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战略 新时期实现中部六省崛起的战略思考



内容摘要〕:中部六省经纬跨度位于北纬25-40,东经108-119之间,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23.0%的GDP,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六省,且发展差距还呈加速扩大之势;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依靠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集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会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面对新形势,如何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加速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崛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报告立足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对崛起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若干对策思路。

关键字:中部 崛起 思考

    一、中部六省经济板块的界定

    传统的东、中、西部分组主要是依据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三个经济地带划分标准进行的。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市、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份。西部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和西藏11个省(市、区)。2000年12月2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明确将传统的西部11省(市、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范畴,享受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人才及发展科技教育等四项十六条政策措施,而吉林、黑龙江、江西等8个中部省份仅享受少数优惠政策,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实质上已被国家纳入西部经济地带。

    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特征看,吉林处于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河相望,居日本海15公里,据俄罗斯的波谢特湾4公里,边界线总长1438.7公里,国家一二类边境口岸、通道18个;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东北部与俄罗斯有绵长的边境线,全省有18个县(市)与俄罗斯相邻,边界线总长3045公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5个;上述两省均属边疆近海省份,边境型社会经济特征明显,而且与其它中部省份相距较远,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其它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均属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的内陆腹地,相互毗邻,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3.61亿,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2.35万亿元,占全国的23.0%。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

    综合上述,中部六省经济板块是依据国家“七五”计划的划分标准,参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适用范围,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考虑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特征等综合因素界定的。我们认为,该经济板块的界定依据是充分的、科学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中部六省的崛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中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压力

    (一)从综合实力看,总量不小,但平均水平偏低。

    2002年,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0亿元,占全国GDP的23.0%,比重高于长江三角洲(18.9%)和珠江三角洲(9.3%)。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06.66万元)的2.1倍,但仅长江三角洲(1914.16万元)的1/8和珠江三角洲(2297.87万元)的1/10左右。若按年末人口平均,中部六省每人创造的GDP为650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7972元)的81.6%,也仅长江三角洲(25283元)的1/4和珠江三角洲(40322元)的1/6左右。

    (二)从经济结构看,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

    2002年,中部六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34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9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69.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18.5:45.5:36.0。从第一产业看,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4个百分点,更远高于长江三角洲(5.8%)和珠江三角洲(5.6%)。从第二产业看,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8%)6.3个百分点,也低于长江三角洲(51.9%)和珠江三角洲(49.3%)。从第三产业看,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7%)2.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长江三角洲(42.3%)和珠江三角洲(45.1%)。

    (三)从财政实力看,财力总量和人均财力均偏弱。

    2002年,中部六省地方财政收入1263.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14.8%,比重低于长三角(19.2%),但高于珠三角(9.1%)。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为12.30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8.88万元)的1.39倍,但仅长江三角洲(164万元)的1/13和珠江三角洲(186.27万元)的1/15左右。若按年末人口平均,中部六省每人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为35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664元)的52.7%,也仅长江三角洲(2166元)的1/6和珠江三角洲(3268元)的1/9左右。

    (四)从开放程度看,海关出口额小,利用外资额少。

    2002年,中部六省海关出口总额141.1亿美元,仅占全国的4.3%,比重远低于长江三角洲(28.4%)和珠江三角洲(34.6%);从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看,中部六省仅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3%),远低于长江三角洲(39.9%)和珠江三角洲(97.7%)。2002年,中部六省实际利用外资额63.3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1.5%,比重远低于长江三角洲(33.2%)和珠江三角洲(27.1%);从利用外资占GDP比重看,中部六省仅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远低于长江三角洲(7.9%)珠江三角洲(12.9%)。

    (五)从生活水平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明显偏低。

    2002年,中部六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78.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7702.8元)低1324.0元,也比长江三角洲(10361元)低3982.2元,更比珠江三角洲(14285元)低7906.2元。2002年,中部六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82.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475.6元)低193.3元,比长江三角洲(5081元)低2798.7元,更比珠江三角洲(6004元)低3721.7元。从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中部六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8:1,比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1),但仍高于长江三角洲(2.0:1)和珠江三角洲(2.4:1)。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十六大以后,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将初显成效,尤其是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将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特别是三大城市经济圈面临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它们不仅共同分享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资本转移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各个经济圈内部业已产生启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能量巨大的引擎。西部经济圈的引擎是西部大开发及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上海举办世博会及国际性大都市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香港与内地CEPA协定,环渤海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北京举办奥运会及国家扶持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对于中部六省而言,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经济等综合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上海世博会、CEPA、北京奥运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主动承担东西经济合作的桥梁、南北产业转移的纽带,内引外联,加快发展,才不会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落伍,才有可能在百舸争流中加速崛起。

    三、中部经济崛起的重大意义

    (一)、中部崛起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确立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新世纪头20年把中国由目前较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利国利民的宏伟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对于中部六省而言,经济相对于发达地区还比较落后,实现3.61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更为重要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地区,难点也在农村地区,而中部六省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如果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将会影响全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中部崛起符合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的要求。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得改革开放先发效应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的力量。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经济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东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技术差和空间距离,要形成中国经济区域总体布局的均衡态势和完整结构,唯有作为承东启西的中部成为坚实的支撑点。中部若凹陷,东西必然失衡,中部若梗阻,东西必割裂。只有中部崛起,为东西互动、南北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点,全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三)、中部地区是全国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在能源、原材料供给、劳动力成本等很多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东部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资金和技术均有很大的积累,现有的产业结构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般加工业,由于受到高工资、高水电、高地价及高运输成本等压力,必然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这是一个加强互动与对接的难得机遇,目前江西等省已提出要做好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基地。而中部省份农业、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加强,也会有助于沿海地区腾出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中部经济崛起的可行性研究

    (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首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强地区间经济交流与合作。这些扶持政策和指导方针,为中部崛起提供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其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全面实施,中部六省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如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治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修建通江达海的公路、铁路干线,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以及建设横贯东西的大城市间宽带高速信息通道,都要落脚到中部或经过中部。第三,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这表明国家将继续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加大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中部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第四,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给中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技术、产品、服务以及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部省份可以通过引进高、精、尖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本区域营造一批发展后劲足、贡献率大、竞争力强的全新经济增长点,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打好基础。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

    (1)区位承东启西。中部六省地处中国的中部,形似一只大海螺。东部(安徽、江西)与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接壤,紧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中心上海,在上海市4小时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之内;南部(江西、湖南)与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接壤,紧靠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能较好的参与香港与内地的CEPA合作;西部(湖南、湖北、河南)与贵州、重庆、陕西等省接壤,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必经之路;北部(山西、河南)与内蒙、北京、河北等省接壤,紧靠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距离辽宁、吉林等老工业基地也较近。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南部大开放、东北大改造的新形势下,中部六省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交通四通八达。中部六省拥有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现代化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境内铁路纵横交错,南北线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东西线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营运里程达1.51万公里,占全国的21.0%。境内公路星罗密布,京深、沪瑞及几十条省际高速公路,与10纵14横的24条国道,以及成千上万条省乡道,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通车里程达35.3万公路,占全国的20.0%。境内水运以内河航道为主,长江、黄河两大主航道横贯东西,上百条河流与之相连,通航里程达3.21万公路,占全国的26.4%。境内民航方便快捷,以武汉、郑州、长沙、太原、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民用机场开通国内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部分机场还开通新加坡、韩国等国际航线。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中部六省属环太平洋成矿带内的重要成矿地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矿种最多的达140多种,最少的也有110多种。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的丰度远优于东部,密度也高于西部,且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山西的煤、煤层气、耐火粘土、铝土、铁矾土、镓、铂,安徽的明矾,江西的铜、金、银、铷、铯、碲、伴生硫、白云岩、滑石、粉石英、铀、钍,河南的钼、兰石棉、铸型砂岩、天然碱、珍珠岩、兰晶石、红柱石,湖北的泥灰石、柘榴子石和金红石,湖南的钨、铋、独居石、莹石、海泡石、重晶石、长石。其中:山西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江西的铜储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钨、金、银等均占全国较高份额。按照矿产分布及储量状况,中部六省形成以下三大基地,即:以山西、河南、安徽为三角的煤炭基地;以江西、湖北、湖南为三角的有色金属基地;以湖北、湖南为中心的磷化矿基地。

    (2)农业资源。中部六省地处亚热带和温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拥有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场和宜渔湖泊等多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2002年,中部六省耕地面积2462.93万公顷,占全国的18.9%。除山西的森林资源较少外,中部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江西、湖南的森林覆盖率均超过50%。2002年,中部六省有林地面积3044.13万公顷,占全国的19.2%。中部六省的水域面积广阔,全国四大水系分布其中,大小湖泊、水库和山塘星罗密布,淡水渔业养殖条件良好。2002年,中部六省淡水已养殖面积达215.67万公顷,占全国的46.2%。中部六省的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占绝大多数,经济开发前景广阔。动物资源最多的湖北达700余种,最少的河南也有418种;植物资源的最多江西达4000余种,最少的山西也有1700余种。

 中部崛起战略 新时期实现中部六省崛起的战略思考
    (3)水资源。除山西水资源较贫乏外,中部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富余。在全国十大流域中,中部拥有第1大流域长江,面积180.8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513亿m3,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19省市;第2大流域黄河,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61亿m3,涉及山西、河南等9省市;第5大流域淮河,面积26.9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22亿m3,涉及湖北、河南、安徽等5省;第6大流域海河,面积26.36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28亿m3,涉及山西、河南等8省市。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中部拥有第1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3913平方公里,蓄水量300亿m3;第2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2740平方公里,蓄水量187亿m3;第4大淡水湖巢湖,面积776平方公里,蓄水量36亿m3。2002年,中部六省水资源总量7029.36亿m3,占全国的25.0%。

    (4)旅游资源。中部六省自然地貌发育奇特,名山大川气势磅礴,革命遗迹寓意深远,风土人情绚丽多彩,名胜古迹多不胜数。在全国119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中部六省拥有27个,其中:庐山、黄山等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全国75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中部六省拥有187处,其中:江南三大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洛阳龙门石窟等闻名中外。在全国84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中,中部六省拥有22处,其中井冈山、瑞金、韶山等革命遗址闻名全国。在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中部六省拥有20座,其中景德镇、开封、岳阳等历史文化名城享誉内外。在全国45个森林及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中,中部六省有9处,其中江西的鄱阳湖、山西的庞泉沟、河南的伏牛山、安徽的扬子鳄、湖北的神农架、湖南的八大公山等自然保护区独具特色。

    (四)、夯实的经济基础。

    (1)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与输出基地。中部六省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河南(地处华北平原)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13998万吨,棉花总产量达172万吨,油料产量达1188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0.6%、35.0%和41.0%。中部六省的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也全国重要的畜牧饲养基地。2002年,肉类总产量达1898万吨,占全国的28.8%。家禽、水果、茶叶、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在全国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从农副产品输出看,仅河南每年就有2000多万头生猪和400万活牛销往京、沪、粤等大中城市;素有“渔米之乡”盛誉的湖北水产品已进入全国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山西的榆林大枣、同川梨,安徽的黄山毛峰,江西的南丰蜜桔、赣南脐橙、泰和乌鸡、遂川狗轱脑,河南的信阳毛尖、黄河鲤鱼、中牟大蒜,湖北的武昌鱼,湖南的君山银针等特色农副产品畅销全国。

    (2)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输出地区。中部六省的能源资源丰富,尤其以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为著,如山西的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沁水、河东6大煤田,安徽的淮北、淮南2大煤田,河南的中原、河南2大油田,河南的小浪底电站,湖北的三峡、葛州坝2大电站等。2002年,中部六省原煤产量44013万吨,电力生产量3465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国的31.9%和20.9%。河南、湖北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江西、湖南的太阳能资源,江西、湖北、湖南的地热资源均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份额。从能源输出看,仅山西每年的煤炭外调量就达2.5亿吨,电力外调量也达212亿千瓦时,北京1/4的电力来自山西;而三峡电站设计装机容量高达1820万千瓦,目前2号、3号、5号和6号机组现已正式投产发电,将逐步向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河南、上海等9省市输送电力。

    (3)拥有主业突出、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部六省是全国较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基地,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等,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02年,中部六省工业企业数3.2万个,完成增加值4994亿元,实现利税1678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7.5%、15.1%和14.0%。36个行业大类中,煤炭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黑色金属矿采、非金属矿采、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烟草加工、食品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及供应、石油加工及炼焦等12个行业占全国比重较大。在重要工业产品中,原煤、钨、钢铁、卷烟、汽车、电力、炼焦、机制茶、棉纺织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五、加速中部经济崛起的建议

    围绕中部崛起,使中部真正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从中部现有的实力和各方面情况分析,中部六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搞好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部六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搞好工业园区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对传统产业实行改造和升级。能源、原材料产品是支撑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基础产业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合理开发优势突出的能矿资源,是中部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加强中部在全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地位,加大对电力、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投入。要改造有一定基础的装备工业。中部地区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已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尤其在汽车制造方面,应当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关键的装备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轻加工工业,尤其在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提高这些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向东部沿海输出粗加工产品的现象。其次,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太原、郑州、合肥、南昌等大城市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选择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要充分利用开发区的集聚作用,通过开发区吸引一批附加值高的科技项目,起到带头作用,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南昌高新开发区、长沙高新开发区、太原高新开发区等国家级高新区在这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第三,要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要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调研,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二)、以城市化为核心,促进都市经济圈的繁荣,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城市化,带来人口的集中和生活的新需求,必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国外一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一般而言,某一区域的城市化都是以中心城市为先导和重点的,通过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形成一个集群和辐射功能均较强的城市经济圈,才能成为区域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就中部省份来说,应大力发展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增长极:一是以武汉为中心的增长极。即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鄂赣湘三省的金融中心,应构筑起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努力建成为辐射力最强的现代化多功能中心城市。二是以郑州为中心的增长极,包括洛阳、开封、平顶山等9个省辖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形成带动河南及至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高地。三是以南昌为中心的增长极。即发挥南昌省会城市的主导作用,以京九铁路、浙赣铁路为发展主轴线,形成江西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和增长极。四是以长沙为代表的长株潭经济带,使之成为湖南经济腾飞的增长极。五是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带状都市圈,使之成为安徽经济腾飞的增长极。六是以太原为中心,包括大同、临汾、晋城等重点城市的大字形经济带,使之成为山西经济腾飞的增长极。随着上述增长极的形成,必将大大加快中部经济为发展。

    (三)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地方发展空间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中部六省要崛起,就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一是要积极开展与长江角、珠三角、闽三角、京津塘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合作的方式包括依托重点产业、产品、企业利用和引进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中部六省产业改组。合作的领域包括机电、汽车、轻工、纺织、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新材料等等。二是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大改造的合作。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参股等形式,参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要抓住西部开发的机会,引导过剩劳动力到西部地区就业,要往扩大适应西部市场需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高产品在西部地区市场的占有份额。三是要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中部六省在巩固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要积极开拓新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农业上就是要重点开发一批深加工、精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项目;工业上重点要加大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机电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四是要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五是要积极做好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引进大公司、大财团的资金同时,重视对技术尤其是高、精、尖技术的引进,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使技术引进成为中部六省加快工业化的助推器。

    (四)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根本所在。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层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对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全面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浙江就是通过大力实施经济强县战略,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2002年,浙江省县及县级市58个,县域GDP平均80.2亿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3.5亿元,2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总数居全国第一。而中部六省县及县级市500个,县域GDP平均仅浙江的45%,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也仅浙江的四分之一,仅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多数县(市)经济普遍存在的发展水平低、财力严重不足等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还表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中心,走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一是把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通过扶持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使县域经济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方向迈进。二是要充分发挥中部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城关镇和中心集镇为重点,认真搞好规划,制定优惠政策,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

    课题负责人:王建农

    执笔人:张捷 李光东联系地址:江西省统计局 邮编:330046

    电话:0791-6262266 6266124(FAX)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执笔人:张捷 李光东联系地址:江西省统计局 邮编:330046

    电话:0791-6262266 6266124(FAX)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1649.html

更多阅读

学习新党章,掌握六个方面的修改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4日闭幕,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十八大是党诞生以来第16次修改党章我们党在1921年召开了一大,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一大提出并制定了党纲,没有来得及制定党章。我们的第一部党章是党的二大

加强党建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下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一、做好电力企业党建工作要明确目标  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是:有一个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有一支能够经得起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声明:《中部崛起战略 新时期实现中部六省崛起的战略思考》为网友人不猥琐枉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