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早上好。按照大会组委会的安排,我跟各位汇报的题目是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改革从1978年开始起源于农村,从1978到1984年间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制度的改革,同时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入价格,并且开放农村的市场,在这些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之下,在1978到1984年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非常快,农民的收入也迎来喜人的局面。在这几年间,粮食增产每年4.8%,比前面25年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同时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7.7%,是前面25年增长速度的两倍多。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非常快,在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是2.6:1,到了1984年达到1.8:1。
在农村改革取得全面成功的基础之上,我们把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经过第二阶段改革以后整个国民经济也取得了快速成长,在1978年到2004年,我们国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目标,二年年翻两番,那平均的增长速度就是7%。同时我们改革加上开放,在1978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是一个相当内向的经济,因为出口加进口两项占国内生产总值9.5%,当时贸易量不过206亿美元,但是过去26年间,我们平均每年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达到16.7%,20多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对外贸易增加了56倍,到了2004年,我们对外贸易进口加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70%,我们对外贸易的总量在1978国际排名35位,到2004年的时候我们排全世界第三位,这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末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最伟大的奇迹。
虽然总体经济发展迅速,但是90年代末以来三农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所谓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引起社会的关注度,怎样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中最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上台以后提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农村,在2004年、2005年国务院党中央联合发了一号文件,主要内容都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现在政府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主要内容也就是怎么样解决前面提到的三农问题,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当然我们必须对症才能下药,一般讲起来,三农是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我这首先分析的是,总的来讲在过去26年,农业发展的局面应该都是非常好、非常喜人的,因为1978到1984,农业每年增长速度是7.7%,这是一个超常规的增长,从1985到2004之间,前后20年时间里面,农业每年增长速度也达到5.9%,我们知道研究农业的人知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农业增长速度,如果每年能够持续达到3%,或者比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一个百分点,这应该算非常好的成绩,我们在1985到2004年达到5.9%,这比3%的基本高了一倍,在90年代末大家觉得三农问题非常严重的这几年,从1992到2004,农业每年增长速度也高达4.8%,比3%高了1.8%,如果从人口增长速度来看,90年代末人口增长速度已经低于1%,这样农业的增长是比人口增长高了将近3%,所以不管是国内的经验还是国际上的经验,总的来讲农业生产本身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那么三农问题主要是什么?我想主要是所谓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但是不管是农村穷还是农民苦反映的就是一点,农民收入增长比较慢。从1978到1984年间,农村人均增长达到16.4%,当时城市里面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是8%,这段时间里面,城乡收入差距是缩小的,从前面提到1978年2.6:1,降到1984年1.8:1。农业产品增加,市场供应好,在这样情况下农民高兴,城市里面的高兴当然政府也高兴。
但是1985年以后农村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城市里面增长幅度,因为1985到2004年,农村收入的增长从78到84的16.4%,滑到4.4%,城市收入增长每年6.5%,因此到1992年的时候,城乡收入差距恢复到1978年2.6:1,由于90年代末的几年,城市的收入从6.5%提高到8.6%,在1998到2004年,从前面1985平均起来6.5%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是8.6%,可能城市农村里面还是平均每年增长只有4.3%,在这种状况之下,城乡收入差距就从原来的1992年2.6:1,提高到2004年的3.2:1。在这样一个强烈的对比之下,城市里面收入增长快,农村里面收入增长慢,才让人们感觉到,农村真穷,而且由于我们在农村经济当中有不少社会支出,像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在农村里面有不少养干部的费用,农民的税跟费提取,在农村增长相对缓慢,社会开支负担落在农民的情况之下,让农民觉得越来越苦。所以我想要解决现在三农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如果农民收入能够像城里面人一样快速增长,或者1978-1984年那样比城市里面人收入增长更快就不会有农村真穷农民真富,就像1978到1984年间农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市人均增长幅度的时候,农村一片喜洋洋,就是1985恩年以后沿海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快的地方,三农问题相对比较小,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要怎么提高农民收入,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我们建国以来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传统上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是增加农民农业的产出,希望能够增产进而带来增收。
一个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个思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50年代、60年代都是这样的。进入70年代、80年代以后,更多的用科技的方式提高每个单位土地的生产率来生产的方式。我们从经验来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经验来看,这些以提高农业产出为什么主要战略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科技化等等,所带来的是农业产出的增加,对一般人营养的提高以及解决粮食的安全确实做了不少贡献,但是所谓的增产不增收,为什么增产通常不增收,这只是在国内经验,在国外也是这个经验,最主要农产品的特性,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讲,一个所谓收入弹性很低,一般收入增加的时候,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非常缓慢。第二点价格弹性非常低,也就是说农产品只要生产多一点,那价格就会下降比较多,农产品只要减产一点点,价格也会涨得非常多,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特性交织下,我们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努力,不管基础设施还是科技,如果基础设施只是少数地方的改善,那地方产出增加了,全国产出没有增加,那地方的农民一定能增收,因为价格没变化,一个新的科技在小范围里面推广,这地方产量增加了,全国产量没增加,这地方的农民收入一定能增加,能够达到增产增收,但是不管基础设施的改善,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改善产量增加非常多的,或者科技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产量增加非常多,前面讲的价格弹性问题就来了,就出现在城里面所讲的梏贱伤农。产量增长的幅度赶不上价格下降,造成的增产甚至是减收,因此传统的战略在提高我们营养,改造我们生活品行,这些科学家们,这些农业部门应该尊敬,但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来讲,基本上不在,最近大家谈的比较多的,既然经济这几十年的努力,基础设施改善了,科技也推广了,但是农民不增收怎么办?,现在由政府财政直接扶持农民,我们到了像国外一样,以工业补贴农业的阶段,希望政府有直接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补贴农民,对这一点也应该仔细分析,如果财政的转移支付直接给农民补贴,是达到粮食安全的目标,现在种粮的农民收入最低,大家不愿意种粮食,如果大家不愿意种粮食就会有粮食安全,如果为了达到粮食安全,给种粮的农民一些补偿是有效的。如果把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提高农民收入,并且作为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目前我们发展阶段来讲是有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农业上面大面积的给补贴,那农民种粮生产粮食生产各种农作物积极性提高,如果产量增加了,而且大面积增加了,必然导致价格弹性低的问题,价格就要下降,价格一下降以后,可能就是由财政补贴带来的好处,会给价格下降带来的绝大部分抵消掉。
第二方面我们如果用财政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的收入,并且缩小城乡差距,它的要求是什么?它的增长速度必须比城市里面增长速度快,这在中国很难做到,原因在农村的人口目前还超过一半,目前我们58.2%还是农村人口,而且住在城里面人有很多是农民,按照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统计,我们2004年的时候农业人口是70.8%,非农业人口是29.2%。我们知道要补贴只有多数人补贴少数人,要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补贴不起,到最后财政赤字的方式,到最后一定增发票值,那就通货膨胀了。而且用财政补贴也经常不能真正达到要给真正贫穷的农民补贴,首先要找多一个客观的标准,一个是种多少地补多少田,这越大的农户拿到越多,但农村里面是越小的农户越穷,越大的农户还是相当高的,我就举一个例子来讲,根据研究美国平均对每个农户的补贴是8千美元,但是有一些大农户拿到十几万美元,所以没有办法真正解决贫穷的问题。这个方式不是太好,那如果不根据地根据什么标准,那标准就不客观,不客观的标准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的现象,结果还是农民拿不到钱,所以这样来讲,我不是说政府推行对粮农措施的不好,这是解决我们粮食安全的措施,真正不是用这样的补偿缩小城乡差距。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最主要的就必须减少农民,将农村里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出来,如果把农村里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出来,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会从原来农产品的生产者,变化农产品的需求者,从生产者变成需求者一方面是供给减少,二方面农产品需求增加,留在农村里面的农民收入就能提高。
第二个走了和尚走不了庙,农村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非劳动力以后,在农村里面的农民才有办法扩大经济规模。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才能提高,这样农民才能进一步提高收入。发达国家也是靠这个办法,在发展初级阶段都是农村劳动力,到了发展阶段以后,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就会减少,美国现在劳动力战总劳动力只有2%,人多地少的日本经济,50年代农村劳动人口45%,现在日本农村劳动力只有总劳动力4%。韩国在50年代的时候农村劳动力占60%,但目前农村劳动力只有8%,我们台湾省1950年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50.6%,现在只有30%多。真正缩小城乡收入察觉,唯一就是要减少农村劳动力,让它从农业劳动力转变成非农业劳动力。非常全国上下对这个问题是比较重视的。
政府提出的第十个五年规划也都强调这一点,为了减少农村劳动力,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2:1,城市里面收入5941块,农村只有2936块。有多大收入差距?水往低处留,农村劳动力当然有积极性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转移到城市里面来必须采取就业才能有收入,如果没有就业的话,就把农村的贫困危机转移变成城市里面更加集中的,更加难处理的问题跟失业问题。怎么让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到城市里面工业?这一点非常重要,转变我们经济增长方式,落实我们科学发展观。首先来讲中国到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为什么农村里面还滞留58.2%的劳动力,其中这种二元的经济结构对我们传统的经济发展来讲,我们知道1978年以前推行的是重工业优先的发展,但是创造就业非常少,在那种情况下当然没有办法从农村里面吸引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里面,甚至在文革期间还把城市里面劳动力转移到农村里面就业,这样城乡的就业市场就被隔离了,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就比较好,但是追求赶超,追求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优先发展态势没有完全改变,因为决定一个产业发展很重要的外部环境,包括金融等等来看。如果说我们真正要解决从农村里面转移的劳动力到城市里面就业,最重要的是必须按照我们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目前这个阶段,我们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多,劳动力相对便宜,如果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当中多发展劳动力相对比较密集的产业阶段的生产活动,创造的就业机会非常多,就可以给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样可以吸收农村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我们加入WTO以后开始大家有所担心,现在看到国际市场上非常怕我们产品,比如美国也派代表来,欧洲也派代表来谈判,谈判都是什么?纺织业,家电产业等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是我们非常有竞争力的产业。在这种状况之下就出现资本积累的转换,资本积累比较快,从目前相对稀缺变成相对过剩,劳动力就业以后,劳动力在资本积累的方式下,就从相对过剩变成相对短缺这种情况下,工资水平就能不断增长,我们知道穷人包括农民能够赚钱最主要是他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越来越值钱,这种情况我们经济增长就能达到公平跟效率的统一。
如果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优先发展是解决农村收入缓慢问题的关键措,目前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绝大部分就是今天报告主题所讲的,民营的中小企业,因为不管是在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在这种状况之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关键的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能够比较快速发展的环境。一个是市场程度,现在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另外一个就是金融,目前我们以四大国有银行不能给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融资服务,任何企业发展到最后都会牵涉到资金,所以为了让民营中小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关键点就是必须解决它的金融服务要求,在另外一个场合上提到四个建议。
一个必须多发展一点地区性的中小银行,一般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比较优势。
第二个中小企业在贷款上面没有合适的抵押,银行一般要求有保证人才能借钱,这种情况下各个地方应该多发展一些给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
另外政府也可以像美国那样,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局,主要功能就是给中小企业的创业跟发展提供银行融资上面的担保服务。
第四个建立全国跟金融的服务体系。能够这样做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容易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容易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加速。
除了必须有就业机会之外还必须让农民有能力去就业,要有能力去就业,关键是它的人力资本它的教育水平提高,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在农村里面加强由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也必须在农村加强各种职业教育,我个人很高兴,昨天国务院提出一个决议要加强各种职业教育,如果能够这样,农民转移出来以后,就可以在城市里面取得就业机会,不管解决金融层次的问题,还是增加就业能力的教育问题,或是给留在农村的生产能够比较好的进入市场,跟大会的信息化来讲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我们如果有信息化的推动,给农村的教育提供便利,给金融完善提供便利,也给留在农村的人销售农产品提供便利,这样经过多方面努力,相信我们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我们可以比较好创造农民机会,也可以比较好的缩小城乡差距,这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相信经过我们多方努力可以达成目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