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吧 河南省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避免出现“荷兰病”现象(4)



 

四、河南省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活力严重不足

在发达国家都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晴雨表。美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法则浓缩成一句话:“或有专利,或被淘汰(patent or perish)”。

中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横向比较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2003年,中部六省科技经费支出为460亿元,占全国的14.7%,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为184亿元,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12.0%,两项比重都远远低于其生产总值占全国22.5%的比重。同时,中部地区的科技产出较低,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严重不足却是致命性的。2003年,中部六省平均每省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134件、2172件,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1.0%和45.0%。从今年上半年我国内地各省区的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表1、2)不难看出,中部六省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巨大,并且沿海发达地区的创新活力(增速加快)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增速减慢,湖北除外)。

表16:2005年上半年内地专利申请数量居前10位的省、区申请状况及其排名

注:1.“发明”中,第9名:天津(1070),第10名:湖南(1000);

2.“实用新型”中,第10名:河南(1795);总量中,河南位于第11位(3437);

3. 中部六省用黑体表示。

 

表2:2005年上半年内地各省、区专利申请与授权排名与上年同期对比表

注:1.上表中按2005年上半年的申请量、授权量排名;

2.中部六省用黑体表示。

2004年,河南省专利申请量6318件,增长率达到20.1%,超过国内平均增长水平9个百分点,打破了长期以来我省专利申请增长率低于国内平均增长水平的现状。其中,职务专利申请量为1760件,在上年增长71.6%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23.9%(国内8.6%),高于国内15个百分点;其中企业申请专利1517件(占到全省职务专利申请的86.9%,继上年73.9%的增长之后,又实现22.8%(国内7.2%)的较高增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分别为132件、和98件,较上年增长61.0%、15.3%;非职务专利申请为4558件,增长率达到18.7%(国内12.7 %)的历史最好水平。但是,我省专利申请与先进省市的差距逐步加大。以我省年专利申请量最高、增长率最快的2004年为例,我省的专利申请量也仅为排名前三位的广东、浙江、江苏的12.1%、25.0%、26.8%。2005年上半年,河南省专利申请量仍然保持平稳增长,较上年同期增长7.5%(国内14.5%),当年专利申请量居内地第11位;当年专利授权量较上年同期增长41.3%(国内35.2%),当年授权量位居内地第12位。

河南省工业企业约68万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为760件,比上年同期出现负增长(-4.4%),与先进省市的继续差距拉大,仅为广东、上海的7.9%、9.3%。对全省经济发展起着较强带动作用的百户重点企业中,只有29家企业申请专利(253件),百户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令人堪忧。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我们的企业还远远没有成为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河南省省以上科研单位128家,经过2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原有的科研体系被打破,但适应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新型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却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据统计,自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近20年间,我省科研单位的年专利申请量从未超过百件,截止到2004年底,我省科研单位累计专利申请量为1399件,不足北京市当年一年科研单位的申请量。2004年我省科研单位专利申请仅有98件,位居全国第18位,仅是北京(1917件)、上海(1091件)、辽宁(428件)、山东(387件)、江苏(290件)的5.1%、9.0%、22.9%、25.3%、33.8%,差距悬殊。科研机构拥有优良的科研条件和大量的科技人才,然而专利申请在我省专利申请中所占比重却很小,仅占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的2.7%。我省科研单位专利申请的持续低迷,反映出我省科研体系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与市场创新的关系不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河南省现有高等院校82所,高等院校在市场化进程中,与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相比,市场急需人才的培养和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创新却相对滞后。近年来,我省高校专利申请经过(02、03、04)三年连续、快速增长(70%、382%、61%),但与兄弟省市高校的差距仍然悬殊。2004年我省高等院校专利申请132件,是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最高值,但平均每所高校只申请了1.6件专利,仅仅是上海(2212件)、北京(1847件)、江苏(1342件)、浙江(1151件)、湖北(816件)的6.0%、7.1%、9.8%、11.4%、16.2%;截止04年底,我省高校累计申请专利548件,此数值尚不足上海市04年一年高校申请的1/4;04年我省高校专利申请排名第一的中原工学院,专利申请量为40件,仅为04年国内排名第一的浙江大学年专利申请量的4.6%。我省高校专利申请总量偏少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形势严峻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我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相对滞后,在我省82所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学院,高校教师、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普遍匮乏,知识产权人才奇缺,知识产权意识亟待加强。

 中西部地区吧 河南省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避免出现“荷兰病”现象(4)

五、应对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河南和中部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自然资源型向知识资源型转变,从投资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从模仿跟踪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从体制、机制和市场主体等方面采取综合举措,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1、政府体制和管理方面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河南省和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例如河南省的新飞、安彩、郑州宇通、洛轴研、许继、黄河旋风等一批企业已开始有效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在全省的县域经济中,也涌现出许多依靠发明和专利技术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其中很多已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格外受到外资青睐,产业化前景广阔……但目前,中部地区的知识产权经济仍处在最初的起步阶段,还需中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力推行。

首先,加强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中介服务体系,密切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外贸、教育、财政、人事、信息、司法等部门的合作,构筑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大格局。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对外开放的软环境。

其次,完善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转化的政策法规。为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和质量,加快自主创新和专利技术的转化和推广,知识产权、发改、科技、教育、商务、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应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营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引导广大发明人创新创业,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尽快缩小河南和中部与发达地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

第三,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把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纳入中部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和《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都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知识产权优势,是重要的战略性目标。最近,浙江省新昌县科技考察团赴洛阳为他们的企业寻求轴承技术。洛阳有3万人搞轴承,产值只有20亿元,而同样3万人搞轴承且研发能力不强的新昌县,由于重视知识产权资源的开发利用,用专利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年产值达65亿元,充分体现了“知识产权经济”威力。

另外,加大对知识产权事业的投入。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和中部地区在知识产权事业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知识产权资源占有上的差距逐步加大,后继发展乏力。中部地区应当从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大局出发,增加对知识产权事业的投入,使全省知识产权拥有量和质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快增长和提高,使知识产权经济在中部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撬动”中部崛起的有力支撑。

2、运行机制方面

河南和中部地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观念!正如河南省省长李成玉所说:“我们不少地方和部门仍然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习惯于行政手段,习惯于直接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习惯于分钱分物,不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各地的竞争,实质上也是政府服务能力和精神状态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中部地区也都面临重新调整发展思路、选择发展战略、加快转变职能的问题。河南和中部要继续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国际和国内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和地区财富已不再由天赋资源所决定,而决定的因素是效率和效益极高的市场制度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依靠这个体系发挥所有资源(其中主要是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的作用。

3、市场主体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快河南和中部地区工业化的进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一方面,如果我们把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注意克服产业结构重型化和国民经济的“贫困化增长”,注意克服“引进陷阱”以及资源瓶颈、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区域鸿沟和制度制约等一系列不和谐现象。

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还必须防御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打压;我们的企业虽然已具有市场份额高、跟随主流技术等特征,但却普遍缺乏专利积累,缺乏核心竞争力,处于被动挨打地位,近两年我国的DVD、彩电、摩托车、医药和计算机行业因知识产权问题出口频频受阻、被迫向外国公司缴纳高额专利使用费;目前国外公司正在我国“跑马圈地”式地申请专利,把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经济资源,压缩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未雨绸缪,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知识产权经济7是依靠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和世贸规则,通过创造、占有、使用、运营知识产权资源等方式,对资本、人才、自然及其它有形资源进行市场配置、集约经营、管理创新和创造财富的活动或过程。它是一种能有效地创造、占有、传播和运用知识,能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能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促使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知识产权经济在主导要素、经济规律、竞争对象和投资重点等方面都与传统经济明显不同。知识产权经济完全可以在多元经济共存的社会发展壮大,对制度基础、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的要求并不苛刻。

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具有投入少、效率高、风险低,符合我国现在经济、科技及产业基础的现实,能够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作用,尽量克服(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河南和中部地区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7 郭民生,“论知识产权经济”,《经济经纬》,2004年12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9535.html

更多阅读

美国和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转 东北区域经济发展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南部,是世界排名第四位的领土大国。1993年人口总数为2575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人。美国不仅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适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平原面积广阔。东部沿海平原北起新英格兰地区,向南逐步展宽与墨西哥沿岸平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90年代的经济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四大因素成为影响和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环境,南北差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它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西部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

环渤海经济圈重点城市 关于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的出现,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环渤海经济圈已成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成为三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1.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  环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高校图书馆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之我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有不少人提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问题,只因条件尚未成熟,问题很快就搁浅了。当今我国经济进入了腾飞时期,物质生产丰富,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共建繁荣富强和谐的小康社会快步推进,随之人们的思想改变了,“各人自扫门

声明:《中西部地区吧 河南省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避免出现“荷兰病”现象(4)》为网友驰名照相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