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经济周期现象主要是由投资高潮、宏观调控、信用膨胀和需求相对不足等因素促成的。判断经济周期规律是否起作用,不要被周期运行过程中繁荣阶段的“延长”等现象迷惑。必须从投资、信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以及需求变化规律等基本因素来判断。
经济周期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停滞、衰退的周期性变化。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这是一般性的经济周期规律,它描述了经济由盛到衰、由衰到盛周而复始的现象。自1825年英国发生首次经济危机(衰退)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生了19次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分别发生在1825、1837、1847、1857、1866、1873、1882、1890、1900、1907、1920、1929、1937、1948、1957、1969、1973、1979、1990年),总的说来,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基本上平均每隔8-10年发生一次衰退。过去,每一次周期的高点一般是以固定资产投资带动周期性经济高涨、并伴随着信用膨胀和股市高涨,经济活动在高涨阶段达到自身的极限,紧接着就是衰退,经济衰退的特征是:工业衰退伴随着慢性农业衰退,钢铁、汽车产量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失业增加,股市暴跌,银行坏帐增加,金融危机和银行破产等。
根据既往的事实,我们可以对经济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做如下归纳:第一,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之下,投资狂潮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金融游戏;任何一轮扩张都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的局部增长和物价的狂涨;第三,扩张还具有财富再分配效应,少数人赚钱,多数人承担后果。短暂的繁荣过后,人们看到的是一片荒凉。股票市场的投机是这样,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第四,经济周期规律依然适用于解释当代世界经济。第五,经济周期规律依然适用于解释当代中国经济。
经济是一架非常精妙的社会机器,生产与销售,投资与储蓄,国内生产与国外消费息息相关,一环套一环。生产投资的下降表明生产能力的过剩,产出的下降标志着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减少,势必导致裁员,结果必然是失业率上升。失业率的上升势必影响消费者信心,影响市场的盈利前景。而市场盈利前景的看淡又势必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信心,从而又开始新一轮的螺旋式互动关系。当然,经济本身也具有一种自调适能力,下降螺旋转到一定程度,就会积累相当的动能和势能,转入上升螺旋。问题是,这种转换并不是自动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繁荣的促成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企业积极投资,就业形势良好,证券市场不断出现利好。就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个体而言,同时扮演着劳动者、证券投资者(在不同的国家,股民所占的比例不同)和消费者的三重身份,在经济复苏阶段,就业增加、股市上涨,其他资产价格也随之上涨,经济金融形势一片大好,消费者信心十足。在中国,最高峰时大约有8000万人持有股票,在他们看来,现在不仅有工可做,可以挣得一份工资;同时,股市大涨,房产等资产价格大幅度增值(所谓“财富效应”),而且,许多人投资收益的增长幅度可能大大高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这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突然变得非常富有,也敢于消费了。加上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消费者从银行获得了大量的消费信贷,促进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萧条的到来也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发挥效力的产物。它与促成繁荣的因素是相同的,只是作用的机理恰好相反而已。一旦政府发现经济过热,就会遏止某些行业的非理性繁荣,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企业投资受到抑制,就业形势急转直下,证券市场利空消息增多。对于具有三重身份的个体而言,在经济萧条阶段,就业机会减少、股市下降,其他资产价格也随之下降,经济金融形势逆转,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在中国,最低谷时证券市场投资者可能萎缩到4000万人左右。在他们看来,现在不仅工资下降,同时,股市大跌,房产等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所谓“负财富效应”),而且,许多人在投资方面的损失可能大大高于工资性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负翁”,这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突然变得非常贫穷,再也不敢大手大脚地消费了。加上商业银行出于自保的心理,压缩限制消费信贷,消费者无法从银行取得增量的消费信贷,因此,消费者行为被限制,促进消费需求的不断萎缩。在中国,还有一个出口需求的限制问题,由于全球经济互动性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企图通过出口带动也受到诸多限制。
在过去几年,企业间接信用膨胀和个人消费信用急剧增加刺激了中国经济过热,使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高增长。但是,在企业预期利润下降和股市暴跌的打击之下,信用进一步膨胀的基础不复存在。相反,在中央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出台之后,龙头行业房地产即将出现衰退,随之而来的企业破产、解雇加速、失业率不断提高、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还会大幅收缩。具体表现为企业IPO急剧减少和消费者贷款减少。同时,由于企业和消费者破产事件增加,银行坏帐也将增加。
笔者预计,一旦中央银行被迫继续加息,那么,从2005年下半年或2006年上半年开始,中国的个人破产企业破产个案将会大幅度增加,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一旦衰退最终确认,企业和个人的财务问题还会进一步暴露。股市暴跌和经济衰退会加速暴露银行的坏帐。衰退会通过经济的内在传递机制使衰退加速,这就是所谓的“衰退的自我强化”现象,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使用。今天,我们把“衰退的自我强化”用在分析中国经济周期方面也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