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商品、服务、信息、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它导致主权概念、国家利益的关系和矛盾复杂化,尤其是在经济领域,那种刚性的主权界限被置于一种相对不确定的环境之中。其结果就产生出一系列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意识相冲突的论点。【1】这给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产生了负面冲击。因此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思想领域的纷争
1.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国际思潮
最近二十年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不断消除、商品流通不断增速、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国际投资日趋活跃、跨国企业不断坐大、信息流动迅速扩张。以至于美国《洛杉矶时报》说:“国界已有些模糊,地球村好象快到了”,在全球化趋势下,人类开始“向世界大同社会发展”。在西方国家,一些主导西方舆论和学术思想的权威学者纷纷放言:“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民族国家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已经过时”;“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已经过时”等等。如“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吉登斯(英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等。每体与学术界一起造势载哄抬全球化身价的同时,兜售其新国家观和新主权论。当然,乐观派很快便得到了及时的警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普遍指出,全球化所具有的两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既有机遇也有风险。正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给全球化一个简单的注脚:“一柄双刃剑。”我们知道,一个具有坚定的民族国家意识、独立自主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势政府是第三世界国家摆脱依附地位的先决条件。发展中国家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必须借助民族国家作为其发展的有力屏障,那么,西方学者预言“民族国家时代已经过去”的论断,未免言之过早。
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崇者的哲学实质上是奉行的经济自由主义,即原教旨市场主义(吉登斯语)。有人则称之为市场神教。自由主义主张对外应奉行世界主义,淡化国家主权,这是否意味着要牺牲我们的民族利益,丢掉我们的民族特性,放弃我们的民族文化呢? 市场神教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国际分工将会逐渐导致国际融合,并最终建立起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联盟。亚当.斯密这种世界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抹杀了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特点,遭到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国家干预思想的先驱李斯特的强烈反驳。他认为世界注意经济学抹杀了各个国家不同发展水平和历史特点,错误地以“将来才能实现”的世界联盟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片面强调自由贸易和国际联盟可能只对其中一个国家有利。他写道:我们的世界主义是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上的,即建立在民族的基础上。……我们首先是国家公民,而后才是世界公民。【2】
2. 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的立场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现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大力鼓吹和推行经济全球化,他们是全球化的急先锋,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他们并非放弃和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反而强化这种情绪。这与其学术界形成强烈反差。然而他们把全球化玩于掌故之间,使之为其国家利益服务。2003年12月9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美,一家美国主流媒体评论说,5年前朱熔基总理访美时听到的是克林顿关于全球化和人权方面的说教,温总理这次听到的更多是布什关于贸易保护和人民币升值问题。
由于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与欧洲联盟各国之间的种种利益差异与矛盾,也时刻刺激着欧洲国家人民对美国的不满情绪,从而不时发出“经济爱国主义”的呼声。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价值观在德国和日本是占绝对主流的。即使是法国也开始重视“经济爱国主义”的宣传。美国在遭受“9.11事件”之后,政府借势,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使其国民凝聚力空前增强。韩国算得上是踏上20世纪现代化末班车的新兴工业国。其国民在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中的表现,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情感最精彩的阐释。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会放弃、也没有理由忽视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新闻社 2000年06月10日评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学习管理、培育人才等方面成果的同时,还要同时面对国家主权、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的可能性(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例子)。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不断向西方提问:“全球化到底是谁的游戏规则?”“这是否是暗示后殖民时代的到来?”“是否是西方利用全球化对全球进行的有组织的剥削?”以及“蛋糕做大以后通常分给了富人,为什么我们只能得到面包渣?”……亚洲在全球化中遇到的一个仅次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是文化。亚洲人不可能同意文化全球化就是西方或美国文化全球化,但随金融危机而破灭的亚洲价值观如何重新确立?比物质落后更可怕的是民族精神的失落,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矮化导致的弱势,是比单纯经济落后更难克服的整体性的文化落后。很多学者的观点是:应当从西方话语霸权中挣脱出来,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探索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3.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国内学者的态度
我国政府在提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决策的同时,认真审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制定应对措施。国内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普遍的观点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势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3】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冲击?我们必须认清:经济全球化是历史趋势。抗拒经济全球化只会导致边缘化。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趋利避害,则可发展自己。首先,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着民族国家“主权”的传统概念,这不论对发展中国家或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就意味着民族国家传统的“主权”在削弱。如参加WTO,最后全世界零关税,大家的海关主权都结束了。第二,跨国公司正在向全球公司发展,这是对传统的“民族工业”的挑战。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发展,那就意味着传统的“民族工业”不断丧失。第三,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错误地认识和运用,富国与穷国的差距拉大,已经到达越来越难以容忍的地步了。【4】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的时代。只要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那末对爱国主义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作为工业发达国家的法国尚且提倡“经济爱国主义”,我们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面对强手如林的险恶国际环境,就更不能不讲爱国主义了。
二、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及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认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内涵尤为必要。关于新时期笔者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内涵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爱国主义是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然而,包括列宁在内的所有的爱国者们,他们对祖国的爱都远远超出了“感情”的范畴,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具体行动。 理性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于理性。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客观的认识基础上 ,允许并鼓励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爱国热情持久不变,落到实处。【5】
2、爱国主义是科学的而不是蒙昧的。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是科学的爱国主义,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爱国主义,它具有丰富政治内涵和鲜明伦理特征。大学生要能够理解爱国主义的理论含义,理解公民意识与公民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升华为自觉的理性意识。【6】
3.爱国主义是开放的、兼容的,而不是封闭的、排他的。鲁迅在对待文化的问题时,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开放的爱国主义应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是和而不合、和而不同。只有具有敢于和善于接纳国外先进文化的胸怀和态度,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发展自己,突出特色。【7】
4、爱国主义内容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形式是多样的而非单调的。新时期爱国主义就体现为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政策,遵守现行法律法规,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一项重要标准。可以说,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怎么样,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标准之一。新时代的人们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真挚的感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从根本上做到爱国。
5、爱国主义应体现在行动上,而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报国之行是爱国主义的最好表达方式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爱国者共同的思想特点,是一种相当可贵的思想品质。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从来都是激发人民群众谋求国家振兴的精神力量。忧患不能停留于慨叹或发牢骚,必须与奋发图强相结合,同报国之行相统一。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把爱国之心化作爱国之举和报国之行,刻苦学习,加强锻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为将来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而作好充分准备。
三、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时事教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时事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历史可以使人居安思危。加强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教育,是思想教育中须臾不可放松的工作。国情教育,则有助于学生强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时事教育是鲜活的、富有生动性的内容。这是经常性的工作。
2、 拓宽渠道,创新手段,改进方法,探索爱国主义新途径。
宣传典型,营造氛围。必须大力宣传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典范他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谱写了爱国主义的新篇章。号召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为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幸福,勤奋学习,甘于奉献,奋斗终生。
拓宽渠道,开拓新阵地。充分运用、广泛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组织大学生参观、访问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能够使他们深刻了解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品质。
创新手段,寻找新载体。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现代科学技术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报刊、广播、电视、电脑等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迅速传播的信息媒介,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建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网络”工作,建立网站全方位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锐生: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哲学研究,1999年第7期
【2】[德]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05-115页,商务印书馆,1980,
【3】张宝珍: 经济全球化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世界经济,1998年第9期
【4】刘吉: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文汇报,2001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