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企业监测系统 商贸流通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属于第三产业,它是经济发展和商品市场化程度的表征。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商贸流通业将越来越发达,并且反过来也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特别是当前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贸流通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选取闽南厦漳泉地区的十四个县与县级市,以其为蓝本来研究商贸流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商贸流通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商贸流通  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一、商贸流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笔者的考察对象是闽南地区的三个地级市和十四个县与县级市,分别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这两个数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则表示某一地区商贸流通业发达与否。因此通过这两个数据可以充分考察某一地区经济发展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

首先,以闽南厦漳泉三个地级市的数据为例。2002年,厦门、泉州、漳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厦门、泉州、漳州,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也呈现出同样的高低顺序。深入分析后笔者发现,厦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漳州的4.02倍,泉州的2.55倍,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是漳州的4.01倍和泉州的2.48倍。4.02与4.01几乎完全相等,2.55与2.48也只相差了0.07。这充分说明商贸流通业的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是高度相关的。商贸流通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商贸流通业发达与否是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虽然厦门与泉州相比两个数字相差了0.07,泉州的商贸流通业相对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比厦门在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考虑到泉州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是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商业气氛较之其它地区浓厚,人们的经商意识也比其它地方强,因而泉州的商贸流通业会稍微超前发展,在相应的发展水平上其商贸流通业会相对较活跃。这不足以影响到以上述数据所得出的结论。

表1[1]                                       (单位:元/人)

其次,以闽南地区十四个县与县级市的数据为例,同样选取这十四个考察对象200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这两个数据,分别对这两个数据进行排序。表2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3是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表2大致反映了十四个考察对象经济实力的强弱关系,这与现实中我们所观察到的各个县与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是基本一致的。表3则反映的是十四个考察对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

把表2和表3进行比较,笔者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序与商贸流通业发达程度的排序并无大的不同,各个考察对象的两个数据在总体样本当中的名次基本相当,只有在以两三个县为界的这样小范围的样本中某些县的两个数据的名次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是说可以将十四个考察对象分为若干个档次,某个县或县级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在哪一个档次上,其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也会落在相应的同一个档次上。这与前面用厦漳泉三个地级市的数据得出来的结论相一致,即经济发展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达程度高度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商贸流通业的活跃程度,反过来只有商贸流通业获得发展,市场上商品流通活跃,经济发展才能上升一个档次。因此可以说,商贸流通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表2[2]              (单位:元/人)    表3[3]              (单位:元/人)

   

从两个表中笔者还发现,名次相差最大的是惠安和南安。惠安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第二,但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却只有第五。南安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排在第八位,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却上升到了第六位。惠安地处闽南三角地区的东北端,北与莆田接壤,与闽南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厦门、晋江、石狮等中心地带相隔较远,历史上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是很高。近几年由于石材和石雕行业的发展,惠安的经济才渐渐赶上并超过闽南地区的其它一些县市。但是由于传统的缘故其商贸流通业还是相对滞后。南安处在厦门、晋江、石狮的交界处,这一带商品流通一直十分活跃,也正是由于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地区商业传统的延续,南安的商贸流通业比其它经济发展水平同在一个档次上的县市较为发达。从这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商贸流通业发达与否和各个地方人们的消费习惯、商业传统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这与前面用地级市数据得出的泉州商贸流通业较其经济发展水平稍有超前发展的结论刚好吻合。

另外,笔者将十四个考察对象的两个数据相除,以求得每单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着多少单位的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排序,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这些数据都在0.22-0.38之间,彼此相差不大,这也说明了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发展在水平上、层次上是互相对应的。与表2、表3不同的是,在表4中十四个考察对象的前后顺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品零售额都排在后三位的平和与云霄,在表4中竟分别排在了第一和第三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每单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这两个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较其它县市高。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平和与云霄都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很薄弱,人们的就业机会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第三产业,私人的投资也大多投向包括商贸流通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没有工业基础,工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只能靠农业及以农产品流通贸易为主的商贸流通业和以引进外界工业制成品来赚取贸易利润的销售业来支撑。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商贸流通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尤为重要。

 商贸流通企业监测系统 商贸流通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表4

二、商贸流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上文中,笔者通过考察一些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来阐述商贸流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了商贸流通与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结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在不同的县域经济中,其作用的内容、强弱、方式不尽相同。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笔者将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除了少数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县级市如晋江、石狮等之外,大部分的县或县级市都是以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在农产品种植及加工规模化、专业化之后,农产品流通的顺畅与否就成为农业能否发展、农民能否增收的关键。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商品流通的加快,使各个地方的农业都不可能再走自给自足的老路,而要与外界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易。特别对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农业正在走向产业化的县市来说尤要如此。因而,发展商贸流通业,保证农副产品货畅其流,就成为农业产业化不可逾越的一段必经之路。

其二,增加就业,吸纳县市的剩余劳动力。在县域经济中,由于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很多县市又没有足够的工业来提供就业机会,因而解决县域中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就只能寄希望于第三产业。现实中在各地城乡所存在的小商小贩以及随处可见的小店铺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工业水平低,商品没有竞争力的县市只能通过商贸流通业引进外界的工业制成品以赚取贸易差价。之所以很多个体工商户热衷于开店铺、搞运输,就是因为其投资成本少,风险低,而且又可以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其三,加快县域内的城镇化进程。县域内的城镇化与相对于大中城市来讲的城市化有许多不同之处。大中城市的发展是由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和城市建设扩张来推进的。而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不可能依靠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目前我国小城镇最主要的两种形式就是工贸型小城镇和商贸型小城镇。前者是在工业开发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来吸收人口,进而形成工商业集中的小城镇。后者则就是主要依托县域内传统的作为农副产品集散地的集镇来发展商贸流通业,使人口聚集,从而形成以商贸业为主的小城镇。可见,县域内小城镇的建设离不开一个“贸”字,商贸流通业是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四,加强县与县、县与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市场的发展,专业的分工使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县域内的农副产品必须通过贸易销往大中城市,同时大中城市的成本较低的工业制成品也要销往县域地区,以实现优势互补。这就必须通过发展商贸流通业来完成。商贸流通所带来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使各地之间的人员、文化、风俗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县域地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接受较发达地区工业文明的熏陶,使其自身跟上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避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化效应”,使各地区走向共同富裕。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商贸流通业的发达程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两者在发展层次上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虽然经济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如果商贸流通业相对滞后,它就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反之,有何种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需要有相同层次的商贸流通业与之相对应,否则商贸流通业的过渡超前发展将造成对经济结构的破坏。因此,各地政府必须保持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结构的协调合理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受各地商业传统和人们的消费习惯的影响很大。在一些传统的商业氛围浓厚,人们的商业意识较强的地区,其商贸流通业就较为发达,经济发展也较快。所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培育地方的商业气息就成为各地政府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各县域政府要加大宣传,加强与传统的商业活跃地区的交流,促进人员往来,以提高本地区的商业氛围。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全局。各县域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保证农产品货畅其流。只有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各县域政府要扶持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为主的企业,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壮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能够顺畅地衔接起来。各县域政府要加强合作,消除各地对商贸流通的壁垒,为农产品创造一个统一的无障碍的大市场。同时政府要对商贸流通企业给予信息支持。

各县域政府要支持私人资本投资于商贸流通业,既要鼓励私人发展大型商贸集团,对其进行政策倾斜,提供其所需要的商业信息;又要注重扶持个体工商户,在工商税费等方面减轻其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商贸体系,使商品流通快捷顺畅。

 

 

 

参考文献:

1.柳思维:推进中部地区城市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性分析(J),载于《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2.李长芳:切实改善县域商贸流通的环境(J),载于《当代经济》2002年第3期

3.冯平:政府必须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J),载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5期

4.李全林:开阔视野 加大力度 全力推进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发展(J),载于《江苏论坛》2004年第1期

5.王波:江阴市商业发展现状、趋势的分析与思考(J),载于《江苏论坛》2003年第12期

 


[1] 数据来源:《厦门统计年鉴2003年》,《泉州统计年鉴2003》,《漳州统计年鉴2003》

[2] 数据来源:各县和县级市2003年出版的统计年鉴

[3] 数据来源:同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1130.html

更多阅读

药品流通行业统计系统 “药品流通业五项标准”之惑

     商务部颁布的“五项标准”,如果从商务部的角度来说,做的可谓煞费苦心,条条精炼,措辞水平很高。但是,笔者近日详细研究之后,有不少疑问:五项标准基本都是陈述性的内容,几乎没有执行性的相关内容,相关部门该如何监督指导实施呢?  首

广西象州铁路发展图 论南广铁路与广西经济发展

     铁路作为基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建国以来先后修建的湘桂线、黔贵线、黎湛线、南昆线对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现在,连接两广首府的南广铁路将为广西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建设迫在眉睫!  一、“沿江”

会展与城市经济间关系研究:以北京为例

  摘要:会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不具备条件的城市会展经济不仅难发展,而且也不能起到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发展会展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会展经

声明:《商贸流通企业监测系统 商贸流通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为网友落魄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