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纸上读到一篇短文,说的是讲“诚信”的贪官更可怕,很让人警省。讲“诚信”贪官的可怕不在于其贪术的高明,而在于大家的麻木,不少人竟不恨贪官的讲“诚信”。其实,这种怪现象不仅在政治生活中存在,在企业管理领域同样有,如果把国有企业叫做“官商”,管理者队伍中就不乏“劣币”式的贪官,只不过他们的高明之处不是讲诚信,而是在讲科学。
当顾雏军被公安部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不少人才明白自己掉进了他精心策划的“顾氏陷阱”。想当初顾雏军声称自己是在进行科学的资本运营,就让人觉得他很具有开拓精神。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发表了一篇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指出顾雏军收购成功源自于其独到的操作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七步: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这七个法宝在顾雏军那里或许并非一应俱全,但它们绝非是传统手法的简单再现,无不贴上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的标签。可惜在当时被人们看来,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错,倒以为这位香港的学者在多管闲事。顾雏军一度被誉为"扭亏明星"、"资本运作大师",成为科学管理的偶像。
此外,伊利董事长兼CEO郑俊怀和公司高管突然被检查官带走,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CEO陈久霖因炒作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5.5亿,“资本新贵”张海在健力宝的一波又一波震荡中终于被捕,“新疆首富”唐万新、“河南首富”孙树华、“河北首富”孙大午、“福州首富”陈凯、“兰州首富”张国芳……一个个身陷囹圄,难以善终。这么多明星级的企业人物一夜间光环被斩,这么多商业黑幕勾结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视而不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它们都在打着科学管理的旗号而大行其道。
上述“明星”,“大腕”级的企业管理者问题披露后,我们可以指称他们为管理队伍中的“劣币”,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不懂管理。尽管在经理人市场上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们也很难把那些不懂管理的企业高管叫做劣币,但完全可以用“劣币”指称那些滥用被授予的管理权或代理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投机分子。“劣币”之劣在于自己有“伪相”,颇有些像“家贼”与“贪官”的混血儿。把“劣币”和讲信用的贪官相比,或许是抬高了他们,因为他们恰恰缺少诚信,惮于用科学的“验钞机”检验,只不为了便于“流通”,他们最善于进行科学的伪装或包装,以努力降低东窗事发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讲科学的“劣币”对管理造成的隐患,捅下的窟窿可能更让人始料不及,不仅比讲诚信的贪官一样可怕,也同样可恨。
讲科学的“劣币”与讲信用的贪官当然也有区别,如果说后者把农贸市场的公平原则引进了官场,那么前者就是把官场上的表面文章作到了企业管理场;如果说后者使贪官之贪更具有隐蔽性,那么前者使劣币之劣则更便于张扬,在种种科学管理的旗号下使得圈钱游戏和运营陷阱更具有“开拓性”和“持久性”。不过两者都是为了谋取私利或者不正当利益,异曲同工。
时下的管理的确越来越科学了,不少管理新概念越来越让人不知所云。此如在股市,眼下“送股”、“缩股”、“权证”等等像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为各试点公司津津乐道。股权分置各色方案八仙过海,仅中化国际在其网站上公布的连带权证组合方案就有57个之多,送股打着“友情赠送”的旗号,以缩股、权证等做为新的对价方式,再加上回购的承诺,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种认购权证加认沽权证的所谓“蝶式权证”,更像是端出了一锅粥。中小投资者很难用其最习惯的补偿多寡来衡量方案的好坏,更搞不懂其间的风险和收益究竟怎样,即使像基金公司这样的机构投资者,都不一定能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并分析出相应的交易风险,中小投资者恐怕更是无所适从。为了保证股权分置改革不被少数人利用,使得股权分置改革不再成为新一轮圈钱游戏,我们就不能再让科学管理掩盖住自己的眼晴,让劣币穿上了科学管理的皇帝的新衣。这种概念游戏当然不是仅在股市上有。
如何防止讲科学的“劣币”流行,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呢?这当然离不开寄希望于在制度设计上产生更为精巧的“验钞机”,但我以为不能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如果能对现有“验钞机”充分运用,对管理者实行有效地监督,那要比猴子掰苞谷式的进行设计要好得多。比如近日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其中就做出了许多制度性的规定,力促非流通股股东履行承诺。能否真正地避免种种精心设计的股市陷阱,就看能否对管理者的承诺实行有效地监督。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要被讲科学的劣币所蒙蔽,更不能被他们的存在麻木不仁,对于他们以科学的名义推行的伪管理所造成的危害,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