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河北省“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地域(空间)为界限,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立足自身实际,依据市场导向,借助产业政策、行政机制、财税手段,持续有效地聚合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县域经济已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历来就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过渡时期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党的十六大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抓住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重大挑战,积极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强、操作性优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就

总体来说,河北对县域经济发展比较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河北县域经济发展很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全省县域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为5069. 67亿元,是1995年2.44倍,年均增长11.7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94.23元,比1995年提高了1.36倍,年均增长11.33%;县域全部财政收入为277.34亿元,为全省全部财政收入的43.73%,分别比1995年提高了2.52倍、6.2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由1995年的33.6:66.4变为21.3:78.7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53.29元,比1995年增加了70.98%。2003年末,全省农村邮电业务总量为862442万元,县域内通公路里程为102838公里,固定电话数为8957219户,移动电话用户5579353万户;有效灌溉面积440.95万公顷,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和机收面积分别达到79.13%、54.08%和26.77%。可以说,我省县域经济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省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很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方式方法,尤其是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面成绩显著,以栾城县医药产业为例,2004年上半年医药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5%,利税78.3%,上缴财政60%以上,仅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骨干企业去年上缴财政就占全县财政收入近1/3。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五福心脑康软胶囊、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在全国产销量最大,注射级无水葡萄糖、柯柯豆碱年产量居亚洲之首。辛集皮革商城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到2003年底累计投资已达13亿元,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皮革服装生产交易中心。此外,发展特色产业,也为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可靠的依托。井径的钙镁、矿区的煤炭深加工、正定的板材、灵寿的石材、无极的皮革、鹿泉的建材等,都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深加工和后续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全新工业格局。目前,矿区炭黑年生产能力已达4.27Y吨,名列全国第七位,填补国际、国内空白的改性硅铝炭黑年生产能力也已达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正定板材加工、家具制造企业分别达111家和360家,年生产各类板材173万立方米,家具41万套(件),产值达5.5亿元。特别是皮革制衣、现代医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的崛起,使县域工业化水平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我省2004年的并县,标志着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由给资金、给项目逐步向给政策转移——建立激励型财政机制,调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重心下移,能放都放,其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县一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自觉性,实现新跨越。当然,给资金、给项目也不应断档,重点是按“多予、少取、让利、放活”的原则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建议省财政明年起从当年的超收收入中安排部分资金采取转移支付办法直接计算分配到县(市),对财政收入增长快、贡献大的经济强县,省政府给予奖励;同时依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县级以上政府都将在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县域工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特色产业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知名品牌少。如正定的板材、灵寿的石材、无极的皮革等,作为县域特色传统产业,小规模、大群体的特征十分明显,多数为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低投资,低水平,低效益,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缺少品牌效益。这些问题在一些县(市)的特色产业发展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2.思想观念落后,经济行为迟钝。主要表现在:(1)政府方面,政策制定和落实缺少时间观念,实地调查缺乏,对新事物的接收存在效仿和拒绝两个极端。在财政体制、管理权限设置、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县域管的多、统的多,限制了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2)企业方面,竞争意识不够强烈,很多企业仍然是以稳定为根本出发点,不敢扩大规模和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缺乏风险和投资意识,所以往往停留在小规模和本地化的基础之上,没有大的进步。(3)在农村,小农意识依然存在甚至有些地区还很严重。在经济发展中因循守旧,惧怕风险,过于求稳。在政策选择上,不能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发展机遇,更不能预见和创造机遇,致使经济发展缺乏内在活力。

3.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济体制有待健全。微观上,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分离,企业领导和经营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知识经济、能人经济、专家理财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经过改制的企业,内部机制也不够规范,制度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宏观上,我省对县域经济的投入还不够高,没有形成特殊的优惠政策和基本的配套设施,如合理的投融资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人才和资金的引用等多方面关系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引导和扶持。

二、河北“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发展原则

1.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协调发展原则。  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主要是从效率与均衡的角度所考虑的既不同于区域均衡发展,也不同于非均衡发展。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要保证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适度增长,就要坚持效率原则,适时、适度倾斜与重点发展相结合,要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达到各区域共同发展,就要坚持公平原则,二者不可偏颇。我省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也应坚持这一原则,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提倡效率是为了促进公平,而实现公平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效率。从长远利益来看,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经济协调发展有四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强调效率与公平兼顾,其次强调适度倾斜与重点发展,第三强调优势互主,第四强调共同发展。

3.动态原则。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尤其是政府在作出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时,应该坚持动态原则,用长远的眼光来对待事物的地发展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及设备的变化都将影响到县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的转变。

4.开放性原则。县域经济不仅仅是个行政区域的概念,而是以县为基础不受行政区域约束,加强与周边地区、发达地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概念。发展县域经济只有坚持开放性原则,才能解放思想,发明创新,并不断与国内、国外其他地区的企业交流合作,对于招商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从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和企业作出各种决策的同时一定要用发展、开放、相互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来解决问题。

5.层次性原则。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个相对的概念,从高一个层面讲,县域经济是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下一个层面讲,县域经济包括对县域内经济布局乃至乡镇经济活动的统筹谋划。发展县域经济要分清层次,下一级要为上一级服务,并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听从上级的安排指挥,以便达到上下一致,政策统一传达、落实,提高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执行效率。各层次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可越权,也不可无所作为。合理分清各级职权和责任,对于宏观调控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战略方向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我省传统的特色产业还存在很大的潜能,需要作进一步优化以达到更好的经济效果。特色产业的核心在于特色二字,其基本要素有四点:一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二是突出优势,扬长避短,扶优壮强;三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及方向,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四是具有宏观、微观不同层面,有利于且能够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它是立足区域综合优势成长起来的、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竞争潜力的经济体系。把握住这几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第一,要科学确定特色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认真搞科学论证,慎重做出选择,严格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避免追风赶浪,盲目发展,一哄而上。针对我省不同县市的发展历史和区位特点、不同的资源条件和文化传统,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把这种特色转化为现实的成产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也要注意对市场的观察研究,分析哪些产业、产品有竞争力,那些不能取得竞争优势,哪些产业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变化,哪些难以适应等。

第二,要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特别是欠发达农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可能比较陌生,没有发展经验,缺乏发展信心。政府应通过政策的引导和物力的支持,增植典型,使之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让农民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激励下,焕发出投入、经营的激情。同时要搞好广泛宣传教育,使典型的成功经验得到普遍的传播和认同。

    第三,创造新的特色产业,着眼点在第三产业。目前我省的特色产业主要依靠其自身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作用,以传统工业加工为主要特色。由于企业规模和市场需求的差距,这些特色产业固然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面对现代化市场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开放度越来越大,科技含量在竞争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所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应是我们加大创新力度以赢得市场的关键。如信息咨询、传播、中介服务及物流运输等产业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参与市场竞争。

2.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省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部沿海地区,但由于比邻京津,曾一度只处于为京津服务的次要地位,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受到影响。招商引资是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又是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的有效途径,我省经济要想追赶先进,得到跨越式发展,这条路是必不可缺的。尤其是对于发展县域经济更有利于增加企业投资,减少成本,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首先,要明确目标,把加大招商引资的任务落到实处。根据个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以激励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经济主体。

其次,优化投资环境。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和投资行业时,投资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包括区位优势、社会风气、服务环境、治安状况、市场秩序等诸多因素。此外,投资者更为关注的还有政府及各部门所创造的管理和服务环境。服务环境主要是指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行为的规范程度,这是关系域外客商来与走、去与留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优化投资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政策调整,以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进入。

第三,提升企业提升企业家素质。外地客商到一个地方投资,最先关注的是合作企业家的胸怀胆识、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等最基本的素质。因为人家把巨资交给你去经营,能否得到相应的利润回报,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县域经济要在招商引资上面提升吸引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对企业家的素质的提升。政府更应该重视企业发展和企业家发展,引导他们树立开放竞争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并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招商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总体上提升他们的素质。

3.推动新型民营经济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民营经济在近年的发展势头一直居高不下,活跃了市场经济氛围,拉动了投资的需求和利税的增长。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必须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它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战略方向。目前民营经济的崛起,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总体发展,但由于还存在着整体规模分散、经营模式传统型家族化,产业结构趋同和技术水平较低等先天性缺陷,民营经济的成长面临着很大打得挑战,所以县域经济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应该注重从民营经济发展特点和根源入手,政府给与正当合理的政策引导,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第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国家几次修宪在总体上已经为民营经济发展体提供了发展的大舞台,我省在贯彻中央政策,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应根据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切实放开,让民营经济自身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充分自由的竞争,不对其设置任何阻力和障碍,破除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制止乱收费等现象。对于特殊行业、特殊产品可以适当给与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其发展。改善中小企业投资融资体系,疏通企业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合理引导民营经济的产业投资。我省民营经济投资主要贡献在第二产业,2004年前三季度全省共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825.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2.1%,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60.6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996.4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668.38亿元,增长13.3%。由此可见,我省仍然处于工业后发展阶段,应加大力度引导民营经济投资向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根据我省优越的地理条件,可优先考虑交通运输和信息物流等产业。

第三,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法,对民营企业行为制定合理的约束机制。因为目前民营经济发展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由于利润的刺激可能会产生一批以专门投机盈利的民营企业,如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则可能滋生一些不良的经济行为,也可能会使一些企业盲目投资造成浪费等。所以保持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健康有序地进行,必须要有一定相关的法律体系做保障。

4. 产业集群战略。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河北省“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省传统的钢铁、医药、化工等行业得到空前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这些传统优势产业所涉及的企业大多是省属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面对县域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热潮,我们应该正视它所潜在的效益与效率的矛盾,引导他们走产业集群道路是一非常有效之途径。通过资源整合,使我省的大型优势企业有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各自为战走向产业集群,是指真正形成既有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不断向后续加工延伸,又有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延伸,互为保障,互相促进的企业群体。立足国内国际市场寻求发展空间,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县域范围内作大作强产业集群,必须结合各县市内的企业发展情况,寻求相关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链接。如我省目前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借鉴国内国际经验的同时,已发展成我省产业集群的典范。卓达服装产业园、辛集、清河、容城、宁晋、安新、肃宁、枣强、青县、磁县等服装集群加工地渐具规模,通过形成区域优势,构筑“河北服装圈”,扩大了我省服装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目前这种产业集群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要把服装产业进行再一番梳理,整合出一条条分工不同、定位不同的“链条”,再统一在“龙头”旗帜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从而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实现对接,使每家企业都成为产业链紧紧相扣的一环,实现资源共享,互为补充。

发展产业集群战略,还应该打破地域的限制,因为县域范围狭小,不利于形成较大规模的企业群体和相关链接,也限制了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果。打破地域界限,使各县市尤其是省内各邻近县市之间政府互通政策,企业互通信息,把相同、相关、相近的行业、产业连接起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繁荣经济市场。以达到共盈的效果。

5.探索联合运作体制,统筹乡镇经济发展。积极研究加快相对落后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打破乡镇界限,进一步探讨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乡镇间联合发展运作体制,以整合乡镇工业小区为纽带,统筹协调乡镇资源的配置和项目的开发利用,形成区域集聚效应,带动相对落后乡镇参与县域内经济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乡镇间的平衡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围绕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夯实城乡统筹、工农互动的稳固根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的思维来指导农业生产。我们应该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强做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整体质量和水平,适应专业化生产,把农产品品质调优,品牌调亮。同时我们可以依托工业支柱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使一大批优质农畜产品基地脱颖而出。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找准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围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工农联结力度,构建城乡统筹、工农互动的有效载体。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业由小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方式。针对农产品产业链短,工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带动力弱,城乡经济缺乏有机联系的实际,加快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一是扶强做大现有“龙头”。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切实做到不管何种所有制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民增收,就毫不动摇地予以扶持。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在培育龙头企业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能力,促进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化链条的完善和延伸,使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使工业对农业的支持进一步加大。

6.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制定产业导向政策,鼓励和吸引工商、民间资本积极投入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完善政府对县域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在工商、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等;实行政企分开,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保障外商的合法权益,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提供优美的设施环境等。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持续性和连接性较强的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应该根据各县市的具体情况,再作出细入而详细的分析之后,逐步地进行改革。具体的措施应因时因地而异,尽量做到符合国情,符合县情,符合市场,符合民意。(课题组组长:王书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9794.html

更多阅读

谈谈电力行业信息化'十一五“一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谈谈电力行业信息化'十二五“期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电力行业信息化近几年发展现状和特点1、全面加强电力企业信息化的领导随着电力行业的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信息化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信息化

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 陕西省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大力发展我省国内外贸易及国际经济合作,加快对外开放,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先导作用,推动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根据商务部《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制定陕西省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

声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河北省“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为网友人定胜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