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决断”的艰难有三种因素:时间紧迫;形势瞬息万变;决策后果影响巨大。这给领袖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也称这种素养为领袖的决断力。
决断力必须满足两个要求,第一不能鲁莽;第二不能耽搁。我们称之为素养,不仅仅是因为决断力并非简单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而且还在于决断要求决断者能够克服重重的心智障碍。
缺乏这种素养的人在巨大压力面前头脑容易“宕机”,他的思维能力在“高速运转”的形势面前无法胜任决断需求。很多人的脑子“麻木了”,于是干脆放弃精致的思考进入豪赌的心态;也有些人陷入迷信,抱着撞大运的心理去搏;也有人“以蛮勇去克制内心的恐惧”。
缺乏这种素养的人的另一表现是头脑“停电”。他们的头脑在很多选择面前无法进行有效的逻辑运算,他们顿失自信,疑神疑鬼,异常迟疑。
这些也就是古人所讲的:色厉内荏;好谋无断。
支持决断力的心智结构有两大要素:判断力和意志力。这是明达智慧与强悍人格精神的结合,这就是人们所赞美的英明果断的内在真相。
首先,判断力是基础。任何决断都是针对特定形势作出的,形势判断错误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决断。在这里,我所说的判断包含三个层面:对当前局面的性质的正确判断;对关键变量及其结构和影响的判断;对正确策略的求解。
毛主席的策略思维把前两个方面称为:寻找主要矛盾;分析矛盾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决定了当前局势演化的驱动力,矛盾主要方法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比如2005年台海两岸陷入的僵局。局面性质:台湾独立与祖国统一意志的较量。关键变量:中国(包括台湾地区的)人民与一小撮台独政客之间的斗争。于是在这两个正确判断下,得出正确的策略:与台湾地区主张和解的在野党领袖、民间意见领袖的沟通;通过非政府形式的协议为台湾绿营基础的同胞谋取两岸贸易利益;通过大熊猫等多种形式发展两岸民族认同意识。认清了形势就能找到盟友,就能孤立真正的敌人,使之被边缘化。
但是如果你错判局面的性质是两大政治势力的较量,那将使我们陷入无解的局面。在这样的假设下,你的策略将使台湾作为整体与大陆为敌,你将为陈水扁政府的合法性和代表性提供了巨大帮助,从而他的政治主张包括台独主张也将获得胜利。
判断力是英明决断的前提和基础。
做出英明判断需要高瞻远瞩(局面性质),洞察秋毫(关键变量的机制),还要领悟策略的玄微机妙。
其次,意志力是正确决断的关键。果断来自这样一种精神强度,决断者面临三大压力:外部压力;内部压力;信息不完全和形势的不确定性。
危机当前,失败后果的具象化在头脑中挥之不去,形同梦魇,扰乱心智。大战未起,来自外部和对手的舆论战、心理战,已经使你的整个心理被失败的预感完全占据;压力之下内部纷争不断,恐慌气氛弥漫,互相指责不停;况且,谁能有把握地说哪个决策一定能赢呢?其实,不是有没有谁能找到充足说服力的论断,而是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决策条件。
此时领袖的意志力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领袖的神态就是军心,领袖的信念就是遭遇挫折时的凝聚力。这时领袖最忌讳的就是出尔反尔和心神不定。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表面看有几个方面:错杀蔡瑁、张允;错听庞统连环计。但这不过是表面的毛病!曹操本质错误乃是对形势判断的错误。
如果当时曹操对东吴逼得不要太紧,而是隔江治理,谅必孙权也无力聚起众志发起进攻。因而,刘备也没有机会联合东吴,于是就会失去安身立足之地。接下来曹操再慢慢发展与东吴文官的“和谐友谊”,谦虚听取那些文人的治世大计,借着所挟天子再封他几个大儒,也定能瓦解孙权的政权。
但是在赤壁大败之后所表现的意志力的确展示了曹操作为领袖的不俗一面。落荒而逃,众豪杰追随的是什么?是一个东山必然再起的信念。这让我想起了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真是异曲同工。
意志力不仅是领袖个人超越压力的力量,更是众志成城的核心。“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英雄意志,使一位美国将军感叹:“大势已去!”
意志力是建立在强大自信和魄力基础之上的。自信来自沧桑的阅历和扎实的成功经验,这是一份成功者的心理资本。魄力,乃是雄心气度,是事业成就的个人心理底线。
毛泽东从来不认为隔江而治算是胜利,他的底线就是整个国家改天换地。魄力作为意志,显示的是那些能舍能取的博大心胸。
判断力与意志力的结合就会形成决断的素质。
以上所论还算一般,算不得大智慧。
真正决断的大智慧在于这样一种认识:决断本身将成为形势的一部分!
英雄领袖的魄力在于他并不是一个投机者,他是富有使命的设局者!他的决断一旦作出,形势即发生历史性改变,因而领袖成为了历史的一组成部分。打个比方,本来他可能不过是奥运开幕式上焰火的一个光点,但决断做出后他就成为了整个焰火发射编排程序的一部分。
这个哲学背后还有一个玄妙之处:有了这个“部分”的加入,整个局面改变了。于是再回观“决断”,“决断”本身也就具有了弹性。也就是说,它已不再属于“对”和“错”那样简单的范畴。简单说,“决断”对错的判定还得听取做出决断的领袖的意见了。
举个例子,邓小平搁置了姓社姓资的讨论,他发起中国不可逆转的改革。但是改革一旦发起,姓社姓资的问题就被这个改革过程粉碎了。邓小平通过这个决断创造了历史,他无须接受姓社姓资讨论给以错对评判。它消解了问题,超越了问题。
对、错都是“点”上的概念,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他的决断将与他的后续行为一道对此做出发展性判决。这种决断是对自己历史定位的诀择,这种力量来自魄力和使命感,来自大智慧。
我们不敢说那些历史上的大英雄都是决策永远正确的人,但他的正确性是被一个英明的根本决断锁定,又以后续一些列连贯性为自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