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老掉牙的笑话(也有很多种版本),但慢慢咀嚼,竟也品出一些新意:
一艘军舰航行在大雾弥漫的海面上,水手发现前方有灯光迎来,立即向舰长报告:
“报告舰长,不远的地方有艘船正驶向我们,若再不改航向,就要撞上了!”
舰长命令,给对方发信号:“把你的航向向东改变10度”。
一会接到对方的信号:“把你的航向向西改变10度”。
舰长不快,命令再次给对方发信号:“我是一名海军上将!改变你的航向。”
很快又收到对方的信号:“我是一名水手!改变你的航向。”
舰长彻底被激怒了,命令再发信号:“我是战舰!改变你的航向!”
对方回信号说:“我是灯塔!”
于是,军舰改变了航向。
其实我们都是航行在大雾弥漫的大海上,只能勉强看清楚眼前有限距离的事物,我们掌握的信息对我们的理性决策来说永远是不够的,无论用多少精力搜集信息,随后总会还有“补充”信息。这些“补充”信息不一定是对先前获得信息的否定,但却会让你不得不改变先前的决策。
譬如,给你一个数列:1,2,3,4,5……请你判断第10个数字是什么,你可能很容易就作出判断(或者说猜测),第10个数字就是“10”。然而,再给你一点“补充”信息,已知数列变成了1,2,3,4,5;1,2,3,4……这是时候你就又会判定第10位数字是“5”。
人类作为被逐出伊甸园的生物,是不可能具有“上帝之眼”的。人们只能根据当前可以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做当前条件下认为“最好”的事情,而一但获得“补充”信息,就需要重新判断,重新调整策略,继续作“当时”最好的事情。这是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所揭示原理。
因此,张西振一直十分怀疑对一件事情进行详尽的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的方法是不是现实的。
网友提供了周国平散文中的一段话,正好相互印证:
……昆德拉对于马雅可夫斯基毫无好感,指出后者的革命抒情是专制恐怖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当审判的精神在今天全盘抹杀这位革命诗人时,昆德拉却怀念起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诗和他的奇特的比喻了。"道路在雾中"--这是昆德拉用来反对审判精神的伟大命题。每个人都在雾中行走,看不清自己将走向何方。在后人看来,前人走过的路似乎是清楚的,其实前人当时也是在雾中行走。"马雅可夫斯基的盲目属于人的永恒境遇。看不见马雅可夫斯基道路上的雾,就是忘记了什么是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