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企业策略理论已变得非常普及。从波特(Michael Porter)、明兹博格(Henry Mintzberg)等策略大师以后,众多学者专家发表了无数论文,分析订定策略的原则。高阶主管也都训练有素,知道如何依循原则订定好的策略。许多大企业甚至设有策略部门,负责制定策略。应该说企业战略是实现其目标的最体规划,一个企业战略的制订必须以准确的信息诊断为基础,
Ø 从信息传递上看,执行者是一个中间层,但这个层次的效率是不同的。
Ø 从力量分布上看,中间层的分布往往是不均衡的,可能会侧重于某一个区域而忽略其他。
Ø 决策层与环境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从传递关系上看,信息从外部环境(既可以是市场环境也可以是竞争环境)向决策层传递过程中(或决策层在采集外部信息的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中间层次的传递,而在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败。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一样,从外部的环境中接受刺激,通过神经触角和中枢神经传递给大脑,然后由大脑处理接收到的信息,最后做出反映,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传递准确的基础上。而企业的信息传递决没有人类神经系统这样的高效准确,不论是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都存在很多困难,信息鸿沟成为企业决策的重大障碍。
正是由于企业信息传递存在系统偏差,很多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出现了失误,而偏离了市场的需求。因此建立企业与市场(或环境)的有效通路或者说建立一种信息纠偏机制就成为必要。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企业采集与甄别信息的技术。
首先从上述的“厂商/渠道/市场模型”说起,这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三重信息传递模型,渠道构成了中间层次,他既是信息通路又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以电脑经销商为例,联想电脑的渠道负责向市场也就是最终消费者提供厂家的产品,同时将市场信息反馈给联想公司。从接触频繁程度上看,渠道经销商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因此对市场也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从厂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对经销商的评判往往基于渠道经销商的业绩以及相对竞争经销商的业绩与区域市场状况。而在渠道的反馈信息中,渠道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有选择地传递某种信息或编造某些消息。而更糟糕的是很多企业的渠道往往并不要求具备信息反馈的职能或将信息反馈列入经销商考核指标。那么如何甄别从渠道反馈的信息的准确性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任何消息的发布都具备一定的目的性,这一点与人类的行为的目的性是吻合的,因此了解了行为人的目的就具备了甄别信息的前提;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渠道经销商反馈信息的制度,同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使反馈的信息成为格式统一的时间序列,这样使信息更具备可分析性,以及可甄别性,因为时间序列的信息往往更能够反映行为人的目的性;再次,企业对其市场代表队伍的建设应该更多的涉及信息控制能力的培养,当然,市场代表由于在个人能力上难免有所差异,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最后企业应该不定期的对渠道进行随机访问,这即可以通过本企业的市场代表实现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调研机构实现。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措施可以对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一定的约束。此外,企业还应该对渠道反馈虚假消息进行惩罚,或者说把信息反馈列入考核的主要指标当中,比如轿车的4S专卖店,便将信息反馈列入了他的四个主要职能当中。当然核心企业与其渠道之间实际上存在某种微妙的关系,不同的企业模式对渠道的控制能力或相反的以来性是不同的,因此在对渠道管理的方式上千差万别,具体的操控方式还应视不同的企业而定。
企业也可以通过一些固定的分析工具来进行诊断,在附件的ppt里有具体的介绍,应该说这些工具很多都广泛的应用于咨询领域,而且经过多年的演化,很多工具也逐渐的变得更加成熟。但有一点是需要指出的,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存在相当的复杂性,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任何一种工具都不能准确地表达所有的信息,因此企业在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些工具的负面影响,才不至于被工具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