;第二产业的投资生产率1996年大幅下降,1997-1999年连续3年回升,2000-2003年连续4年滑坡;第三产业的投资生产率1996-1997年连续2年上升,1998-1999年下降,2000年略升,2001-2003年逐年加速下滑。同时,若以1995年为基,则到2003年三次产业的投资生产率均在大幅下降,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七成四,第二产业下降四成四,第三产业下降一成五。这两个方面似乎告诉我们,导致中国1998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6年投资生产率逐年下降的首因在于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三次产业投资占比关系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3.1.1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分析。

根据1996~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1995-2003年的的总体劳动生产率(表12)。

1995-2003年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分析表

表12                                                        计量单位:%

根据表12可以制作成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1995-2003年的总体劳动生产率比较分析图(图11)。

                  图11  1995-2003年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分析图

从表12和图11可以看出,1995-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第二产业最高且遥遥领先,第一产业居中,第三产业远远掉在后头,高低悬殊。以2003年为例,最高的第一产业高达38113元/人,分别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7.15倍、155.84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者之间的资本生产率比率为88.6:10.9:0.5,表明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非常显著。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二、第三产业,这是由工业经济所固有的产品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特征所决定的,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则除了第三产业劳动附加值较低外,更重要的一条在于中国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创造GDP极少的人员太多。同时还可以看出,1995-2003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三次产业的加权平均线,且差距不断扩大;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三次产业的加权平均线,且差距趋于扩大;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于三次产业的加权平均线,且差距逐年扩大。

中国第一产业1996-2003年的劳动生产率除1999年下滑外,其余年份均在增长,2003年比1995年提高39%;第二产业1996-2003年的劳动生产率连续8年提升,8年共提高109%,翻了一番多;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96年大幅下降后,1997-2003年连续7年上升,到2003年回升到超越1995年水平,比1995年高10%。

3.2 产业资源配置有效性及其变化

本文所用的产业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分析与判断方法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量)占比与相应的资本、劳动资源投入总量(增量)占比进行匹配性比较分析,通过匹配性比较分析,从中揭示和解释3大产业之间生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1996~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1995-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占比和增量占比、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占比和增量占比、从业人员的总量占比和增量占比(表13-15)。

中国1996年产业资源投入产出占比数据表

表13                                                       计量单位:%

 

中国2000年产业资源投入产出占比数据表

表14                                                        计量单位:%

中国2003年产业资源投入产出占比数据表

表15                                                       计量单位:%

根据表13-15可以制作成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1996、2000、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量)占比与相应的资本、劳动资源投入总量(增量)占比之间的匹配性分析图(图12-14)。

图12  1996年度产业GDP增长与资源投入增长匹配性分析图

图13  2000年度产业GDP增长与资源投入增长匹配性分析图

  图14  2003年度产业GDP增长与资源投入增长匹配性分析图

3.2.1产业之间资源生产率的分年度比较分析。

3.2.1.1从1996年的产业资源投入产出占比表和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资源总量投入占了半壁江山,以近五成一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只创造一成八的GDP,但边际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量占比负一成一而GDP增长占比一成六,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但比上年有所提高;以不到0.58%的投资总量占比和1.74%的投资增量占比,创造了一成八的GDP总量占比和一成六的GDP增量占比,表明第一产业投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但比上年有所降低。第二产业以二成七的投资资源投入和二成三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创造了四成四的GDP总量,以不到一成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量创造四成五的GDP增量,但边际投资生产率较低,投资增量占比八成七而GDP增量占比只有四成五,表明第二产业的投资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上较高,但比上年明显下降,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第三产业的投资投入总量十分天下有其七,但GDP总量占比只有三成八;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量独揽天下,但GDP总量占比不到四成,表明第三产业投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但比上年有所提高,同时,但随着大量劳动力从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从较高水平急剧下滑。

3.2.1.2从2000年的产业资源投入产出占比表和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资源总量投入依然占据半壁江山,以近五成一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只创造一成五的GDP总量,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量占比四成九而GDP增长占比只有1.84%,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但比上年有所下降;以1.18%的投资总量占比创造了一成五的GDP总量占比,表明第一产业投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但比上年降低。第二产业以二成三的投资资源投入和劳动力资源投入创造了近四成六的GDP总量,以负三成六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量占比和二成八的投资资源增量占比创造近五成二的GDP增量占比,表明第二产业的投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依然较高,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比上年明显提高。第三产业的投资投入总量和增量十分天下有其七分,但GDP总量占比不到四成,GDP增量占比只有四成六;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量占比八成七,但GDP总量占比不到五成,表明第三产业投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但比上年有所提高,同时,但随着大量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从较高水平继续急剧下滑。

3.2.1.3从2003年的产业资源投入产出占比表和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资源总量投入占据的半壁江山有所收缩,以近四成九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只创造一成三的GDP总量,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量占比负四成七而GDP增长占比半成多,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依然较低,但比上年明显提高;以0.81%的投资总量占比创造了一成三的GDP总量占比,表明第一产业投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且比上年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以二成六的投资资源投入和二成二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创造了近四成七的GDP总量,以四成三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量占比和三成五的投资资源增量占比创造近五成一的GDP增量占比,表明第二产业的投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依然较高,且比上年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投资投入总量占比七成三和增量占比六成七,但GDP总量占比只有四成、增量占比只有四成三;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量占比十成多,但GDP总量占比不及四成四,表明第三产业投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但比上年有所提高,同时,但随着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从较高水平进一步急剧下滑。

3.2.2区域之间资源生产率的多年度综合比较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1996、2000、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的GDP占比、投资占比、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匹配性运动前行轨迹为:

第一产业的GDP占比从18.09%下降到13%,下降了5.09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0.58%扩大到0.81%,提高了0.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50.57%缩小到49.1%,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即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从17.51个百分点缩小到12.19个百分点,GDP占比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差距从负32.48个百分点扩大到负36.1个百分点,表明该区域的投资配置有效性在高位上下降,劳动力资源配置在低位上进一步下滑。

第二产业的GDP占比从43.92%扩大到46.61%,提高了2.69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27.35%缩小到25.79%,提高了1.56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23.53%缩小到21.6%,下降了1.93个百分点,即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从16.57个百分点扩大到20.82个百分点,GDP占比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差距从20.39个百分点扩大到25.01个百分点,表明该区域的投资配置有效性在高位上继续大幅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在高位上进一步高幅上升。

第三产业的GDP占比从38%提高到40.39%,上升了2.39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72.07%扩大到73.4%,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占比从25.89%缩小到29.3%,提高了3.41个百分点,即GDP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从负34.07个百分点缩小到负33.01个百分点,GDP占比与劳动力资源占比的差距从12.11个百分点缩小到11.09个百分点,表明该区域的投资配置有效性在低位上有所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在高位上有所下滑。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得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大大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远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大大高于劳动力资源占比,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大大低于劳动力资源占比。这至少可以表明两点:一是从各产业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层面考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明显偏小,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显著过大;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明显偏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明显偏低。二是若以各产业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投资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则中国3大产业之间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显著不合理。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第二、三部分的关于中国区域和产业资源配置有效性及其变化的实证比较解释,尽管由于受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数据资料缺乏的制约,使得深度分析远远不够,但是从上述实证比较分析已经取得的一系列结果中,我们也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4.1 资本快速积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上述实证分析显示,1996-2003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总量增长缓慢,对产出增长贡献不大;投资生产率明显下降,对产出增长起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提升,对产出增长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这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效率、投资效率来实现高增长,而是由高投资增长来驱动,是典型的“高投资、低质量、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4.2 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提高,但区域和产业之间差异明显。

1996-2003年中国总体劳动生产率呈现出连续上升之势,劳动效率明显持续提高,有力地拉动了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持续高位运行,除1996年的贡献度只有18%外,其他年份的贡献度均在35%以上,2003年以1995年为基的贡献度高达45.6%。6大区域1996-2003年的劳动生产率连续8年保持较高幅度增长,各区域劳动生产率运行轨迹线均以1995年的排序队形向前发展。其中,劳动生产率一直排在前三位并高于加权平均水平线的是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排在后三位并低于加权平均水平线的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南地区。但是,中国6大区域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以2003年为例,最高的东北地区高达28609万元/人,最低的西南地区只有10939万元/人,前者是后者的2.62倍;6大区域的投资生产率标准差系数为0.32,表明这6大区域之间的投资生产率水平差异较为显著。同时,1995-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第二产业最高且遥遥领先,第一产业居中,第三产业远远掉在后头,高低悬殊。以2003年为例,最高的第一产业高达38113元/人,分别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7.15倍、155.84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者之间的资本生产率比率为88.6:10.9:0.5,表明三次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非常显著。

4.3 投资生产率横比差异显著,纵比持续大幅下降。

中国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随着资本的深化,其效率在递减,具体体现为投资生产率的下降,进而明显制约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提升。中国2002-2003年连续两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其根本性致因在于投资生产率的大幅度下滑。1996-2003年中国总体投资生产率呈现出连续大幅下降之势,投资效率明显持续下滑,致使总体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除1996、1997年为正数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值,1999年份开始总体投资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负贡献逐年快速扩大。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高投资驱动而不是高效率驱动,这与靠投资效率驱动的西方原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背道而驰。投资生产率不高并且持续大幅下滑,其成因是多层面的,第一层面因素是投资生产率的空间不平衡性。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高低悬殊,严重制约着中国整体投资生产率的提升。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各省之间、产业之间投资生产率的差异特征十分显著,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但劳动生产率高并不等于全要素生产率必高,这是因为投资生产率在全要素生产率运动变化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层面因素是投资结构配置的低效性。投资空间结构与产出空间结构显著不匹配,严重制约着中国整体投资生产率的提高。前面分析说明,若以各产业(省份)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为投资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则中国1995-2003年9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显著不合理,投资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较低。第三层面因素是投资体制机制的低效性。这几年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对政府投资范围的合理界定及健全的机制,政府手中掌控着土地批租权力,掌控着对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任免权以牢牢把握投资操控权;现行的干部考核体系和财税体系给地方政府足够的冲动要干预资源配置,增加行政投资,而这种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投资往往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并且,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强大了,政府要经营城市,要出政绩,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或改变城市面貌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而过度借款。其借款方式不少是通过国有的城市建设公司向银行举债,由政府担保。据一些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地县乡三级政府负债总额在3万亿元左右,而且债务总量还在增加,负债的政府层级正在从县乡级上升到地市级,而这些改变城市面貌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巨额投资恰恰是基本没有GDP产出的,其结果必然是中国整体投资生产率的迅速下滑。因此,应当抓紧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制定调整优化投资配置方向与结构、提高投资生产率的路径与政策措施的宏观政策和实施方案。

4.4 提升整体资源生产率,核心潜力在于资源空间配置。

    不同区域和产业之间的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制约中国整体资源生产率不高的表象因素,而本质的核心因素在于投资、劳动力资源空间配置的低效性。从前面分析可知,东北、中南2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明显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华北、华东、西南、西北4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明显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华北、东北、华东3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明显高于劳动力资源占比,中南、西南、西北3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明显低于劳动力资源占比。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大大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远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大大高于劳动力资源占比,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大大低于劳动力资源占比。产出与资源投入不匹配,投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区域、产业投入过多的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导致了中国整体资源生产率不高,甚至加速了整体投资生产率的持续快速下降。

4.5 狠抓资源生产率提升工程,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快速高效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是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今后来看,提高中国劳动力的增长率已经不太可能,尽管未来劳动力供给的绝对数还会增加,但增长率并不会高。从投资增长率来看,中国国内的储蓄率在40%,也不大可能再进一步提高,很有可能会趋于下降,因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也是高的国内投资率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是世界最高水平国家之一。那么,中国今后经济高增长的关键,主要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然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系统工程,以生产技术、营销技术、管理技术等诸方面的技术进步为核心,以调整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为重点,致力推进投资结构的加速优化。应当制定特殊政策,促使人力资源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区域、产业转移,资本向投资生产率高的区域、产业转移,严控非生产性尤其是消费性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向劳动生产率低、投资生产率低的区域、产业扩散,以更有效地尽快提高投资生产率水平和持续提升整体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更有效提升,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

[2] 李传志,孔详明:《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的测算》[J],《生产力研究》,1995年,第3期.

[3] 武义清,郜云海:《生产率测定方法及其应用》[J],《管理现代化》,1993年,第4期.

[4] 唐国兴:《计量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1月.

[5] 刘  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6]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

[7] 张  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进来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811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水钻产业发展分析与研究 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会

中国水钻产业发展分析与研究-----浙江赛奥水钻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天兵写在前面------2009年,当我第一次进入水钻行业时,对这个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新鲜行业感到十分陌生。为了加强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我试图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资讯,但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即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中央银行只有通过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各国中央银行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是依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和不同

央行应对金融危机政策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货币政策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2008年9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2009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相对于预期8%的GDP增长率和4%的CPI指标,仍是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货

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 中国未来货币政策如何调整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来判断,如何来调整一年前所推出的应急政策,形成了对世界各国政府及央行智慧的重大考验。  对于中国来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也推出了强劲的刺激经济政策,无论是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政策,还是适度宽松的货币

留存收益包括哪些 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利率调整并非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央行更偏向于使用数量型工具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   张明  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37万亿,超过2006年与2007年信贷增量之和。同期内,与GDP的同比增速之

声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国资源配置有效性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为网友小资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