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问题在近年来一直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与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相提并论,因为它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全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好坏,决定了这个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因而城市经济成为 “十一五”时期我们国家和政府必须纳入统一规划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经济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所谓城市经济, 概括来说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所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总和。它具有时代性、知识性、文明性、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是和农村经济相对而言的,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产业主要都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规模也在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解决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容量问题,城市扩张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的管理、保障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各种城市问题处理得好坏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安定,市场经济的稳定甚至是政治格局的变动。所以说处理好城市问题,发展好城市经济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而一定要抓好的重要问题。
二、河北省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目前,河北省初步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体系,城市数量发展到33个,城镇化水平为32.3%。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城镇建设蒸蒸日上。按照国务院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河北省努力争取国债资金、引进外资、实现投资多元化,增强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力。2002年,完成城市(含县城)基础设施投资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建成4项供水工程、5座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厂和一大批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城市公共设施。城市设施功能更加完善,供水普及率达99.5%,污水处理率40 %,供气普及率86%,垃圾粪便处理率88.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人均公共绿地7.3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01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6平方米。唐山市南部采煤下沉区生态建设项目、邢台市栾卸村改善农村住房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2年,全省城镇住房竣工面积224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62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05亿元,同比增长26.4%。
为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并利于加快发展小城镇经济,河北省加大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在搞好县域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县城镇,和发展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全省已调整完成新一轮建制镇规划692个、集镇规划749个、村庄规划21424个,分别占总数的90%、68%、30.87%。2002年,全省村镇住宅、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及公用设施等各项建设投资125亿元。建设住宅69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占20%,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17.91平方米。全省村镇现有道路22万公里,排水管道3500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89%,道路铺装率48%,绿化覆盖14.2%。有的小城镇还建起了供气站厂和集中供热设施,为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房改与房地产业:我省从1998年12月15日起,在全省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目前,以货币化分配为特征的城镇住房新体制基本确立,初步建立了满足不同收入家庭需求的住房供应新体系。原有可售公有房的90%已售给个人,新建和腾空旧公房全部进入新的住房分配体制,职工自有房屋产权比例达85%以上,居民私有产权住房成为城镇住房的主要产权形式。为适应个人买房,调整了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向,加大了支持个人买房的力度。全省累计归集公积金126亿元(2002年归集28亿元)发放公积金个人贷款近12亿元。
三、我省 “十一五”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和对策建议
(一)以文化、精神发展为前提,塑造良好的城市精神。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需要有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万众一心的凝聚力,而对一个城市来说,要保持旺盛、持续的发展势头,同样离不开城市精神和凝聚力。城市精神是一种城市意识形态。它是指以城市为地域依托,以城市居民为载体的群体认同感、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意志的一种城市意识形态。它以城市物质建设和城市文化为土壤,反映城市建设和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是推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发展中尤为宝贵的财富。通过振奋城市精神、增强城市凝聚力而产生的巨大力量,不仅为解决经济建设中非经济不利因素和各种矛盾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好,创新务实,真抓实干,努力为人民办好事,就可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而广大人民群众会以更大的热情来回报这个城市。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也是一种经济。它反映了当代一定范围内文化与经济互相融合所形成的经济文化新的发展趋势。在这一方面,我省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文化意识不够,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应转变观念,把文化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经济的特点是文化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和互相渗透,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从而形成一种以经济为依托的新的文化形态和一种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的经济形态。我省要做大做强城市文化经济,必须要在对外开放、体制创新、产业结构和人才聚集等多个方面下功夫,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国外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的先进经验,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模式,以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文化经济,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支持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经营文化产业及其基础设施,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在继续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的同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项目。
(二)以高新技术为条件,增加城市经济高科技含量。高新技术是城市经济最显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在城市环境内,有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是区别于农村经济的一大特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大中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电子材料、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行业对于优化产品质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都具有关键作用。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值,增强了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同时为税收的增加、社会效益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适合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行业,包括服务业的管理创新和人才的合理利用。都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自1998年以来,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在局部个别产业和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局部优势。但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非常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这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不管从总体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重视高新技术发展,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效益。首先要从政策上给与指导和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约束。其次要抓好项目。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及时合理的谋划新项目,并依靠项目来达到引资、引智的效果。第三是要不断完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包括自建厂房、设备仪器等,软环境既包括行政、法律服务,又包括人才教育状况等。良好的环境是使高新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一方面,既有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引导和号召。所以要加快我省城市经济发展,政府的责任非常艰巨,非常重要。最后是企业要做深做实产业规划。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明确定位。并加大项目谋划力度,有一定的支撑项目作后盾。
(三)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注重民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城市经济的集聚、辐射、服务和管理功能等都远远大于农村经济,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从总体上带动其他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城市居民也就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这一方面来讲,我们要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必须要从人们的根本需求出发,首先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寻求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本思想出发,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应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随着我省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51.3元,比上年增长9.8%。人均消费支出增长7%,恩格尔系数为36.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就业压力也不断得到缓解。尤其是在我省一些相对发展较快的城镇,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们感觉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此外,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也应进一步完善调控体制,一方面,稳定市场秩序,防范各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和现象,如假冒他人品牌、诋毁和陷害竞争对手、寻求行业垄断、人为制造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等。同时政府也要明确给自己定位,既要防止“错位”与“缺位”的出现,更要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这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经济体制和行政监督体制,对经济主体和行政主体合理的分工和约束。提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和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时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共同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点,兼顾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城市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原因在于:首先,发展大中城市可以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规模效益。其次,有利于更好地化解人口与资源、经济的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口数量控制和人口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就业问;有利于节约土地。第三,发展大中城市,有利于孕育"龙头"企业,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第四,由于与沿海地区相比,乡镇企业发展的许多条件都不具备,因此 乡镇企业不足以支撑小城镇发展。
近几年我省响应中央号召,非常重视小城镇建设,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加快了我省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我省大中城市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2005年2月全国大中城市排行榜中,石家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仅占31位。我省的大中城市发展较慢,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收到良好的带动和延伸效果。所以目前我们应贯彻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点,兼顾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发展大中城市,应发展个性重点行业,并培养龙头骨干企业,根据各城市的不同,略有重点地因地指导,尤其是服务业的扩展和升级,包括通信、电子、金融、保险和国际贸易、物流产业等。大力发展我省潜力较大,而目前又发展不足的产业,多管齐下,发挥各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势,把城市经济做大做强。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小城镇的经济管理。把城市经济的余热扩散到小城镇,使大中小城市有序发展。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城市经济要保持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注重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塑造城市形象,而且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步伐。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环境保护也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我省城市建设来说,环境保护更应该被提上日程,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2004年,省会石家庄还被列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中,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光荣退出,但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我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上不去的原因之一也在于环境不好,造成的影响不好,从而使很多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不愿意在这里投资。所以加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也是我们发展城市经济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加强城市与环境建设,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的“三统一”方针,坚持“政府建设城市环境,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和理念。其次,要制定相关政策,搞好城市规划。科学制定规划,大力发展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持和再生的产业,合理限制污染水源、空气及绿色生物带得的产业。并鼓励改进技术,减少污染的方式方法在生产经营中使用。第三,要加强环境治理。对已经形成环境污染和即将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及时发现治理,防止污染的蔓延和扩散。具体应该加强行政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保护环境。第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尤其要规划城市土地使用和产业布局,缓解市中心地区用地和交通的矛盾。
(六)政府认真做好城市建设公共项目的管理工作。城市是区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的聚集中心,也是国民经 济的增长中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 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小 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 趋势日益明显,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 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切实做好城市建设公共项目的管理工作,首先应明确目标,对各公共项目进行研究规划,并进行科学管理。分清重点,分清主次,有顺序、分阶段的建设管理,制定好齐全的配套措施,使管理有理有据。其次,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 、配套建设”的原则,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程序。重点抓好以城市道 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燃气、供电、通讯、园林绿化和环卫设施等为主的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要求执行;市容市貌卫生管理要实行承包责任制,垃圾要日产日清;市政工程设施要做到统一管理,及时维护。第四,要拓宽资金渠道,增加城市建设投入。包括: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垃圾处理项目、城市供水项目、城市集中供热、城市绿化项目、城市道路项目、房地产项目及其他项目。要建设好这些项目,一方面,我们应积极争取财政给与支持,另一方面,要开辟多渠道资金来源,采用多种方式向社会筹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课题组组长:王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