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中小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
中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中小城市如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群和城市系统逐步形成。由于城市发展太快,缺乏建设环境的合理规划和质量控制,而且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的处理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问题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生活在城镇的人们,也因城市环境的喧嚣和拥挤日感不安,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如何创造优美的协调的城市环境与景观,如何对建设环境的合理规划和质量控制,是中小城市发展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关键问题。 城市建设是一个传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兼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使城市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同时,保证环境的不断改善,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问题,不能因重视城市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也不能因重视环境保护而忽略了城市的发展。 (一)中小城市发展的意义和地位 从实践发展来看,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说,首先,城市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一方面,农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上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将大为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由此刺激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城市化必然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一方面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的规模,扩大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这种市场的扩大,必然刺激日用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满足了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因为众多的城市人口拥有不同的生产技能,为不同企业招收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第三,城市化促进了商业、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技术、资金、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人口的聚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经济活动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生产活动产生了对供电、供水、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为第三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城市化在带动农业与工业发展、促使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丰富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通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文化、娱乐、教育等设施的建设,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丰富也就意味着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发展小城镇是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但近年来小城镇数量扩张明显,在中小城市的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有一定的基础;第二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中小城市比进入大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第三,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吸纳农村剩 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第四,农村城镇化曾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共同选择;第五,以农村小城镇为主加快城市化适合中国的国情它可以使大量的农民迅速非农化,较快地进入低水平的城市化阶段,而后再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第六,发展小城镇符合我国建设资金短缺的国情,乡镇企业对小城镇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小城镇的发展无需过多依赖国家的财政投入。 发展就是硬道理。现在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城市化浪潮快速涌动,珠海市从过去一个落后的边陲小渔村变成如今环境优美,朝气蓬勃,初步迈向现代化的花园式海滨城市,这是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尽快跟上前进的步伐,实施相应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战略,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生产。努力培育自我造血,自我完善与发展经济增长极核,早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共同进步的现代化宏伟目标。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兼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城市住宅、社区及文化设施综合规划建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及精神需求。——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及人们对住宅功能多样化的需求,加强智能化、信息化、节能化、生态化等新型住宅的规划建设,完善居住环境与基础配套建设,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适应未来社会对信息化社区和社区交往场所建设的需求,建立与完善社区综合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搞好社区服务和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完善社区教育、医疗、文化及生活服务体系,适应未来社会居民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完善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维系并发展社区文化传统风貌特色。——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超前规划建设适于老年人、残障人居住生活的公寓及居住区,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和无障碍服务系统,创建良好的集生活、工作、居住、休闲及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场所。 (2)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我国许多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全国66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方一些城市被迫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对此,要有一种危机感,要增强水患意识。一方面,城市发展规模要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扩大。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要统筹考虑城市供水,节水,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等问题,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优先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其他用水。缺水的城市要限制高耗水型工业发展,对耗水量高的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 (3)努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绩,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大气和水体污染依然严重,63%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5%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垃圾污染日益突出,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60%。总体上看,环境污染严重的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控制废气、废气、固体垃圾的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燃料。二方面,要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污水少垃圾处理率。三方面,适应未来城市对能源结构变化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城市清洁能源建设;逐步增大天然气、电能在城市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城市的电气化水平。加强新技术研究,建立完善技术推广应用的新机制,逐步拓展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有效途径。四方面,以科技为先导;加强城市灾害预报及综合减灾规划建设,提高城市总体防灾减灾能力,为建立安全、可靠的城市总体防灾体系奠定基础。 (4)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目前,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过低,园林绿地太少,裸露地面太多。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仅为6.25平方米;其中134个城市不足3平方米,31个城市不足1平方米。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妨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要植树造林,努力建设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确定绿化用地指标,科学按排绿化建设用地布局。要强化监督和管理,确保城市绿地不被侵占。 (三)注重城市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当今的城市,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渴望绿色返归大自然的呼声日渐高涨。诚然,人类离不开绿色环境,同时还需要创造绿色环境,这在城市环境绿化中是一道永恒的话题。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发达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崇尚绿化,回归自然的心理日趋浓厚。象征生机与活力的绿色将成为城市文明的要素之一而被人们所推崇。 人类本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依靠自然的恩赐而生存。但是人类自从有了善于思维的大脑,就开始背叛自然,并且以改造自然的本领不断提高而自豪。 以至到了今天,人类征服的领域迅速扩大而自然则被蚕食得所剩几。感谢生态学的诞生使人们终于懂得:如果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这样继续下去,不用再过多久人类就要与自然同归于尽;并且要在消失之前经历一个十分悲惨的痛苦挣扎阶段。有识者已经设想到这样一幅景象:洪水与冰冻交替侵袭,狂风暴雨联袂而来,烈日灼焦肌肤,沙尘遮蔽蓝天,人们会为争一点清洁的淡水而相互撕杀…… 于是,“保护地球” “保护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科学的,明智的呼声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理解。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类的首要行动。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地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中的绝大部分将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之中。城市环境的优劣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生活的质量。“城市与自然共存”乃成为各国现代城市一致追求的目标,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条件。这个必须与城市共存的自然,就是绿色情植物,就是园林绿地。营造园林化的城市是今后我国城市发展不可动摇的努力方向。这就是园林绿化事业今天面临的形势 。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希尔,卡逊在她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写道:“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经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这是多么深刻的警言! 我们绿色和美化城市环境,不单是栽树种花,使城市环境达到舒畅,美观的目的,而且还要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就像在华盛顿中心广场散步时,林中窜出几只小松鼠拱足向行人讨果吃;而莫斯科街头一群群鸟儿在游人中间觅食一样。这些都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场面。 诚然,人们爱城市环境中的绿色,并感到绿色的美,而这种美在心中引起了一种理性的安全感;但是,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也要有环境美的一种理性认识。这样,人类就会自觉地杜绝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切不良现象,树立新的善美观念,和大自然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是不文明的城市。因它只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发展经济,不考虑长远的环境效益,所以说,这是野蛮愚昧的城市。在呼唤生态文明的今天,人类再也不会忽略大自然的生命之色——绿色。 当今世界,绿色城市已成为21世纪文明的高度象征,而城市环境的绿色,则有力地提供着这一城市未来昌盛的条件。因此,20世纪各国掀起一次次的绿色浪潮,并涌现出多种绿色组织,如意大利的绿色大学,德国的环保银行,美国的树人组织等,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地球赋予人类的一切,人类则有义务来保护地球,并树立起热爱绿色,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由此来提高人们绿色文明的水平和素质。 世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文明古都雅典,当时拥有绝对的海军优势。为了制造兵舰,于是就大量地砍伐树木,毁坏森林,从而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原有的自然风光已不复存在。今日的雅典给游人留下的印象,莫过于荒山秃岭,以及一片片赤裸的岩石了。 但残酷的现实又告诉我们:公元1998年,中国长江、松花江和嫩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给沿江的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以及哈尔滨、大庆等城市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害,造成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事情发生后,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大自然的报复。 综上所言,我们决不能重演历史的悲剧。应当认识到,对城市环境的绿化,尤其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是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更不能对祖先遗留的绿色财富坐享其成,还要给子孙留下蓝色天空,绿色环境,不然的话,将会给后代留下千古罪名。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肩负着三项主要功能:一是改善生态环境,包括改善气候,净化大气,保持水土,防止径流污染,减隔噪音,缓解灾害等;二是提供优美的户外游憩场所,营造清新宜人的休息,健身,社交环境;三是发挥植物美的一面,展现园林艺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城市的环境绿化景观,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绿色文明的程度;同时还标志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与环保的关系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新的世纪,以保护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没有现代化的大交通体系和环境保护体系,就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我国加入WTO后,国民经济向深度市场化发展,对外开放的层次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小城市的建设工作迫在眉睫。求发展必须加强环保,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支撑着生命系统的延续,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 (1)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人类不仅仅从自然界摄取营养、水分、空气和阳光,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且也在自然界的影响下生活、学习和工作。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人合一”的思想已全方位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本质在于它从实践角度出发,揭示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被人化的实质,使人与自然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自然对立;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密切联系。首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在自然中人才能生存下去。离开了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其次,只有在人类社会中,自然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关系的纽带,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离开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法理解。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劳动中,人致力于塑造一个和谐的“人化的自然”。但由于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存在,人实际上成了自然界的破坏者,如自然景观的破坏、生物资源的毁灭、环境的污染等。由此,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尖锐的对立。而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美,创造优美宜人、高质量的生活空间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崇高境地。 (2)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纽带 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既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又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纽带。生态的发展是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这里既有社会需求的推动力,又有相邻学科发展的渗透和结合,更有科学本身发展的因素。当前,通过园林绿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节能效益、生态效益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实践证明,生态园林已表现为一种生命、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正是出于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当代人热情倡导一种热受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态建设来修复已遭破坏的地球环境的道德态度,并提出诸如节制生育、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减少污染、适度发展、合理消费、保护物种等具体的行为规范。 (3)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 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对生态的需要是子孙万代永恒的需要。“未来的城市应当充分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是遵循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最终的发展目示是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4)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在当今城市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下,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坚持控制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园林建设,更符合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准则。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炼。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既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又要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的理性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在具体落实中,应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优先抓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要通过有效措施和艰苦努力,把城市建成“山翠城绿、鸟语花重、天蓝水清、风柔气顺、物丰景美、人和寿长”的生态城市。 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正如恩格斯的说法一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地球的平衡没有保证,也危胁到了人类,环境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v发展与环保问题必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更多阅读
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释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国内房地产发展四大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论
典型例题、举一反三: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经济开发与环境
典型例题、举一反三: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2)矛盾
辩论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_左岸右岸
2001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二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武汉大学VS香港中文大学附:三个环节辩论词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贵州财经大学文理基础任选课考试答题纸姓名张艳杰 学号 20102211011004 年级、专业 10统计学考试课程环境科学概论 成绩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召开教学研讨会目的 材料产业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在京召开
1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新材料产业》杂志承办的“材料产业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在中国工程院成功召开,来自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