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是二十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美国经济自1991年春开始进入了十年的持续扩张时期,GDP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并存。这一现象在世界范围引起了普遍的争议,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以美国新经济为标榜,2000年的中国充斥着虚拟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诱惑,科技园区、二板市场、上网年、中国硅谷、在校创业等诸多概念相继成为热点,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有出台有关政策,把高科技作为产业扶持的重点。面对由新经济所引发的对高科技产业的空前的热衷,我们有必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加以警惕。 信息化和全球化作为新经济的两大动因,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增长的主题,给世界经济提供了一次产业再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机会,这对于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社会分工的复杂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现代研发构成了经济生活的主体,科技产业化提上日程,冲击并重新整合经济制度和竞争规则,创新驱动成为各国经济增长、产业调整和市场运作的新模式。对于发达国家,这是在市场经济总体框架内的自发演进,是一种要素对另一种要素的替代过程,而对于中国,由于经济基础和技术积累都相对落后,工业经济尚未充分发育,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技术经济只能是一个被动的追赶过程,是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从扭曲到伸张的过程。
面对这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和新时代的增长要求,国内目前非常直观的反应是,我们应该加强以信息产业为首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比重,大力提升我们在世界产业区段和技术选择方向上的竞争地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但是另一方面,考虑到加入WTO以后,中国更加直接地融入国际分工和参与国际竞争,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进行适应性结构调整,这意味着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趋于扩张,很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出现一个“低度化”的过程。围绕着这种战略选择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就中国如何对接新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环境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值得各位同仁进一步探讨。
笔者认为,高科技产业化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应该热衷于概念上和形式上的模仿,过分追逐新经济的影子,相反的,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发展战略调整,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与全球经济的良性互动,并着眼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现代发展观,以一种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和文化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创新体系,让新的经济组成部分自然而然成长,逐步形成健康的、有活力的高科技产业,踏踏实实地去造就我们的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