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政权的盛衰兴亡,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古今中外世界各国都把粮食生产列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予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是我国实现人民生活安定、市场繁荣的基本条件,从而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起码的要求。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样也是粮食消费的大国。自1998年以来,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5年大幅度下降,从1998年底的5123亿公斤下降到2003年4307亿公斤。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仍在持续增长,粮食人均产量下降。1998年人均粮食411公斤,2003年降到333公斤,只相当于1980年代初期的水平。面对人口增加,耕地资源减少,产量降低,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战略问题。不仅动摇国民经济基础,还影响着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要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造成粮食安全不稳定的因素
一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资源下降。耕地资源日趋减少,由1996年的19.51亿亩降至2003年的18.51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428万亩。在减少的1亿亩耕地中,生态退耕占62%,农业结构调整占18%,建设用地占14%,灾害损毁占6%,同时我国耕地还面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污染加重和生态脆弱区的农地沙漠化速度加快;水资源短缺十分突出,水资源对粮食增长的约束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人均径流量1949年为4800立方,1998年为2292立方,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例,1979年为86.3%,1998年仍占到81%,水污染日趋严重。全国每年排放废污水量达360多亿立方。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二是粮食对人口的承载力加大。我国是人口大国,现已达到13亿,据测算,即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2010、2020、2030年,我国人口分别达到14.3亿、15.4亿、16.3亿。我国粮食产量,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995年到1999年中国平均每年粮食生产9940亿斤,2000年到2002年,平均年产9145亿斤,2004年跌破9000亿斤。从以上的数据看,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引起粮食消费刚性增长,不仅要求粮食生产不能停滞和下降,还要求粮食生产必须以与消费增长相协调,如果照这样的比例持续下去,粮食的安全已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是粮食价格不稳定。2001年和1998年相比,小麦每50公斤减税纯收益由7.5元下降到1.6元,玉米由15.9元下降到12.6元,中稻由25.9元下降到13.6元。粮食价格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卖价高了,就多种粮食,粮食卖价低了,就少种粮食,还导致农民利用农田去种比较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或进行“多种经营”,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递减趋势,已经对我国粮食安全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
四是城市化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据专家测算,人口的城市化与粮食消费总量的增加有显著的正相关。根据我国的经验,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消费总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根据发展规划,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要从2000年的39%提升到2020年的55%,提高16个百分点,至少要有16000万吨粮食作为基础,相当于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总量的1/3;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工业用粮继续增加。预计到2007年,工业用粮将达到4450万吨,年递增2.2%,占粮食总消费的8.9%。
五是农业自然灾害严重。据资料分析,无论是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或成灾面积/受灾面积比率均呈上升之势。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从1985~1987年3年平均的4452万公顷上升为2000~2002年3年平均的5129万公顷,增加了15%。同期,全国农作物成灾面积从2224.8万公顷上升为3113.7万公顷,增加了40%;农作物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之比从50.0%上升为60.7%,上升了10.7个百分点。尤为突出的是农业旱灾日益严重,全国农作物受旱灾面积从1985~1987年3年平均的2631.7万公顷上升为2000~2002年3年平均的3369.8万公顷,增加了28.1%。同期,全国农作物旱灾成灾面积从1262.0万公顷,上升为2122.1万公顷,增加了68.2%;农作物旱灾成灾率从48.0%上升为63.0%,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三、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并不乐观,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继续下去,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恶化的局面也将难以扭转。重视粮食生产,保护粮食安全已刻不容缓。
一、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必须依法采取最严历的措施,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确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引导农业的正确发展,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给以指导。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又要重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问题;既要考虑农民增收和生态安全问题,又要考虑食物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既要重视农产品提质、增效问题,又不能放松增产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性农业结构的调整。
三、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一是要根据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等新情况,重新研究确定各级粮食储备的合理规模。建议通过建立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支持制度,替代国家粮食储备承担的价格支持和稳定生产者收入的功能。二是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流通体制,建立起高效率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四、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一是在粮食放开经营后,探索对生产者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的方式。二是应当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上想办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投入成本。三是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减轻粮食生产的税收负担,使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与农民种粮收益相应的可持续增长,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与增长机制。四是“以税惠农”的办法最能保证农民直接受益,管理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五、大力发展粮食科研,提高粮食生产力。首先积极推广近年来新育成的优质高产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以及配套集成优质高产栽培等新技术,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推广,推进粮食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其次是加强贮备技术研究,培育潜在生产能力。重点围绕优质高产、降本增效、抗旱节水、防灾减灾、加工转化5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开发,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中试熟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速度。集中解决重大农业科研成果中试、熟化,培育一批集成配套技术的示范样板,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衔接,与国家其他农业科技计划共同形成较完备的推广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六、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抓好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三要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四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机产业化步伐,五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