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身机能尚不健全却又极力推崇体格的快鱼式生长时,衰败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尤其是一些主要由买方市场驱动的行业,就像纺织服装外贸业,当外需急剧减少、成本大幅上扬之时,前期的无序扩张可能导致企业的急剧败落。 南纺股份就是其中一例。自2001年3月上市,短短十余年里,*ST南纺(600250.SH)竟从一家优质的国有控股上市企业沦为ST股,其间的极端变化令人唏嘘。 一封来自南京审计局深喉的审计材料,一举揭开了从2001年3月到2010年末,南纺股份上市10年的经营内幕。那些尘封已久、纷繁芜杂的财务数据,结合原董事长单晓钟的种种不当行为,揭示出一幅董事会治理失效、董事长滥权引发公司衰败的拼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曾几何时,如同大部分发轫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企业一样,南纺股份紧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脉搏,成长路径颇具代表性——股份制改造、企业规模扩大、效益激增、积累上市。南纺原是南京国资下属的一家外贸企业,公司2001-2005年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8%,主营收入年均增长22.28%,年均净资产收益率5.77%。然而从2006年到2010年,南纺股份的经营形势突变:进出口额年均下降7.66%,主营业务收入年均重挫8.93%,不良资产总额高达10.3亿,已形成损失6.46亿元。

2011年1月21日,公司董事长单晓钟及董事赵万龙突然辞职,而后又传出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丁杰及另一名副总经理刘盛宁等部分公司高管相继接受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消息,单晓钟也赫然在列。南纺股份一年内5次变更公司高管的公告令人不解。自2001年3月上市后,单晓钟就一直出任南纺股份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直到2011年1月辞职为止,其“执掌”上市公司大权的10年时间里,南纺股份由盛转衰、负债累累。直到2013年春,关于单晓钟一案仍未有最终结果。 南纺出现的问题,反映了现在国有控股企业较为普遍的董事会治理缺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