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理论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在对我国经济做出重大的贡献的同时,存在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否者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分析了虚拟资本和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Virtual capital and capital market’s healthy development

Abstract: Capital market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our economy’s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plenty of problems needed to solve. If these problems aren’t properly handled, they may hinder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Based on Marxist theory, this paper expose Marx’s virtual capital theory,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virtual capital and capital market,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in it .in the last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 to solve this problems..  

Keywords: virtue capital; capital market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着重研究了虚拟资本理论,深刻的分析了虚拟资本的产生机理、基本属性、运行规律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当前全球货币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虚拟资本数量不断增加,虚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对实体经济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特别是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防范泡沫经济问题,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

1.1虚拟资本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虚拟资本与信用制度密切联系,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信用是这样一种经济关系:“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  ,而这种支付凭据作为商业信用的工具即商业货币进入流通,它已包含虚拟资本的成分。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出现了银行信用和银行券。在无黄金保证作为准备金时发行的银行券所追加资本,具有虚拟经济资本形式。他在《资本论》第25章《信用和虚拟资本》中指出:“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 虚拟资本是商业和银行信用过度膨胀,或者信用被使用到惊人的程度的结果。同时,虚拟资本是伴随货币资本化的过程而出现的,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生息资本的产生导致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造成了法律上的所有者与经济上的所有者的分离,并创造出一种特定的市场即金融市场,创造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造成一种“资本化”的假象,一方面每一个确定的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一定资本的利息,而不管这种收入是否是由资本主义产生;另一方面有了生息资本,每一个价值额只要不是当作收入花费掉,都会表现为资本。马克思指出:“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做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

1.2 虚拟资本的内涵及类型

根据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虚拟资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虚拟资本一般指专门用于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它是最一般的虚拟资本。在论及国债时指出:“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 广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 。不仅如此,“银行券兑现的这种保证也是幻想的”。 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马克思侧重从狭义的角度论述虚拟资本。他在分析商品资本代表可能货币资本的那种特性时指出:“虚拟资本,生息的证券,在它们本身是作为货币资本而在证券交易所内流通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虚拟资本是“生息的证券”。

1.3 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关系

1.3.1虚拟资本是以实体资本为基础的。

首先,没有实体资本或实体经济,就没有虚拟资本。即如没有股份制企业,没有发行债券和其他有价值证券的经济实体,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就不可能出现,虚拟资本也就不可能产生。其次,实体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虚拟资本虽然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利润甚至大额利润,但它不能创造价值,它的利润的价值最终来源于实体经济。虚拟资本能否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以企业实体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为前提。

1.3.2虚拟资本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

虚拟资本虽产生于并必须借助于实体资本,但又是从实体资本独立出来的另一套资本。以上市股票为例投入股份制企业的资本实体,以劳动力、厂房、机器原料、成品等形式处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不断创造新价值和利润,发挥着资本的作用。而与此同时,这些股票中有的又在资本市场流通转让,频繁交易,被用于获取交易(价差)利润,充作同实体经济相对立的另一套资本的载体。如果考虑到在有价证券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则同实体资本相对立的就可能是几套资本。一套资本变为几套资本,前一套资本是实体资本,后一套或几套资本就成为虚拟资本。

1.4 虚拟资本的价值和价格

作为虚拟资本载体的有价证券成为商品能够流通,不是因为它们作为商品创造出来的,而是因为流通使它们成为商品。有价证券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不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而无价值,但它是所有权证书;能够带来收益,收益便成为其“市场价值”的内容。在信用制度发达的条件下,人们把凭借所有权带来的定期收益,以市场利息率为尺度,就能计算出收益是相当于多少资本带来的。

虚拟资本市场价值的变动及其决定方法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其独特的运动形式是:(1)它的市场价值是由证券的定期收益和利率决定的,不随职能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2)一般说来,它的市场价值与定期收益的多少成正比,与利率的高低成反比;(3)其价格波动,既决定于有价证券的供求,也决定于货币的供求。马克思曾指出:“在货币市场紧迫的时候,这种有价证券的价格会双重的跌落:第一,是因为利息率提高;第二,是因为这种有价证券大量投入市场,以便实现货币。” 这表明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落,取决于有价证券与货币这两种资产它们相互替代程度,而导致它们相互替代程度的因素,是人们资产的选择。

1.5虚拟资本的效应

虚拟资本的存在有着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正面效应是:(1)扩大货币资本的积累,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制度的产生,而股份制度的产生为股票的发行创造了条件。股票作为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是未来收益的凭证,代表对未来收益的索取权,股票的发行为扩大货币资本积累创造条件;(2)促进资本的集中,虚拟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在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使一部分人有条件以此作为货币财富的集中手段,同时以有价证券形成的资本又为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了条件;(3)加速资本周转,这主要体现在银行超过价值准备发行银行券进行贴现方面。负面效应是:(1)有价证券买卖能够成为投机的工具,造成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2)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商品难以转化为货币,有价证券也难以转化为货币,这必将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3)在虚拟资本的积累快于现实资本积累的情况下,生息的货币资本不仅不反映现实货币资本的积累,而且自我扩张,这样,就导致了现实资本供求和生息货币资本的供求出现明显的差别,生息货币的过剩或不足,不反映或不完全反映现实资本的过剩或不足,增大了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

2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发达的资本市场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架构是处于传统金融还是处在现代金融的特征性标志,发达的资本市场是金融深化的催化剂,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心脏。我国资本市场自1990年正式建立起来后,金融资产迅速增加,金融交易品种不断丰富,但是,与国际金融市场、发达国家及周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尚不充分,表现在虚拟经济尚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本市场存在着较高的功能缺陷与体制风险,存在着引发泡沫经济的诱因等因素。具体来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

2.1虚拟资本的规模小,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截止2004年末,我国上市公司共有1377家,总市值37056亿元,2004年我国GDP为136515亿元,股市、债市等虚拟经济市场总值与实体经济总值的比例大约是1:5,如果考虑到股票中有三分之二是非流通股以及当前股市低迷的实际情况,二者的比例则更低。截至2001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可以看出,我国虚拟经济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2.2虚拟资本的盈利性与上市制度和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我国的上市制度一直都没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没有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是在强大的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下,产生了很多畸形和怪胎,进而影响合理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发展。最初我国股票的发行,不是根据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程和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逐步扩大股票的发行数量,而是采用“总量控制、限量发行”的额度控制办法。这样,只要各省市、各部门有了“额度”就可以组织公司上市,尽管有些预选企业达不到上市标准,但为了追求“创业利润”,操作者想方设法将其“包装”上市,致使上市公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少公司质量不高,业绩不良,有些上市公司甚至刚刚上市即发生亏损。其次,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权的比重非常大,占绝对比重的国有股权代表,往往凭借控股地位用行政方式和手段,直接介入代理人的遴选和企业的正常经营,代理人也能轻易地用非经济手段获得上市公司的经营权以及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权;而其他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权益名存实亡,其正当的权益得不到维护,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受到的侵害也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产生了严重的不健康因素,存在着“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的问题。

2.3虚拟资本的投机性和公开性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

虚拟资本的运动具有投机性和公开性特征。虚拟资本的投机性是证券交易所活动的主要特点,投机的输赢仅仅产生于当时对利息估价的差别,对利润的生产或实现并没有任何影响。交易所的投机具有赌博的性质,这对执行交易所的职能是必要的,否则不会有投资者对证券交易进行投资。但是,当投资者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时,其所交易的证券市场价格的确立必须是公开的。由于参与投机的证券价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利润水平和利息率水平,相对来说,利息率及其状况是一个比利润的预测更安全可靠的因素,因此利润的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投资者投机的方向和投机的强度,这就决定了投资者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必须充分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盈利等状况,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筹集资金和获取盈利的目的,故意披露不真实信息,这是上市公司在招股、上市、配股和年报等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有意遗漏依法必须披露的重要事项,特别是那些不利于公司形象的事项;有些上市公司出现对重大事项延期披露;有些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不规范;有些上市公司拼凑指标,粉饰财务报表等。除此之外,大投机家的投机、中介机构职业道德的丧失和证券监管力度不够对信息披露的不真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投机家追随的是市场的征兆、气氛与一般潮流,而这种气氛可以是由大投机家们所制造,实际上也正是由他们制造的。此外,由于他们也有或多或少的理由被认为是懂行的,他们的投机被小投机家们所效仿。因此,这些大投机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出现故意制造虚假信息等“大户操纵”问题。而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会有意迎合庄家炒作,配合在不同阶段发布误导投资者的信息。不仅如此,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为了牟取私利,违背职业道德,为上市公司做假帐,提供虚假证明,有的甚至迎合上市公司的违法或无理要求,让做什么帐就做什么帐,要求出什么报告就出什么报告,为其虚假包装上市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力度不够,例如证券法规定,因发行人发布虚假信息导致投资者损失,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经理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由于没有具体办法,投资者难以提起诉讼,而且许多案件由于控方举证难度很大,法院也因规定不具体而难以受理等等。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真实,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利益的驱动),但会计制度的不完善、证券市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证券监管力度不够等也难辞其咎。

2.4衍生金融工具缺乏,金融风险管理落后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体系中,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创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衍生金融产品并不对美国的金融体系构成威胁,相反,使资本市场参与者能分散风险,他认为这一作用帮助减轻了2001年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资本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是目前西方金融体系中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

 目前,中国在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方面可以说还没有起步,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债券发行失控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基本停滞不前。1995年关闭国债期货后,金融期货等衍生金融产品的开发基本上也成了禁区。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不能满足需求者方便交易,保值增值的需要,更加无法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要,这不仅是金融体系不完整的表现,也是风险管理市场工具匮乏的表现,它明显地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2.5过度投机,证券泡沫严重

    我国资本市场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被过度的投机所困扰。过度投机主要表现在“三高”:一是股票价格大起大落,波动幅度高。我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出现了多次大起大落。其二是换手率过高。绝大多数股民购买股票是为了等待好时机。高卖低买,赚取差价,很少有人是为了参与分红,。一般认为30%—50%的年换手率是正常的,但是我国的股市的换手率太高,说明市场上投资者行为严重投机化,证券市场泡沫过大;其三是市盈率过高,通常用来衡量股价的高低和估计股票的风险,在一个不分割的市场上,通常20倍的市盈率被认为是正常的,在我国这个数字上海市曾经达到100—200倍,深圳市长期在60倍以上,这是不正常的。过度的投机引发股票价格的暴涨,严重脱离现实资本的内在价值。

3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根基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门,也包括教育、文化、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完全孤立地存在,它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从现实来看,自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的母体中孕育而生后,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同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息息相关,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因此,实体经济不仅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也是虚拟经济的现实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规模扩张的基础;(2)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范围扩充的基础;(3)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工具创新的基础;(4)实体经济的状况是虚拟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总之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强,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更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更要坚持维护实体经济的根本地位。

3.2严格股票发行和上市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的违规违纪行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规范上市公司的经济行为,严格股票发行和上市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1)要强化股票发行和上市核准的监管,完善核准制度,严格审核发行人的申请文件,积极推动向注册制的过渡。(2)完善合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完善股东大会,切实发挥股东权威的作用,同时应该加强董事会只能建设,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3)上市公司应该公平对待所有股东,防止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维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如果股东大会、董事会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股东有权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4)加快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适时推出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办法,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

3.3推行及时、持续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避免出现信息披露不规范和不真实的情况,上市公司必须忠实地履行持续信息披露义务,应当及时披露持有公司股份比例较大的股东名单,以及一致行动时可以实际上控制公司的股东名单或实际控制者。公司、控股股东都应当披露公司控制权的实际状况,以便其他股东进行监督。这就要求上市公司要设置合理、有效的内部会计机构、审计机构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配套的会计规范体系,加大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等等。

3.4加快虚拟资本多样化发展

    虚拟资本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分散风险的需要,同时也是证券市场发挥淘汰功能,保持永久生命力的需要;虚拟资本数量的多少也是关系虚拟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地位的高低,关系到虚拟资本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的大侠。在债券、股票的多样化方面,要转变纯财政观念,使国债品种和期限多样化,做到搭配合理。加强“基准国债”市场建设,统一国债市场,同时扩大企业、特别是由大中型企业债券发行,开发新的债权品种,如投资基金债券、信托受益债券、各种金融债权等;在金融衍生商品方面,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现现状和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将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指数期权放在首位,同时加快可转换债、认股权证的发展,促进其形成规模的交易市场,使其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功能充分发挥。

3.5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我国目前中小散户比重超过90%,这些中小投资者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受资金量、资讯条件、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满目跟风,追涨杀跌,加速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因此,只有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资本市场的理性才能增强,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才能够将到最低。要通过“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方式,逐步过渡到以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者机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规模,同时要在质量上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其在市场上的行为更加理性化,改变机构投资者的“庄家”形象。必须明晰机构投资者的产权,强化证券公司的所有者、基金受益凭证投资者、保险公司投资人、养老基金的委托人等对各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在内部制订严格的评价和激励制度。正确界定持有人大会和股东大会、董事长和总经理、监事会与公司监察部门、基金经理与基金托管人的不同权责,建立有效的投资决策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内部监察体系,构建规范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3.6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

证券监管当局要切实履行监管资本市场体系的职能,对资本市场实施集中、统一的监管以保证资本市场的一体性和公开、公平、公正。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和准则,如发行与上市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交易规则、信息披露的动态监控和事后检查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一要改进和加强日常监管,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切实做到依法治市、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严格执法,努力创造运行健康、秩序良好、操作安全的市场环境。二要帮助完善自律性组织,如与之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对证券发行上市进行审核、评定、把关、发挥监督作用。三要围绕制定和完善《证券法》的相关配套法规、实施细则以及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等,进行新的法制建设工作。随着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出台,将使以《证券法》为基本大法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更加系统、完善和具有操作性。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规范资本市场发展,推动资本市场法制建设,促进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法制轨道,使我国资本市场在21世纪进入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曾康霖:《虚拟经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5

[3]弓孟谦:《资本运行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课堂讲义 ,2004

[5]邓利方,王小平:《虚拟经济与证券市场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6]韩金华:《虚拟资本的运动特征与中国上市公司的监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6

[7]王春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财经问题研究 ,2004.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8165.html

更多阅读

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1.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机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发,论证了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机制。从资本积累的规律看,资本的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不

农业创新助推 中国餐饮的创新与品牌 资本市场助推发展

尽管中国餐饮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促进中国餐饮品牌强势崛起的最大动力却是——创新。         创新是餐饮品牌的灵魂   在

第一批民营银行 打造一批民营资本市场

 政府也开始顺应民风民俗,除了新春期间有限度地放宽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继而在股票市场刚刚开锣,政府便给股民派了一份“利是”,就是国务院在2月1日下发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以“孙志

声明:《马克思资本理论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网友嚣張勁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