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江: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要: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为此,结合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在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要使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过渡到劳动资本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等附加值高的形态,要把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加快传统非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改造和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 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新型工业化

 The Problems Exis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Manufacture

Abstracts: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e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B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can not be neglect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labors is being weakened; it is unfavorable for the inferior manufacture in international pision of labor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low price and low cost of the manufacture have been challenged by the other countries. Therefore, we should continue to present the advantage of labor resources and push the 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to upgrade. We should mainly develop the new industry focused on IT and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and upgrade of traditional heavy industry.

 

Key Words: Manufactur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一、中国的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其增长速度远超过GDP增长率(见表1)。从外贸总额来看,已由1992年的1655.3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底的6207.9亿美元。1983年中国的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1.3%,居全球第15位,1998年占3.4%,居全球第9位;2002年出口额3256亿美元,2003年出口额4383.7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3%升至2002年5.07%、2003年的6%,居于全球第4位,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7亿美元,居于全球第三位(参见表2)。2003年进出口总额8512.1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几乎与出口贸易总额8549亿美元的日本持平。

表1  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较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相关年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2003-2004年数据系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表2   中国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地位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商品进口国,http://www.qianlong.com/ 2004-04-16。*笔者预测。

有资料显示,中国现在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处于世界第一位,囊括了家电制造业、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设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这些产品包括在电子信息类产品中的电话机、彩电、视盘机、扬声器、收录放机、微波炉,还有磁头、磁性材料、软磁盘、铝电解电容器、压电石英晶体器件等。其中,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头等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之最;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程控交换机、印刷电路板、高频同轴电缆、圆柱式镉镍蓄电池、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机和彩管等也名列前茅。中国生产的彩电和空调设备已各占世界总产量的1/3[2]。原油、发电量、化肥、化学纤维、棉布、糖等产品产量也名列前茅。我们以钢产量为例,到2004年5月底,中国钢铁产量达2.5亿吨,几乎是美国、英国和法国之和。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参见表3)。加上中国进出口额的大幅度上升,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

表3  我国1991-2003年出口产品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1991-2002年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数据系笔者计算整理。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正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国[3]。全球跨国公司500强,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并且在中国投资的份量日益增加,正逐步发挥中国的劳动力低的比较优势,把中国做为世界生产基地。如2001年12月,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摩托罗拉公司宣布全球裁员9400人的计划的同时,宣布摩托罗拉全球裁员不波及中国市场,而且,未来五年摩托罗拉还将壮大中国队伍[4]。1979年以来,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FDI总额首次超过500亿美元,达到527.43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实际使用的FDI也达到535.05亿美元,2004年突破600亿美元。据统计,截至2003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277个,合同外资金额9431.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14.71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分析,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年提高,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参见表3)。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25.1%,也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产品逐步改变价低质次的形象,树立优质低价的形象[5]。以彩电为例,据2002年1月4日美国最大区域零售商(Ames)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1年圣诞节为止,中国制造的彩电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仅次于日本,海尔彩电的定货量已经突破30万台。而从产品质量来看,据美国最大连锁售后服务公司——VAC的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彩电2001年1至9月份的累计维修率为0.055%,与美国同行业的平均值3%相比,几乎相差了60倍。就中国彩电在美国的销售来看,2002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彩电是1999年的10倍,其中长虹一家就达到了301.6万台(2003年中国出口了约3250万台彩电)。美国人说,中国彩电“像坦克一样耐用” [6]。

中国产品竞争力的上升,也表现在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对中国产品的采购比重方面。2001年,沃尔玛采购了1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分销到世界各地。2002年沃尔玛甚至把年销售额1900亿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给深圳这个全球采购总部及所属的采购网络负责。同时,商业巨头家乐福也已完全把亚洲的采购中心从印度和东南亚转移到了中国。家乐福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该集团在亚洲的采购额中,中国市场占了61%的份额。

以中美贸易为例。自2000年起已连续三年成为对美出口最大顺差国家。2002年,美国宣称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增至1250亿美元,结果给美国造成了103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7]。2003年,按照美国的统计,对华的贸易逆差已达124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已经远超过当年对日本的660亿美元逆差。

 

二、发展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当的优势。这也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产业迁移中将中、低档劳动密集型产业迁移到中国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劳动力要素的优势面临较大的局限性。

(1)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降低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表4显示了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如1998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日本为29.9倍。但由于劳动生产率不同,用人均产值衡量,相应地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为中国的1.3倍;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为中国的1.3倍;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只为中国的1.2倍。当然,近年来,我国工资水平有所上升,不过差距依然明显。据统计,2001年中国国有制造业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9590元,月平均工资将近800元;城镇集体所有制制造业企业的年平均工资为6088元,月平均工资只有50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中国国有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35 美元,分别相当于泰国的38.33%,马来西亚的28.7%,韩国的9.2%,台湾省的6.8%,香港的5.1%,美、日、德的4%左右(吕政,2003)[8]。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26日公告,2003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14040元(2002年为12422元;2001年为10870元)。而日本劳动省2002年4月公布的资料显示,日本工人的月收入为36.45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73万元,几乎比中国2003年度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高2倍。

表4   1998年中国工资水平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马建堂、杨正位:《中国离世界制造中心有多远?》(2003)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和中国一样,具有同样的低成本优势,也成为国际市场上传统制成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的供给者,供给过剩成为普遍现象。而这类产品的收入弹性呈递减趋势,人们对它们的需求却不断减少,因而低成本、低价格是国际竞争获胜的法宝。但是,要素价格偏低会降低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商品价格偏低会导致出口国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可能出现“悲惨增长”[9]。中国是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高,进出口变化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很大,很容易出现此类问题的。例如,虽然我国进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但贸易条件却稍有恶化。2003年,全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为104.7%(费氏指数,上年=100,下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9.7%,贸易条件指数为95.4%,这意味着与上年相比,出口同样数量的货物,“换回”的进口商品要少4.6%。[10]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旦人民币升值,将大幅度提升用外币来衡量的中国劳动力成本,不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

(2)发展纯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难以持续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难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从产业升级、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要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要成为制造业大国,仅仅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时候是低素质劳动力的加工型企业)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很难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多只是产业链末端的加工基地。马建堂[11]指出,中国制造还处在加工组装阶段,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不过是中国加工组装,中国只不过扮演着非技术和创新类组装加工中心的角色。中国制造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份额、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分工地位上,都与世界制造中心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大力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与层次乃当务之急。

2.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所能获得低收益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基于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现阶段,中国更应该发挥我国建立在劳动力丰裕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张二震等,2002)。不可否认,中国凭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贸易出口总额来看,中国无疑是贸易大国,2003年出口达4383.7亿美元。但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包括彩电、冰箱、空调)、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7类产品出口额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超过70%,而日用品、食品、服装等产品的消费往往满足恩格尔法则,市场空间有限。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这部分消费品的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价格趋于下降趋势。对于这类产品的生产国来说,在长期中能获得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我们的出口中,跨国公司子公司出口所占比重正不断上升。1991年,中国所有产业出口中外国子公司所占份额为17%,制造业中占16%;2001年,这一数据分别上升到50%和44%。

比如在中美贸易中,美国无疑是逆差大国,但从利润与经济福利角度分析,结果可能是另一种景象。因为:(1)美出口的多为高科技及垄断性产品,利润丰厚;(2)美跨国公司采取本土化战略,通过内部贸易、转移价格,在东道国获取巨额利润,而让中国承担巨额顺差的恶名;(3)中国在美国缺乏销售网络,被美国销售方赚取利润;(4)中国所谓的“加工与装配贸易”,附加值水平低,从利润方面考虑,绝大部分归美国所有。美国贸易逆差中跨国公司母公司从子公司的进口部分,其所获得的资本回报并不完全由中国所获得;(5)中国花费高昂代价获取的美元又以购买美国债券的方式重新回流到美国(目前持有近1500多亿美元债券),相当于给予美国的贴息贷款,而且面临美元贬值风险(刘建江,2002)。

所以中国名义上是的顺差之国(尤其是中美贸易之间),但由于制造业的层次较低,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附加值太低,从福利水平来衡量,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从长远来看,若中国满足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所能获得低收益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上升冲击了世界经济体系的某种均衡,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短期内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当前广泛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上升的反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出口额不断扩大,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贬值之后,外贸总额大幅度增长,1994-1997年3年间,国家外汇储备几乎以平均每天增加1亿美元的速度在增长。因而,这段时间,中国的产品逐步与东盟等国家的大部分产品竞争全球市场。

20世纪90年代末期(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家电为代表的中国产品的技术不断成熟,性能不断提高,中国逐步尝试中档、中高档最终消费品市场,逐步与日本产品争夺全球的市场份额。如1993年,日本出口占全球比重达9.50%,而中国仅有2.43%;到2002年,这一数据日本下降到6.48%,中国上升到5.13%;到2003年,中、日出口占全球比重则几乎不相上下。

正因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上升,冲击了已有的世界经济均衡态势,影响了部分国家的利益,因此,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出现了所谓的亚洲金融危机根源的“中国论”,以及日本90年代经济衰退根源的“中国论”,也包括层出不穷的“中国威胁论”,和人民币“升值论”。

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称:“现在中国就是一个经济恶棍,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扮演的角色同出一辙。”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副主席瓦尔哥认为,美国制造行业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来自中国。在这一背景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旦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所以,中国亟待解决当前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改变基本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

 刘建江: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而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将传统工业化任务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的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是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后发展国家跟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步伐,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步入信息时代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制造业,必须坚持这一发展战略。

1.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使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过渡到劳动资本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等附加值高的形态[12]。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中国人力资本财富正不断提高,加之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确实拥有比较优势,可以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不过正如前所述,纯粹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又难以提升我们的层次,加之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突破12万亿,外资的大量涌入,我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条件,或者说,从国内生产可能性边界来看,中国的生产线可以更多地偏向资本。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把大量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迁移到中国,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大量通过合资、独资方式及早期的“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或日化工业。它们利用国外资金与技术,结合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干中学”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整体发展,逐步形成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这也是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不断上升的一个表现。这部分产业在坚持走“外向型”发展之路的基础上,要突出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借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壮大现有产业的品牌和规模,逐步向劳动与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制造业转化。

在劳动与资本结合得比较紧密的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如家用电器、电子及部分通信产品,它们的技术与性能不断成熟,中国在这部分产品的质量上完全有优势与韩国、日本的同类型产品竞争,尤其在性能与价格比方面,中国拥有韩、日所不能及的优势。在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通过“干中学”,通过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从动态发展观来看,中国也完全可以将其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化为劳动与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制造业,甚至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2.把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需要选择新兴主导产业(郭克莎,2003)。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看,既然已经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新思路,把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这同时也具备:明显的就业效应;明显的增长效应;明显的带动效应;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四个特征(江小涓,2003)。

当前的IT产业制造业正演化成一个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参与IT制造业的国际分工,能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既实现充分就业,又可获得成本低的比较利益。信息技术中的制造业,如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在发达国家可能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我们可以把他改造成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甚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信息技术,特别是一些软件技术,不象其它行业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和大量资本积聚,靠的是人力资本。就这一特点来看,中国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例如,当前,遍布主要工业国家的留学人员源源不断学成回国,2001年即达1.2万。同时,我国大学入学率逐年上升,到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中国可以象世界第二大软件国印度一样,发挥人才优势,奠定我国在IT技术领域的地位。

而且,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渗透性很强,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但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对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也将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尤其是,发展信息技术制造业,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出口国际市场,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中国国际分工中地位上升,也有助于世界IT产业制造业生产技术更加容易向中国转移、扩散,有利于中国企业模仿、吸收、创新,有利于节省成本,发挥“后来者优势”。中国企业可以在生产中通过不间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为中国进一步发展为开发、研究基地奠定基础。中国如果循着这种思路去,重点发展制造业中非核心技术的竞争,不仅会造就一个世界IT业制造中心,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发展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和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经济的调整显示新经济已从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非核心技术的创新越来越重要,成本优势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优势(华民,2002)。从IT产业的国际发展周期来看,美国仍将承担IT产业领域R&D,但目前的创新的空间在缩小,日本及其它工业国家在R&D上仍无法与美国同起同坐。但从成本角度看,中国反而更具有优势。因为中国已具备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我国已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包括工业体系)、高素质教育体系、科研与科技创新体系,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实效,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并形成体系,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配套设施、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保障。中国是IT产品最大的消费国家之一,自己从事IT业生产,生产基地与市场紧密相连,既可及时获得市场需求信息,而且可大大降低成本,获取规模经济优势。

3.推进传统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

传统制造业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的,它既包括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纺织、食品加工、金属、橡胶等资源加工业,也包括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等。其中前者的发展思路我们已经阐述,这里要说明的是后者的发展和升级。

从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关系看,发展前者是为后者更好地发展服务,也是后者获得长期发展的保证。而前者跳跃式发展能否实现又依赖于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它进行改造、升级。

非劳动密集型的重工业如钢铁、石化、仪器设备制造(也包括汽车)等,它们的发展升级不仅仅在于要做“大”(规模),更重要的是要做“强”。国外同行业从一开始发展就是在比我们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规模上经营。当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后,关键的是如何运用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对它进行改造和升级。因此,传统的重工业不仅要重组、合并,加大各个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一个个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而且还要进行更新设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创新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逐步强化我们已有的资本与技术优势。

此外,为更快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发展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我们还必须做到:一是在大力发展外贸的同时,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应开始逐步考虑对外直接投资(FDI),输出成熟的制造业技术,这是中国适应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迫切需要。二是加快创新步伐,由大力发展非核心技术的竞争向发展核心技术的竞争转化;三是加快中国国际品牌的建设,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创建属于中国的国际品牌,尤其是制造业国际品牌;四是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经营水平,为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4-20.

2.林毅夫.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J].江海学刊.2002(4):64-69.

3.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4.赵文丁.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8):32-37.

5.张二震、安礼伟.国际分工新特点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2):64-67.

6.金芳.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3(3):4-9.

7.黄少敏、张雪倩.“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国际研讨会综述[R].2003.

8.许坚.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2):6-9.

9.华民.“入世”后中国如何参与国际分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4):9-14.

10.            江文生.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分析[J].经济纵横,2003(2):6-7.

11.            吕政.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4):5-10.

12.            吕政.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1):48-55.

13.            刘建江.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产业结构调整与低失业率互动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1(4):72-75.

14.            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3(2):5-14.

15.            江小涓.“十五”后期产业结构调整新思维[N]. 中华工商时报, 2003-07-03.

16.            冯昭奎.“世界工厂”的变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7):22-27.

17.            张昌兵.经济全球化、新经济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导产业的战略定位[J].生产力研究,2002(2).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9.            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N].经济日报2002-07-04-14-15.

20.            [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1.            Balassa, Bela, 1979,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anufactured Good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1 (2) May: 259-266.

22.            Balassa, Bela, 1986,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anufactured Goods: A Reappraisal”,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8 (2) May: 315-319.

23.            Gerald M.Meier,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6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Oxford),1995,pp,456-458.

24.              Hoffman, K. (1985), Clothing, Chip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Impact of Microelectronics on Trade and Production in the Garment Industry, World Development, Vol. 13, No. 3.

 

本文原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5期。


[1]刘建江(1971-),男,湖南隆回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股市与消费;

联系电话:027-87552315

徐长生(1963-),男,湖北黄石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联系电话:027-62925308;

通信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邮编:430076

袁冬梅(1972-),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联系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邮编:430076

[2] 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1.

[3] 据新华网北京2001-12-24日电,(记者 陈刚)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业务总部。

[4] 摩托罗拉全球裁员惟免中国[N]. 北京晚报,2001-12-24.

[5] 江小涓2001年10月在首都经贸大学的一次报告中曾分析,2001年以来,日本Sony在中国打假,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中国产品已经由过去的“假冒伪劣”向“假冒而不伪劣”转化。她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相对成熟。

[6] 转引自马建堂、杨正位:中国离世界制造中心有多远?[R]. www.cmgsl.com.cn.2003.1

[7] 宋兴无.中国应警惕“祸首论”[N].凤凰网,2003-08-13.

[8] 吕政.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4): 5-10.

[9]  即一个国家随着出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出口价格去以更快的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大幅度出口后导致国家福利下降的境况。

[10] 黄国华.2003年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综述及2004年走势[J].中国物价,2004(3):26-27.

[11]  转引自经济参考报:2002-12-25.

[12] 林毅夫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资源优势是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因此应定位于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这并不是说不能发展新经济,新经济既有资本密集的,也有劳动密集的。比如IT产业,是资本密集的;生产芯片,是资本密集的。但某些区段是劳动密集的,如芯片生产后的组装,就是劳动密集型。如果经济发展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我们各个产业都可以发展,但各个产业必须选准区段,这个区段所用的是劳动密集型。如果利用好了我们的优势,我们就可以避免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风险、少走弯路,发展得快一些。(参见:林毅夫,比较优势是发展战略之本(N),.http://www.gjmy.com/,2003-04-05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89810.html

更多阅读

程文浩、卢大鹏: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2)

中国财政供养的规模及影响变量(2)时间:2010-09-09 10:03 作者:程文浩、卢大鹏【字号:大 中 小】点击:391次然而,上述研究在计算时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即军队的数量。在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要维持庞大的军队以维护其统治,而军队的各种费用

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 要:近年来,内部控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来对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首先,在内部管理控制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控制力度薄弱,除

声明:《刘建江: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为网友本尊独霸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