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互联网界有个习惯,如果遇到问题阻碍,直接复制国外成功经验。在OTT问题上,似乎也可以这么做。 就在“微信收费”争议得不可开交之时,韩国的移动运营商正式开始向OTT语音服务收取费用。具体实施方案是:韩国移动运营商们可以向OTT语音服务提供商收取费用,也可以“掐断”OTT语音流,不向OTT语音服务提供商开放网络。 韩国OTT的收费背景与微信非常相似。全球第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应用“WhatsApp”在2009年1月推出,到2013年年初,其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亿,并覆盖142个国家,在50多个国家的苹果商店付费类产品中下载量排名前十。2010年3月,韩国“KakaoTalk”开始正式提供服务,仅1000天,其国内外用户人数就已突破7000万。 韩国政府认为,OTT企业在不进行投资的情况下,完全采用搭便车、损人利己的方式来发展OTT业务,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 “国内运营商对OTT收费最后也可能由政府出面来决定实施。”赛迪顾问分析师刘元说。 而欧美国家对OTT的态度主要是管理和约束:一是防止泄露国家机密;二是保护公民隐私信息。而对于OTT所产生的利益问题,处理方式则更加市场化。 据了解,目前像googlevoice、WhatsApp、Skype等OTT应用在欧美是免费的。但欧洲的网络运营商会通过推出自营同类OTT业务、上调移动数据资费或削减移动数据业务补贴、停止向新签约的智能手机用户提供不限量数据套餐等方式来应对OTT。比如:英国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就是增加与用户签订长年套餐合约的机会,来提升ARPU。而运营商的收入取决于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户平均收入。 据了解,2007年iPhone3G刚刚进入英国时候,沃达丰等主流运营商给出的两年每月35英镑合约,每月提供给用户大约600分钟通话时间、600条短信,以及200M左右的流量。但随着智能手机对流量的需求加大,英国主流运营商对同样套餐进行了调整,如今,沃达丰等运营商的两年每月35英镑合约中,每月包括的通话时间和短信数量大量减少,而流量却大幅增加,为的就是合理地运用各种网络通道。 美国最大的移动通讯运营商Verizon在2010年与网络电话服务商Skype合作,让其用户免费或者以更加便宜的费用拨打国际电话,以此来增加手机用户的市场份额;德国电信则推出综合式OTT服务,让用户可以免费拨打其他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而以数据流量的形式计费。 但由于OTT给通信运营商带来的网络负担等问题,欧洲运营商也在尝试对OTT企业进行收费。今年年初,法国电信与谷歌公司达成了合作关系,谷歌因发布OTT发送的数据流量向法国电信付费,双方合作时间至少为一年。 除此之外,国外运营商也在尝试自由研发OTT,来阻击OTT产品的竞争。2012年5月,西班牙电信推出一款集信息、语音传送、网络电话和照片分享于一身的应用TUMe。而中国电信正在研发的“翼信”和中国移动的“飞信”正是运营商自主研发的OTT产品。 除了通信领域外,电视领域也正在遭遇OTT(互联网电视)的冲击。美国是OTT TV发展最快的国家。由于美国做OTT TV的市场主体是自由的,只要有资本、内容等运营能力就可以成立一个OTT TV的运营商。所以美国的OTT运营商非常多。像Google TV、APPLE TV就是互联网电视领域的巨头。 美国业界认为,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就是一个互联网终端,植入浏览器软件,运行网页浏览,就可以实现数字电视娱乐。视频服务不再成为广电运营商的专利,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硬件设备商以及内容生产商等都可以提供各自不同的服务并获取相应价值。
![海外生活网 “OTT们”的海外生活](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050358134546.jpeg)
事实上,国外的广电系统和通信领域不像在国内受到监管,其自由度更高。这样一来,OTT企业的市场变通性和自主能力更大。比如,国外运营商数量不受到监管,竞争非常激烈,运营商为了吸引用户,必须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内容,但运营商的精力和成本不能面面俱到,就需要OTT企业的“输血”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