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贯彻这个理念?在城镇化过程中要贯彻三个概念、完成三项任务。三个概念包括生态产品、开发强度和空间结构,相对应的三项任务就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 首先,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都希望到更多的生态空间去养眼、养肺、换气,所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保护更多生态空间,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如果城镇化立足于占地卖钱,一圈又一圈地扩大城市的水泥面积,把越来越多的耕地、湿地、湖泊、山地等都变成水泥板,今后将会春天听不到鸟的喧闹、夏天盼不来清爽的雨水、秋天找不到嬉戏的鱼儿、冬天难觅温暖阳光的境地。这样的城镇化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退步。 其次,就是要控制开发强度。我们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两屏三带”(是指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渝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五陵山地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城镇化地区就是在这些空间范围之间。 我国60%的国土空间是山地和高原,这些地方不适宜人类生活。如果扣除不太适宜城镇化的国土空间,我国开发强度已经超过8%,和目前日本的开发强度差不多。问题在于,很多城镇化地区,人均GDP刚超过1万美元,但开发强度已经很高,大大高于国际上一些人均GDP达到四五六万美元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深圳、东莞、苏州等城市。日本三大都市圈、法国大巴黎地区、中国香港、德国斯图加特等城镇化较高的地区,开发强度一般只有20%左右。香港陆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开发强度目前是23.7%,草地、湿地等占到整个面积的66%。开发强度高就意味着农业和生态空间少,这影响生态产品和农业产品的生产。农产品还能到外面买,但生态环境是买不到的。 最主要的还是要落实“十八大”关于开发强度的要求。开发强度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建设空间占到整个区域面积的比重,简单来说就是水泥板面积占整个空间的比重。 第三,应该注意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我们注意到产业结构调整,忽略了空间结构调整。我国657座城市、1.71万个县级镇都在本地区的建设用地上热火朝天地开发建设,所以放眼望去,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是房地产项目,到处都是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新城。但绝大多数的地方吸引不到入门人口,达不到入门产业门槛,功能不完善,缺少人气。 我国人均只有800平方米的平原空间,绝大多数的事情都要在这些面积上解决。所以在今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土地城镇化方面,主要任务是在存量上做文章,不要再去做增量的文章,争取做到建设空间总量上的占补平衡。 我认为已经变为水泥板的地方,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今后重点调整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扩大森林、湿地、湖泊面积,二是减少工业用地、适度增加居住用地。 我们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比例是1.5∶1,许多城市更低,但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居住用地是37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只有60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是工业用地的6倍。法国大巴黎地区的居住用地是11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是205平方公里,比例是5∶1。所以工业占地不应该按照过去的速度再占下去了,而是要减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