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电视台日前播出一期内容非常耸动的节目,说肯德基等快餐店的冰快比马桶水还脏。节目中,记者对在北京真功夫、肯德基、麦当劳的冰块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让人震惊,三家店的食用冰块菌落都不符合国家标准,肯德基的食用冰块更是比马桶水中的菌落总数高出13倍! 这期节目一经播出,各媒体迅速转播,转发。不过,仔细浏览下微博及微信等自媒体上对这个节目的反应,发现固然有一些受众表达了对曝光企业的谴责,惊呼自己10多年吃进去多少马桶水,但是,也有大量的受众质疑、批评这期节目。许多人把这期节目与该台今年广受争议的315晚会批评苹果产品一事联系起来。这些受众不解的是,当下国内商家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问题成堆,但央视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批评的矛头指向质量和服务还相对可靠的国际品牌? 在我看来,媒体的舆论监督,首要原则是批评对象的选择要符合公正性原则,无视这种原则,等于在透支自己公信力的路上越走越远。不过,这一问题稍嫌宏大,这里不想细说。我由这次的“冰块验菌”事件想到了此前曾广受质疑的“茶水验尿”,这两次事件,如出一辄。 “茶水验尿”的荒谬,医学专业人士已做过详尽批驳,此处不赘,记者面对专业问题毫无谦逊之心,最终把采访变成闹剧,完全是胆大妄为不知羞。遗憾的是,这种闹剧,若干年之后,又被如法炮制。食品抽检,是一个非常精密的专业,比如采样过程就很关键,不同的检验项目,有不同的采样标准。这次冰块验菌,检测的是微生物指标,这一项目必须是在避免污染的环境中采样才能进行,央视记者的整个采样过程,完全不符合检验标准,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会荒谬不堪。 当下是一个知识高度分工的时代,“隔行如隔山”虽是古语,但当下的人们体会肯定更深。新闻这个行业令人尴尬之处,就是要把自己的触角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还要面对高度的时间压力。针对这点,媒体行业做了很多努力,如提出编辑记者专业化、学者化,甚至在招聘时,有意选拔一批学医学、学法律、学生物、学工程的人加盟,努力打造一批专家型记者。这种努力不无成效,但总体而言,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前,这种努力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培养一个专家实在太难,而当他真正成为专家,他又决不甘心只做一个记者。

其实,在一些专业问题上无知并不可耻,标榜无所不知的反而多半是骗子。对于媒体行业而言,培养专家型记者很重要,但培养记者在专业问题上尊重专业意见、尊重专业人士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当代社会,衡量一个记者是否专业,基本标准正是这种对专业的谨慎态度,而不是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专业问题虽然纷繁复杂,但是,一个记者如果真正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专业局限有深刻的省察,在这样的一个知识民主化的时代,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并不困难。 但是,从“茶水验尿”到“冰块验菌”,我们没有在一些记者身上看到追求专业精神的努力。最早的“茶水验尿”事件,发生在2007年,那是由某新闻社浙江分社的记者一手策划导演的,后来掀起轩然大波,遭到专业人士的一致批评。但是2012年 7月又有知名调查栏目重演“茶水验尿”风波。两次事件,相隔仅5年时间。当年浙江的茶水验尿事件颇为轰动,媒体业内人士如果稍微关注专业伦理问题,稍微在意社会各界对媒体的看法,都不会置若罔闻。但是,为何批评之声言犹在耳,这种毫无想像力的闹剧却又被如法炮制?拙劣的操作显示媒体在专业规范建设方面的傲慢。这种傲慢,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媒体,离专业之路,还真的很远很远。 所幸的是,自媒体正方兴未艾,巨无霸式的传统媒体乃至互联网,均无法垄断对真相的解释之权。知识民主化的今天,专业人士也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普通民众当然也有了更多的获知途径。那些在专业问题上无知而自负的媒体,恐怕会有为自己的傲慢买单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