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新闻》马超访谈录
记者:李金玲
中国鞋业正在显现一个新变化:在连锁专卖营销方式的同时,走“平价超市”战略的品牌也越来越多。
4月11日,奥康集团新闻发言人周威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自百丽上市以来,中国鞋业正在进行一场大的变革,但连锁专卖依然是高端品牌的主流营销模式。
“鞋业超市”兴起
“鞋业超市”在业内悄然兴起。原因在于,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之其他促使企业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因素,中国鞋业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零售终端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
“随着营销渠道的进一步专业化,鞋业超市出现是一种必然。”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超说:“过去只有百货商场,后来手机普及了,就有了手机超市。过去运动服摆在百货商场,后来体育服装品牌多了,运动品牌多了,就有了运动品超市。鞋业超市也是按这个发展过来的。”
“鞋业超市不是终点。有一天还会继续细分为皮鞋超市、运动鞋超市、拖鞋超市等等。这是肯定的,只是早晚的事。”马超如此认为。
大品牌不进超市
提到高端品牌,马超这样说:“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真正高端的品牌。真正做成高端的话,渠道就简单了,一个专卖店,一个高档商场,不需要其他的了。反倒是国内品牌在价格领域互相拼杀。”
“对于国内名牌或是国际三流的牌子来说,发展进入鞋业超市也将是一种可能。真正的高端品牌,是不会进入这种超市的。”他还预测,再过数年,国际一线品牌仍主要会以高档商场及专卖店为主。但作为国内品牌而言,鞋业超市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拓宽了销售渠道。在短时间内,鞋业超市是市场的补充。在一个阶段后,鞋业超市会成为市场的重要分支。
奥康集团周威也同样认为。他同时表示:“奥康没有涉水超市,但会考虑利用一些低端品牌尝试这种模式。”
专卖并非“不利”
周威说:“奥康从1997年开始进驻高端市场,后来商场经营不景气,品牌形象不突出了,奥康推出了连锁专卖,大概有10年的时间。今年,商场重新复苏,同时鞋城、超市又出现了。但奥康的连锁专卖依然是主流。我们做商场,也做连锁,每年有1000家的发展目标,这样一个速度怎么可能说专卖不利了呢?”
马超说:“不是说专卖不利了,而是处于胶着期了。”他表示,经过前些年的品牌积累,一些公司成了名牌,另一些成了杂牌。但名牌始终不是品牌,卖不了高价,杂牌自然只流通于低端市场。实际上,双方只是分别抢占了中高、中与中低和低端市场。由于做品牌是个艰辛的历程,所以等待各个品牌占位后,就形成了一种初步胶着。这个时期对于国内品牌是漫长的。同样在这个期间内,销售只能处于平稳和缓慢上升,给人的错觉就是“专卖不利”。
马超“青蛙论” 马超把中国鞋企比作青蛙。他说:“国内品牌是应该拓展相应渠道的,但是近期不会变革。”马超认为,在目前艰难的处境下,大企业自然会扛住。“但小企业估计会挂。挂了后就让出了一些市场份额。于是大企业虽然经历了霜冻,但是等部分小企业死了,他们又能吃回来。目前来看,不是盲目发掘新渠道的时候,而是从管理,从品牌,从各个方面来加速企业资金流转,保证企业活力。等待大雪后的春天,只要冻死了害虫(小企业),他们这些青蛙才更能吃饱。”
说及中国鞋业将来的迅速营销模式,马超总结道:“我们走的渠道无非就是几种,传统的有批发、专卖店、百货商场,现在又多了个鞋业超市。当然,网络也是目前的一种渠道。网络购物很方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