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南纺公司天然地面临着国有产权所有者虚位的问题。根据2009年5月1日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在国有企业名义所有人“全民”与国有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层之间,隔着一系列环环相连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间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链条越长,最终代理人可以钻的空子就越多,监督的难度也越大。

实践中,由于条块分割等历史原因,在《企业国有资产法》施行前,除了国资委,还有许多政府部门可以借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干预。譬如,南纺公司的老东家就是南京市经贸委,单晓钟即出身于南京市经贸委进出口处处长、办公室主任。南纺股份控股权虽在南京市国资委,但此前长期属于南京市经贸委监管。直至2010年南京撤销外经贸局,南京市国资委才强势介入。而且,由于党管干部的原则,实践中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与国资委共同负责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任免。 另外,即使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国有企业,国资委也往往通过控股公司进行间接控制。譬如,南纺公司的第一大股早前为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后相继更名为南京国资商贸有限公司、南京商旅集团;而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又是南京市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南京市国资委持有后者100%的股权。也就是说,在南纺公司与南京市国资委之间还有三层委托代理关系。上述实践中的诸般因素,进一步拉长了委托-代理关系链条,进一步恶化了国有产权所有者虚位造成的治理缺失问题。 南纺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相较于其他非上市国有企业,应该说在股权多元化及公开透明化方面先行一步,理论上其公司治理结构要优于其他非上市国有企业。实际效果怎样呢?以2011年4次临时股东大会为例,出席会议股东及股东代理人最多的一次是2011年2月11日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共14名,所持有表决权的股份总数100,169,877 股,占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比例38.72%;最少的一次是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股东(或股东代理人)共 5 名,所持有表决权股份数共计94,599,026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36.57 %;四次会议均以同意的股份数占出席会议有表决权的股东股份总数的100%的方式审议通过了全部议案。 而根据公司2010年年报,南纺公司的三家国有法人股东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 控股) 有限公司(34.99%)、南京商厦股份有限公司(2%)、中国外运江苏公司(1.38%)便累计持有南纺股份38.37%的股份。 再看之前披露的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几乎所有的议案均是以同意的股份数占出席会议有表决权的股东股份总数的100%的方式审议通过。这一结果的出现,究竟是股东对所有表决议案态度完全一致,还是股东大会沦为一些国有法人股东“搭便车”的走过场形式?至于那些自然人和非国有法人股东的发言权,似乎更未见在南纺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得以充分体现,南纺股份的股权多元化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督、规范作用了吗? 按照南京审计局最终给出的审计意见,南京市国资委应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对象,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防范国资流失风险。 2013年1月4日,*ST南纺发布2012年年度业绩预盈公告,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00-2000万元。不过,这一报表盈利依靠的是出售旗下资产,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坊间猜测,南京商旅集团旗下的企业中,或有*ST南纺的重组对象。 *ST南纺可谓历尽劫波,尽管公司领导班子进行了更替,新老得以划断,但体制的沉疴、思想的旧疾是否真的得以清除?无论怎样,这样一家国有企业再也经不起折腾,治理悲剧已不容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