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小康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初探



内容提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期,收入分配差距仍会继续拉大,其负面的经济、社会效应已经显现,我们必须在借鉴世界典型市场经济国家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收入分配差距动态模式。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  程度  趋势  模式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2年我国GDP总量将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经济也进入了更加激烈的转型期,收入差距将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而进一步扩大,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小康社会初期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程度及评价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基尼系数(或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在0.2以下的为绝对平均,处在0.2-0.3之间的为比较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较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并将0.4定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界线。对我国目前基尼系数的统计和估计,不同的研究单位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在0.4左右,有的认为在0.45左右,有的认为在0.5左右。例如,1995年官方统计为0.452,而按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调查,如包括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在内,1994、1995年全国的基尼系数均已分别达到0.511、0.517。①对全国基尼系数的不同估计,主要是计算方法的不同,认为在0.4左右的,主要考虑货币收入,而较少考虑实物收入,特别是补贴收入;认为在0.45左右的,比较多的考虑了实物收入;而认为在0.5左右的,不仅考虑了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而且考虑了非法收入和非正常收入。

 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小康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初探
    尽管基尼系数只是一个客观的描述性标准,但这也反映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程度已较严重,而且值得关注的是非法收入和寻租收入所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寻租”(rent-seeking)指那种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而且是在现行制度允许和保护条件下实现的,如垄断行业的经营收入。②胡鞍钢等专家估测1999年非法收入及寻租收入对其特定人群形成的收入差距G非为0.0667,当年全国居民实际收入差距G总=0.395+0.0667=0.4617,非法收入和租金收入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度达14.15%。

    对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的不同估计可用洛伦兹曲线表示如下:

                                               I%                         

        三条曲线自上而下分别为货币收入差距,

        货币收入加实物收入差距,货币收入加实物

        收入再加非法收入差距,相对应的三种基尼

        系数的关系为G1=A/(A+B+C+D)        (A+B+C+D)

                                            0                           P%

    以上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客观描述,而对这一程度的评价则要具体分析。对于市场经济自发的货币收入差距(G1),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效率,对其结果应作全面的评析;对于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实物收入差距和寻租差距,是经济改革所必付的成本,要通过完善制度逐步取消;而对于非法收入形成的差距则要坚决杜绝。下面着重对第一种收入分配差距的利弊作一分析。合理的货币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其正面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可以刺激社会成员劳动生产和投资决策的积极性,因为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创造价值量大或决策科学的劳动者就应获取较高的收入。二是在一定范围内能促进消费的总量和结构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消费结构的升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三是通过影响消费来促进生产的梯度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当然,收入分配差距也是把“双刃剑”,过高的收入差距也起负面的作用,一是使投资与需求失衡,因为随居民收入集中度的提高,储蓄增长,物质资本积累和投资也增长,但同时越高收入者,其消费越低,收入的集中即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使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从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二是使低收入者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心态,使主观承受能力降低,从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如内需不足就是一例。至于人们的逆反心理等主观承受能力,主要源于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目前仍处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

二、小康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趋势

    学术界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收入分配在小康社会发展初期会继续扩大,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会逐步缓和直至缩小,其根据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即收入分配差距“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③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对于小康社会初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判断是基本正确的,因为我国总体上正处于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经济起飞阶段,今年人均GDP可超过1000美元,按国际经验,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时期是社会经济变化最剧烈的发展期,而且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短期内也难以改变,极易因资本的积累而出现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而且这种分配差距是为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政策所允许和有限度鼓励的。

    对于收入分配差距会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趋向稳定和逐渐缩小的观点并不赞同。因为,“倒U曲线”只是库兹涅茨的一个假设,尽管前半段已得到经验上基本验证,但后半段尚未得到证明,反而有迹象表明,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收入分配差距并不一定缩小。例如,1994-1996年,美国家户(families with children)均年收入,按“五等分法”,收入差额(Patio)为12.7,以州为单位,纽约州最高,为19.5,均高于十年前。④ 可见,经济自身的发展不会自发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

    可见,小康社会未来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趋势是不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小康社会初期的收入分配差距会继续扩大。如果这种自发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必然会引发其负面的经济、社会效应,因此必须从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初期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模式。

三、国外收入分配差距的一般情况和模式比较

    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现象,对国外典型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分配差距模式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差距的科学评估和模式选择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1.美国:中等程度的收入分配差距,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占主体的社会,其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基础雄厚和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普遍的高收入和较全面的社会保障前提下的收入差距。即使是最低收入人群,其收入水平仍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例如,1995年,一个单身美国人和一个三口之家的贫困线(Poverty Thresholds)分别为7763美元和12158美元,这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准的物质生活。而且,美国政府统筹的社会保障内容广泛,并培养、形成了自觉的个人社会保障意识。

    2.巴西:高程度的收入分配差距,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巴西实行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控制程度较低,推行的是“增长优先”和“效率优先”,收入分配差距相当悬殊,且社会保障程度很低。1989年巴西的基尼系数多达0.634。⑤ 尽管这种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曾推动巴西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其能否推动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怀疑,20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巴西所暴露出的金融混乱和经济困境证明了人们的怀疑是正确的。

    3.韩国:低程度的收入分配差距,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韩国实行的是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较快,收入差距不大,但社会保障程度也不高。其总体思路是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程度一时上不去的情况下,适当控制收入分配差距,如及时利用工业方面积累的资金反馈农业,有效缓解城乡差距,大力发展教育,使高学历者不再稀缺,使由于人力资本的差异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降至最低。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如果经济发生意外的动荡,如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企业效益低下,工人大量失业,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保值成为难题,政府压力聚增,不利于经济快速的复苏。

    4.瑞典:低程度的收入分配差距,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瑞典实行的是“力图以平等和公正的分配把经济增长与私人所有制相结合”的经济模式的福利国家的典型,其“五分法”的不良指数仅为4.5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为目标,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问题也逐渐显现,高社会福利和税收压力,导致资金外流,投资不足,储蓄下降,劳动者工作积极性下降,形成众所熟知的“瑞典病”。

    通过对四国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出,这四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如美国模式对中国来说受自身转型期客观生产力水平的制约,韩国模式在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的中国不可能实现,而且经济风险也太大,瑞典模式尽管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但其也是建立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之上的,且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巴西模式也只是追求短期效益。因此,我们只能以此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新模式。

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动态模式

    由于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社会经济及其发展所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变化,应对收入分配差距只能采取一系列动态的措施,要根据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正反影响来制定相应政策、建立相应水平的社会保障,同时,根据一定点的社会保障水平来调整和确定新的收入分配差距的临界度,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程度与政府宏观政策、社会保障水平的螺旋适应,也就是动态模式。

    这种动态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不断变化的差距临界度内。所谓收入分配差距的临界度,就是在某一程度的收入分配差距点上,恰好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收入分配差距超过这个度后,会形成两极分化,消费结构断层,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经济效率受到损害,或者由于贫富悬殊或绝对贫困而超出人们的主观承受能力而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要将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临界度内,关键的是防止两极分化和绝对贫困。两极分化也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其也是市场经济自发所形成的,其关键问题不是不平等,而是指总人口中穷人部分和富人部分越来越多,中等收入人群在极度缩小,这样需求层次出现严重断层,经济发展失去新的动力源和连接链,使经济不能持续发展。而绝对贫困会使人们主观承受能力变得极为脆弱,不公正感增强,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并引起非经济的负面因素的产生。动态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适当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限制两极分化和绝对贫困的出现,将收入分配差距限制在临界度内或提高收入分配差距的临界度。

    针对两极分化,要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功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⑥,形成“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⑦,也就是沃尔夫森所讲的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按水平分布呈橄榄形或菱形,处在两端的社会成员收入水平分别相当高和相当低,而社会的中间层是一个“大肚子”。⑧这样,需求层次和消费结构都比较合理,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要形成这一格局,首选要借鉴韩国的经验,重视教育,国家大力支持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劳动者具有初始阶段的经济竞争机会。因为在新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的差异是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更要 “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⑨ 其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程度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在失业等其它状态中得到保持或增加,从而保证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再次生产的竞争。再次是合理进行再次分配的调节,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高收入人群的膨胀,逐步扩大中间收入人群的比例。最后要大力完善经济制度,强化法律手段,杜绝各种形式的非法收入和租金收入。总之,要坚决避免两极分化的产生,将“两极”的规模各控制在5%-10%。

    针对绝对贫困,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其主观承受能力,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的不稳定,与其说源于分配的不平等,不如说是源于居民的绝对贫困。美国模式之所以能在较高差距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发展,与其低收入人群的高收入水平是分不开的。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或者说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社会稳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在发展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个体收入水平可随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而提高。从另一方面讲,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新的价值或财富生产分配的结果,而非原有的财富的转移分配或剥削分配,因此不能搞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根本还是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来逐步解决问题。在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尤其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加速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换。⑩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其主观承受能力也就增强了,从而收入分配差距的临界度相应提高,给市场经济正常发展提高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①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01,(4).

②戈登·塔洛克.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③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45,no.1,1955. page 18.

④Richard Perez-pena. Study Show New York Has Greatest Income Gap, New York Times, 1997-12-19, PageA1-B6.

⑤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蔡秋生等译)[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223.

⑥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⑦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9.

⑧Conceptual Issues in Normative Measurement When Inequalities Diverg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84,number 2, May 1994,page 353-358.

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1.43.

⑩赵人伟.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2(9).

作者:杨国宝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

通联:南京市中山北路307号研究生六队  210003

电话:025-3341021  

email: [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1667.html

更多阅读

共同期待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

小康及小康社会恩格尔系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

小康及小康社会2011年11月19日 恩格尔系数下的“小康”定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的标准  “民以食为天”,在所有的消费资料中,食物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因此,消费结构一般用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百分比表示(食物支出金额÷

如何缩小中国贫富差距 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

我们有蛋糕了,关键如何切分。从2008年到2010年三年间,中国GDP从30万亿元增长到40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000元增长到19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近5000元增长到近6000元。城乡居民平均收入从10000元增长到12500元。有

声明:《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小康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初探》为网友囘渞棈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