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08,决胜08
2008北京奥运已经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来到眼前,奥运是每个中国人的奥运,绝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从今天2008年1月1日开始,您能分享多少荣誉和财富,还是甘心做一个只能为他人鼓掌的观众,面对奥运良机,,非奥运赞助企业是不是就毫无机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北京北四环中路的奥运大厦,挂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有赞助商的企业Logo,另一个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赞助企业Logo。这里有阿迪、强生、可口可乐等跨国企业,有中国银行、中国石化、伊利、海尔等中国大型企业,也有思念水饺、奥康皮具、千喜鹤肉制品等本土企业。他们或是为了巩固品牌霸权,或是觊觎中国的庞大市场,或是急于打造与其世界级制造能力相匹配的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品牌、从而实现国际化,以昂贵的代价,购买了奥运盛宴的“VIP门票”。
不久前,零点调查与零点指标数据网合作的最新调查发现,近80%的中国居民对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好感有所增加,75%的居民会更愿意购买贴有奥运会标志的产品或服务。所以,对于提升品牌、拉动销量,奥运营销是一张非常有价值的牌。而许多赞助企业切实的增长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巨大价值。
非奥运营销:花小钱办大事
赞助奥运成本高昂,北京奥运会上,连最便宜的奥运赞助商资格——“奥运供应商”也要花费至少1600万元,“独家供应商”则是4100万元起步,加上配套的广告投入和渠道投入,整个奥运营销的费用几乎都会超过1亿元。在奥运体育用品独家供应商的争夺上,阿迪达斯甩出13亿人民币,让出价不足5亿的李宁相形见绌。
能够以官方赞助商面貌大张旗鼓进行奥运营销的毕竟是少数,面对火热的市场需求,非奥运赞助企业从体育概念营销入手,将与奥运相关的市场“蛋糕”继续做大,并从中获益。他们通过自己的眼光、胆识和智慧,绕开奥运知识产权的壁垒,从而让自己顺利搭上了奥运快车。
经典的“非奥运营销”案例不胜枚举。悉尼奥运会期间,富士在主新闻会议中心外面免费分发和冲洗富士胶卷,使很多人误以为富士是这届奥运会的赞助商。而真正的赞助商柯达却正在会议中心里面做同样的事。
在竞标中落选的李宁公司也选择了“非奥运营销”。李宁与中央电视台合作,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体育频道所有主持人及记者将穿着李宁服装,包括奥运会期间。前不久公司CEO张志勇在“英雄聚首,剑指2008”的奥运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李宁将为中国乒乓球、体操、跳水和射击4支夺金梦之队,西班牙、阿根廷篮球2支世界冠军队,以及苏丹田径队、瑞典奥运代表团、西班牙奥运代表团、埃塞俄比亚长跑名将特罗萨等提供服装赞助,也许奥运会比赛时公众将很难区分谁是真正的奥运赞助商。蒙牛落败于伊利,没有拿到“奥运正式赞助商”这张金牌通行证,但蒙牛的“非奥运营销”妙招迭出。先是在2006世界杯期间推出“牛奶小人踢足球”电视广告片;此后与央视体育频道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办大型体育娱乐节目《城市之间》;又与NBA结为官方合作伙伴,并打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营销主题,广告在媒体的活跃程度甚至超过了伊利。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各有50%的人认为新浪和搜狐是奥运赞助商,事实上搜狐才是;对于伊利和蒙牛,有40%的人误以为蒙牛是奥运赞助商。可见,只要抓住奥运契机,做好营销推广,非奥运赞助商与赞助商相比,并不处于劣势地位。“非奥运营销”一样可以花小钱办大事!
2008年是企业推出新产品的绝佳机会
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A-B酿酒公司(百威啤酒的制造商)以5000万美元巨资买下了“奥林匹克”字样和五环标识的使用权。这个中小企业“非奥运营销”的招数,去年被雪花啤酒“拿来”运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见,只要策略得宜,实力弱小的中小企业一样可以享用“奥运盛宴”。
中小企业无力直接赞助奥运会,这样的一大笔真金白银对企业来说可以做更多更有益的事情。在奥运营销以资源消耗型为特点的营销传播中,资源能力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正规战之不可为。所以,在利用奥运会进行营销时,中小企业应该在差异化上做文章。
中小企业可以巧借奥运,做“背景式营销”。产品开发上,企业可以借助“奥运平台”,开发出带有“奥运概念”或“奥运特色”的新产品;包装设计上,也可以添加奥运元素、突出奥运特色;广告宣传上,可以巧借奥运,做一些运动、健康的“公益广告”;促销活动上,更能策划许多有关奥运的新闻事件、公关活动,譬如组织一些奥运主题的公益活动,打这种擦边球,名正而言顺。
08年是企业推出新产品的绝佳机会。早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初,我和我的团队就特别设立了“食品企业借势2008营销计划”项目组,启动了针对饮品、酒类:果汁、可乐、矿泉水、乳酸菌饮料、奶制品、蔬菜汁、植物饮品、红酒、啤酒、白酒、黄酒、料酒、清酒、水果酒等项目的“借势营销”计划,旨在帮助中小食品企业有效抓住奥运商机, 乘上奥运东风。因为这是属于全中国人的奥运,不管企业再弱小,也有权利插一脚!
开席了!
一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营销盛宴,已经开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非奥运赞助企业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眼光、胆识和智慧,借势2008,从而让自己顺利搭上奥运快车。愿所有中国人都紧抓机遇,与奥运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