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物:
·如果把金星比作一块石头,市场比成大海,?要想不让石头沉下去,惟一的办法就是靠速度!
·我做企业既靠勇气,又靠理性。一个企业在重大投资决策上可以错一次,但不能错二次。
——张铁山
序 张铁山的加速度
从2000吨到120万吨,从一个小型乡镇企业到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7家啤酒分公司的大型啤酒集团,从一个河南名不见经传的区域品牌到雄踞中国啤酒业的四强之一,金星仅用了20年。
就在这20年里,金星和张铁山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的眼中,在它的背后,总是跟“高速发展”、“快速扩张”、“独资建厂”、“资本运作”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可以这么说,“金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中国区域啤酒品牌突围的一个“奇迹”!
在采访张铁山之前,有很多人都告诉我,张铁山是一个“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企业家,他通常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还有很多人说,张铁山“不苟言笑”,他话很少,跟他谈话通常会让人觉得很严肃。然而,2005年9月17日上午,在河南金星啤酒集团办公大楼的总经理办公室里,记者眼中的张铁山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会带着热情的笑容和你握手、递名片,会主动给你倒茶,会亲切地坐在你对面耐心地听你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特别是一谈到他的金星的发展和未来规划时,张铁山更会打开了他的话匣子,眼神中闪烁出一种智慧的光彩。
张铁山说:“金星这20年的发展是滚动式的自我积累过程。它的扩张既不可能像青岛、燕京那样高举品牌大旗,以整合异地资源的方式攻城略地;也不可能像华润这般携资本利刃鲸吞异地强势品牌。金星必须也只能走自己比较独特的扩张路。”
20年前,从倒酒到控酒
金星啤酒的前身是河南东风啤酒厂(后改名金星),成立于1982年,因产品质量不过关,到1984年时该厂就已经负债累累。
1985年1月,张铁山承包了金星。在这之前,张铁山几乎没有接触过啤酒,然而他身上却天生有着一股敢冲敢闯的拼劲,他只有一个念头:“要造就造大船,要开车就上高速,在小鸡蛋壳里是发不出大蛋糕的。”
经过一番考察,张铁山意识到,当时企业最大的瓶颈就是产品质量问题,企业要想重新焕发生机必须从质量入手。当时,工厂的仓库里还有100多吨不合格的啤酒,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只要产品还能吃,就可以买,而且绝对没人投诉。100多吨啤酒价值十几万元,这对一个年销售2000吨啤酒的小厂来说也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有人建议把酒作为福利分给职工,也有人建议降价处理拿回些成本。可张铁山却顶着重重压力,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全体员工面前把100多吨啤酒全部倒掉!在全厂的动员大会上,张铁山含泪跟大家说道:“我们厂已经被质量打倒了,今后我们厂能不能重新站起来,就看我们能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金星在我们手上,希望在我们手上!”
事后,公司专门颁布了一个比国标更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规定今后金星的产品,只有达到这一个“厂标”才能出厂!
啤酒倒掉了,金星活了!张铁山通过这件事,把质量兴企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员工的心中。
张铁山常说,品牌的基础是质量。“要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管好啤酒生产的每个细节,把管理重点由事后的检查转向生产过程中的控制,使员工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好。”
随着金星生产规模、市场规模、集团规模地不断扩大,金星开始借鉴美国成功企业的管理理念,实施产品质量“零缺陷”管理:共在全厂建立了8道关口、25道防线和50多个质量控制点,实行集团、分厂、班组“三级管理,全线把关”的质量监测体系,每道工序都对上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负责,实行质量否决制,决不让一瓶不合格的酒出厂。1987年又在河南省首家全面执行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2001年5月在省内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的换版认证工作,保证了质量管理体系始终与国际同步。
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金星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参照国际标准制订了原辅材料进厂检验标准,确保所有原辅材料100%达到企业内控标准,麦芽和颗粒酒花全部使用进口材料;二是重要生产、监测设备从国外著名公司进口,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使装备、工艺和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攻关,金星研发的麦汁加压煮沸工艺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不少新技术新工艺都获得了省级以上的奖励。
在金星集团总部工厂外的墙壁上,人们现在仍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标语:谁砸金星的饭碗,金星就砸谁的饭碗!
如今,金星提出了“优级品率100%”的目标!谈到这目标,张铁山语气里略带感叹:“中国名牌是什么,就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一种质量承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名牌实际上是金星背上的一个‘金十字架’,尽管金光闪闪,但没有持续不断的努力,迟早会被消费者打入地狱。”
20年间,从买马到赛马
在郑州企业界,张铁山爱才是出了名的。
金星刚起步时,人才资源十分匮乏。在树立了质量标准和意识后,如何解决企业用人问题成为摆在张铁山面前最棘手的难题。
当年,为了请到一个大学生,张铁山曾三次骑自行车从东南郊跑到西郊;为得到一个人才,他也曾几次亲赴其家邀请。然而,由于当时金星只是一个刚起步的小企业,愿意来到金星并效力的人少之又少,这项“买马”工程进行得十分缓慢。张铁山意识到,企业发展并不能等人,与其到处求人,还不如花钱培养自己的人才!于是,每到冬季啤酒淡季,金星就结合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聘请教师给员工上课。连续三年的“冬补”,金星的队伍很快成长起来,效果非常明显。这更坚定了张铁山培养属于自己人才的决心,“学习力是企业发展之源。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金星要想保持惟一持久的优势,就得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目前,金星的学习已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运作制度:培训部培训,考核办考核,人事部则把学习成绩存档,和后备干部培养、提拔、工资挂钩。这种鞭策激励相结合的制度,把学习变成员工生活的一部分。在很多人眼中,金星是企业,更是学校。
随着人才队伍的逐渐状态,张铁山开始从“买马”、“养马”转为“赛马”。他认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他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金星出现了两个可喜的变化:首先,金星汇聚了大量的人才,现在金星已有专业技术人才698人,占员工总数的23%;第二,张扬了员工的个性和创造力,人才在集团的各个层次不断涌现。这一切,为金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说到学习,为了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张铁山通过各种渠道拼命给自己充电。在平常空余时间,张铁山还会看大量的行业相关书籍,并将一些优秀的书推荐给集团中高层人士共同学习。
记者查看了金星啤酒集团培训部2004年的培训总结,各式各样的培训竟达48次;有的培训是短期的,有的培训则从年初开始年底结束。如今,金星每年的培训费都在百万元以上。
8年前,从西部到全国
与其说张铁山是一个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战略家。他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往往能提前一两年就从微小的信息中,捕捉到未来风向的变化,从而顺利帮助金星度过一些在旁人看来危险重重的险滩:当啤酒质量好坏都可以卖的时候,他率先抓产品质量;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河南同行尚崇尚用一种产品占领市场时,他开始实行产品集约化;当对手还没有品牌意识的时候,他已经实行品牌管理;当对手还陷在价格战的泥潭中时,他已经开始走向全国的战略布局;当对手开始走向全国时,他已经开始接触外资了;当对手开始接触外资的时候,他却开始接触国际巨头。
事实上,金星的扩张,是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进行的。
进入1998年,伴随着中国即将跨入WTO门槛的脚步声,国内啤酒市场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中国蒸蒸日上的啤酒市场吸引了国外众多啤酒巨头的目光,百威、英特布鲁、SAB等洋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国内的啤酒巨头也掀起兼并热潮。有专家预测,中国啤酒市场已进入大品牌大集团割据时代,未来几年前十大啤酒集团将占据国内80%的啤酒市场份额。?这一变化,让一贯敏于行的张铁山感到必须调整金星的发展速度了:以后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自由竞争,开始趋向规模化集团化白热化的垄断竞争,这场变革对中国所有啤酒企业都是一场劫。金星要想生存,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抢搭上这班船。
由此,金星确立了分三步进行扩张的战略:
第一,进军西部。1998年,贵州金星在安顺建成投产,成为金星走出河南布局西部的关键性的第一步旗子。“到西部去,基于四个理由:首先,以金星当时的财力物力,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没法同啤酒三大巨鳄竞争,放眼全国啤酒业,惟有西部竞争态势相对平静;其次,西部正处于国家大开发的前夜,到西部发展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再次,西部啤酒工业相对落后,贵州省一年啤酒的产量才10万吨,人均消费啤酒3升,不到全国人均消费的十分之一。这就是商机!最后,西部各省区的啤酒企业利润空间远远大于河南,可为金星实施第二步战略意图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
继贵州之后,金星又先后在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建立了分公司。这三个分公司都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预定目标,并打造出当地数一数二的知名品牌。
第二,整合豫啤。西部市场初战告捷后,金星又回过头来整顿自己的大本营河南市场。金星陆续在安阳内黄、周口郸城、信阳潢川、南阳邓州等地建立了七个工厂,除郑州外,其余工厂全部建在与河南与外省交界处附近,最近的仅距边界25公里。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对内,可以配合郑州总部控制河南市场,抵御省外啤酒巨头侵蚀以自保;对外,可抢占晋冀鲁陕皖鄂苏七省市场,扩大金星的销售版图。
第三,全国布局。豫啤整合稳固之后,金星开始将目光瞄准了全国。八年时间里,金星独资建设了17个分公司;而这些分公司的规模,也从最初的年产5万吨提升到30万吨。
如今的金星,18家分公司宛如一条“巨龙”,龙头在上海南京,龙身在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山东等处形成“几”字形,龙尾扫向云贵广东。
2005年起,金星开始从快速规模扩张转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将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品牌宣传上和打造上,为金星成为全国品牌造势。张铁山说:“我近期有三大目标:第一,快速提升金星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第二,2008年金星实现总产量280万吨;第三,上海、广东的新厂投产后,第一年能在当地实现销量7、8万吨,第二年能实现10万吨。目前国内没有一个品牌形成了真正的垄断,每个市场都还存在着空间,未来浙江、江西、湖南都将逐步成为我们下一步开发的重点市场。”
每一天,让我彻夜难眠的事儿太多了
用张铁山自己的话来说:“金星这一路是在不断的坎坷和激烈的战火中发展起来的,我从来没有一天放松过,我每一天都在承受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作为领导人,我的任何一个判断或者决定都关乎企业的发展,这要求我必须更加小心、谨慎。到金星的这20年来,让我彻夜失眠的事儿太多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中,张铁山很喜欢曾国藩。他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论述了曾对书法、围棋及书籍的钟爱,以及他经常利用这三者,缓解在紧张重重的政治与军事生活中的内心压力。
张铁山也会用爱好来舒缓压力。他很喜欢收集奇石和铜镜。无论是他的办公室里,还是在金星啤酒总部的大花园里,随处都耸立着张铁山从各处收集回来的奇石。张铁山玩石头源于1994年,当时他出差安徽第一次看到奇石,从此便难以割舍。以后,在每次出差的间隙,搜寻当地的奇石带回来便成为他最大的爱好,最后这些收集来的“宝贝”填满了张铁山的大办公室,致使他不得不单独辟出一间办公室,专门陈列这些石头。张铁山爱石头,完全是出于一种本真性情的流露,他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自然。每当夜深的时候,或者遇到什么新问题时,张铁山最喜欢和自己的这些宝贝在一起。在他看来,那是一种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大自然能够鬼斧神工,而对于他来说,这鬼斧神工给予他太多的生命信息。石头及铜镜寄托了他的思想,烦恼的时候,一个人静静的看着他们,一切烟消云散。
“压力不一定是好事,但也不一定是坏事,关键看你怎么对待。”不管是做生意,还是自己的生活,张铁山都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生活哲学,从不把自己的生活搞得繁复庞杂。他喜欢吃面条,他喜欢从家步行到厂房,他的办公室里找不到豪华的办公用具。他简单地生活着,内心却异常活跃。他那些看似大胆的决定,都以他的稳健的风格做基础。他易于接受啤酒行业的新观念,好像他总是知道,如何用简单的眼光来剖析这些新观念,并适时地运用到他的经营中去。他不乏冲动,但这种冲动却很容易让人接受。
在金星员工的眼里,张铁山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是一副信心满满、胸有成竹的样子。张铁山笑着对记者说:“其实,说到压力,创业初期那阵的压力远远大于现在。目前,金星正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金星遍步全国的6000多名员工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我们的营销团队也在不断的市场磨练中迅速成熟,这一切让我非常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