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毕业生就业问题
今年全国MBA报考遭遇寒流企业理性需求为MBA热降温
在全国MBA教育欣欣向荣的时候,报考MBA的人数从去年开始竟然每况愈下。MBA究竟怎么了?
真回归,假衰退
前些天,在MBA报名伊始或即将结束之时,北京和上海的媒体已经即时地报道了当地的“坏消息”,今年报考北大、清华MBA的人数只有前年的一半,2002年这两所大学各自的报名数也有2100人和2700人。上海的情形比北京略好,复旦、上海交大较去年下降了15%左右。广州高校难脱干系,中大招生办主任告诉记者,该校MBA的报考人数在2001年达到了1800人,去年一下子跌至1300人,今年估计在1000人上下。暨大2001年报考MBA的人数为663人,去年是576人,据该校一位接受考生报名的老师说,今年大概有400人。
“MBA报考降温,我们早就估计到了,这是一种理性回归。”中大研招办主任刘孟枝很坦然地告诉记者。以前中大MBA报考与录取比例差不多是10比1,现在是5比1,还比较正常。中大岭南学院的刘嘉华老师认为,近几年随着一届届MBA毕业生走向社会,人们对MBA教育本身的认识更加趋于客观了。发现MBA毕业之后并不等于高薪水和高职位,这把人们原先过高的期望值拉下来了。现在的报考者盲目跟风的少了,大多数是在对自身条件权衡后决定报考与否。一位企业界人士说得更直接,与其说是现在降温,还不如说是原先过热了。
暨大MBA教育中心的朱老师道出了MBA报考降温的另一个原因,现在专业学位教育品种越来越多,像MPA、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分流了相当一部分考生,就好比原来只有MBA这样一座独木桥,现在桥多了,大家就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
MBA毕业生只是“毛坯”
对于MBA而言,人们原来赋予过很多美好的憧憬,一个典型的画面是:一个穷小子从MBA的大门进去,待他从毕业的大门出来时,摇身一变已成了一位衣着考究、身价不菲的CEO.不过,这幅图画的原型源自美国:据统计,在美国著名企业中一半以上的CEO都有MBA教育背景。
事实上,MBA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受到考生们热烈追捧的同时,作为企业入口“守门人”的人力资源部门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媚眼。广东移动通讯公司一位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人员实话相告,公司招人并没有单独为MBA开设专门的通道,没有专门预留特别的用人额度,而是一并放入管理类或营销类,并只招那些公司认为优秀的、合适的人,当然这中间肯定有一些是MBA的毕业生。在他看来,公司进的一些MBA职员表现不俗,这与MBA入学前都有过相当长一段工作经历有关。他对招聘时一些MBA学生在薪水方面狮子大开口不甚认同,MBA不过是经理人的“毛坯”,其待遇和晋升要看日后工作中的业绩,刚出校门就提过高的收入要求,显然不符合企业的用人原则。
美的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王先生尽管一再表示,该企业在招人时不会给MBA毕业生以偏爱。但他坦承,公司用一个MBA所花的成本是一个普通大学生的4倍。科龙这两年在全国大批量招募MBA人才,其人力资源总监彭先生说,对新入职的MBA们还要进行3-6个月的“科龙化”再教育,然后才正式上岗。
企业以平常心对待MBA是否也促使人们以平常心报考MBA的重要原因呢?答案不言自明。
教师企业经历匮乏
一位从事MBA教育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考量MBA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学生、教师、案例教学。从记者对一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了解得知,MBA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一些企业在招聘和使用MBA的过程中还发现,MBA学生的总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早期的MBA综合素质更高。暨大的朱老师认为,这可能与近几年形形色色的MBA过多过滥,招生中鱼龙混杂有关。据早些时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MBA教育会议消息,明年开始可能会调整MBA入学考试的方式,增加面试的比重和学校招生自主权,给那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考生更多读MBA的机会。
一位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的MBA还对记者表达对国内MBA案例教学的看法。他说,他到国内一些顶尖的MBA教学单位去参观过,发现国内的案例教学水平与国外优秀商学院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强度上非常逊色。另外,本土案例的开发也做得不够,国外一个商学院中最优秀的老师往往是写案例的。中大管理学院似乎在尽力建设自己的案例库,据该院副院长顾乃康介绍,他们近几年每年组织开发20个左右本土案例。
尽管这几年中大、暨大在MBA教师中开展大规模的“洋务运动”,绝大多数教师都到国外的商学院学习,但教师中有实践经验的几乎没有。据了解,国外MBA师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企业里做过管理工作或者给企业做过管理咨询的。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MBA教学来说,教师队伍中企业经历的普遍匮乏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教学的效果。当然这与一些学校在引进师资时奉行“惟学历论”有关,把一些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又有志于MBA教学的人拒之于门外。
作为高等教育中商业化程度的最高部分,在MBA教学单位越来越多的大势下,如何脱颖而出,市场推广并树立品牌显然非常重要。素来市场触角敏锐的广东,其MBA教学单位好像对品牌的反应有些迟钝。
MBA招生的好日子会到头了吗?从一个数字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一项最新的权威调查表明,从学历与收入的相关度看,有MBA教育背景的收入比一般的硕士和博士高20%。眼下MBA招生人数的下降,不过是一种本色的回归,或者说是高位之后的盘整。
中大岭南学院副院长许罗丹认为,MBA教育是在为中国打造一种新型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更多国际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营养元素。而且MBA教育在培育壮大中高收入阶层和后备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受过MBA教育的人已经或即将成为中高收入阶层的中坚力量。这是中国稳定繁荣的重要力量。因此,尽管今年MBA报考遭遇寒流,但国家教育部还是从今年起以每年新批20家的速度在扩容MBA教育队伍,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今年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