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 模式与演进 从吴江块状经济读苏南模式最新演进



 块状经济:

    区域块状经济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即是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

    吴江的“块状经济”和浙江相比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产业形态更趋多元。吴江的主导产业既有像丝绸、纺织这类传统产业,又有光电缆、IT制造等新兴产业。各种产业形态的和谐共存、兼容并蓄构成了吴江的整体竞争力。

    连接吴江“块状经济”发展线索的关键就是一种极具吴江特色的文化心态——开放与包容。在吴江的大部分乡镇都培育了一种产业集聚的土壤和空间,通过对产业优势的遴选和自身发展的定位,构筑起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强势产业。

    一直以来,“块状经济”都是“浙江现象”的重要表征之一。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的新制度模式,“块状经济”在浙江区域经济腾飞过程中居功至伟,被经济学家引为“破解‘浙江现象’的一把钥匙”。当“旧苏南模式”伴随着“社区公司主义”和乡镇集体企业的死亡而轰然解体的时候,“浙江现象”却携手私营企业与“块状经济”的胜利而一呼百应,后者与微观层面的产权清晰共同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吴江不属于浙江,但吴江也有自己的“块状经济”。记者在几次前赴吴江调研采访之后倏然发现,与浙江有所不同的是,吴江的“块状经济”植根于本土的专业市场,又渗透着浙商的“造市思想”;脱胎于民间的“草根力量”,又跃动着埠外的“新鲜式样”。正是在这种内外要素的交流激荡中,以“一镇一业”、“一地一品”为外在表征的吴江“块状经济”嵌入了“包容开放”的内部核心,两者的交相辉映给该地区的产业形态贴上一张特别的标签。在当地人和传媒圈的口中,这张“标签”被简化为“吴江速度”;在局外人和旁观者的眼里,这张“标签”被误断为“温州学步”;而在我们的理解中,它是诠释吴江风土人情的最佳注脚,是重振苏南经济活力的灵丹妙药,是品评历史与现状的重要参考。

    下到镇里才体会到了真正的吴江活力

    刚到吴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松陵镇的时候,感觉这里如果作为一个全国百强县的市区似乎略显单薄冷清,难道情况与外界的传言名实不符?很快,新闻科科长张林法的话让我们疑云尽释,“在这里你们采访不到多少东西,建议你们先到下面的镇上去看看”。

    很巧,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王剑云也给出了相同的建议。“和你们上海不同,我们吴江的活力都龙盘虎踞在每个镇里。18个镇就是18条小老虎,几乎个个都有特色和绝活,而一些产业发达的乡镇更是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发展,组成了跨镇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这些镇有多厉害,举个最近的例子你们就可以知道。今年江苏省一共列了20个重点培育的经济板块,苏州全市共有7个榜上有名,而吴江一地就在其中占了6个,这6个经济板块恰好可以和下面的6个镇一一对上号。”

    “吴江发展板块经济,思路很明确。就是每一项产业不嫌弃门类细小,但一定要做到区域甚至全国的最强。”

    听到这里,记者已经按捺不住冲动要去一窥究竟?于是驱车来到镇里,听到了来自最底层的声音:

    “中国羊毛衫之乡”横扇镇宣传委员钮建荣:“我们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基地,前阵子刚被授予江苏省唯一的‘羊毛衫名镇’称号。我们的羊毛衫产量达到日出40万件,年产1亿件,销售额超过20亿元。全镇除3500户羊毛衫生产企业外,还有600户在全国各地搞销售、500户搞配套经营、400户专门从事原辅料生产、200户搞运输、100户从事设备维修,形成了一个功能耦合的社会化企业群。”

    “中国缝纫机名镇”和“缝纫机之乡”菀坪镇宣传委员陆家华:“我镇目前已有140多家企业,年产缝纫机20万台。我们生产的中厚料缝纫机占到全国份额的一半以上。”

    “中国光电缆之都”七都镇宣传委员王志萍:“我们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已建成光缆生产线31条,年产536万芯公里,电缆生产线168条,年产6640万对公里,均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再过两年,这里就将形成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全国最大光电缆生产基地。”

    “彩钢板之乡”金家坝镇宣传委员王益冰:“我们用了10余年时间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现有生产线148条,年产彩钢夹芯板1200万平方米,销售近10亿元,占全国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

    “丝绸之乡”盛泽镇经济服务中心副主任沈莹宝:“我们盛泽的丝绸企业有1200多家,其中包括一批几十亿资产的产业龙头。你可以在此找到从缫丝到聚酯切片、纺丝、针织、织物印花、染整、涂层、服装、服饰、电脑绣花等几乎全部的配套企业,是全国无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和全国最大的薄型织物生产基地。目前,我们真丝绸的年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和1/6。”

    “临沪经济区”芦墟镇宣传委员韩美玲:“当初,市委市政府整合芦墟、北库、黎里、金家坝四个镇的优势产业,形成了规划面积达215平方公里的临沪外向经济区。在已经启动的90平方公里内,已集聚外商投资企业150多家,总投资5.3亿美元。世界著名的日本三菱、丸九和韩国浦项等大公司都在这里投资办厂。”

    吴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金久益:“我们在现有已建成的21平方公里区域内,汇聚了知名企业400多家,其中93%从事IT产业,自我配套率达90%以上。目前我们已形成年产500万台彩色液晶显示器、300万台扫描仪、300万台笔记本电脑、300万台电脑主机、2.2亿只微型电机、1500万台手机、100万台数码相机、300万台光驱的生产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些特色鲜明的乡镇和开发区只是吴江“块状经济”的一部分,而更多来不及到访的镇和区同样有藏龙卧虎的实力:在盛产“太湖大闸蟹”的庙港镇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交易集散地;在闻名全国的“花木之乡”铜罗镇可以采购到别处没有的奇花异草;在著名的“服装之乡”桃源镇则驻有60多家服装厂和6000多台缝纫机,年销售额近10亿元……

    包容开放造就竞争力

    “如果说吴江的板块经济和浙江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我们的产业形态更趋多元。和一些产业相对单一的城市不同,吴江的主导产业既有像丝绸、纺织的传统产业,又有光电缆、IT制造等新兴产业。各种产业形态的和谐共存、兼容并蓄构成了吴江的整体竞争力。”吴江市经贸委主任王剑云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传递了关于吴江“块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包容与开放。

    “在吴江,没有两种产业的发展道路是完全一致的,也没有两个乡镇的产业板块会完全重叠。每个镇的基础不一样,所凭借的优势也不同,板块形成的起源、过程、方式、结果自然也不尽相同。”

    这里,他把吴江“块状经济”的发展概括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改制、引导,“适度重复”的模式。盛泽与横扇是这类模式的典型。盛泽镇在历史上就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誉,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产权不明晰,当地人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当初,镇里对一部分刚刚发展的私营个体企业采取了先‘戴红帽’,再‘一脚踢承包’等灵活的办法,稳住了一批有头脑的经营人才。随后,镇负责人又将一家村办丝织厂以租赁形式转让给个人经营,开启了改制的大门。”说起这些事情,盛泽镇经济服务中心副主任沈莹宝显得沧桑满怀。当时,对于要将村办企业的所有设备租赁出去,村干部的意见很不统一。为了减少矛盾,村负责人借了国庆放长假之际,来了个“暗渡陈仓”。节后,拿到机器的村民积极性十分高涨,企业开始转亏为盈,改制终于受到肯定。

    第二种是在一些偶然性因素的介入下,将新兴产业引进当地。在光电缆领航全国的七都镇,我们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当初,第一家电缆厂——吴江特种电缆厂落户七都镇桥下村时曾颇费一番周折。因为这个地方从来都以农本经济为主,若不是村民们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愿望异常强烈,是不会主动改行去从事电缆制造的。关键时刻,一个后来证明对七都发展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时任上海电缆研究所所长的同乡人沈康。为村民的诚意感动,沈康在当地建立电缆厂的过程中仗义相助,最终促成了第一家电缆厂的落成。这一看似偶然的机会却在无意中触碰到市场的需求空白,此后,当地的电缆厂如雨后春笋般冒起。当时谁也不曾料到,光电缆产业会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七都会成为“中国光电缆之都”。

    第三种是通过孕育、裂变的“蒲公英”发展模式拉长产业链。金家坝镇的彩钢板行业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得益于最早一些敢于跳出来独立发展的业主,而后者原来大都是净化设备总厂的经营人员、技术人员。南麻镇的纺织行业主要在当地“二陈”的推动下形成规模。镇党委书记费玉林告诉记者,“二陈”是指陈建华与陈玉官两位民营企业家。前者经过十年创业,不仅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一个拥有6亿资产的行业老大,而且扶持起了6家本地的民企,放资金扶起步、收产品包销售、给技术帮指导,客观上拉长了纺织产业链。而后者则将自己厂里49台喷水织机的收益权分配到全村每家每户终身享用,结果引出了一大批纺织配套企业。

    第四种是政府引导、定位准确、主动选择的招商引资模式。吴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金久益告诉记者,几年前,吴江市的招商活动同大多数地方一样,偏向欧、美、日的重量级跨国公司,结果事倍功半。随后,市委市政府根据吴江的区位特点、产业特色和人文环境,作出“主攻台商、发展电子资讯产业”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立竿见影,当年就有14家台资IT配套企业签约落户。出乎人们意料,恰恰是这些配套企业“拖”来了一些IT龙头企业,后者又“带”来了一连串更多的配套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模式并非泾渭分明、一成不变,而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的。伴随四种模式的排列组合,各种产业形态充分施展,体现了吴江“块状经济”的包容性特点。

    从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看,“块状经济”是以企业间集聚为基础,而与企业内集聚相互排斥。一般而言,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其内部组织制度能够代替市场价格以降低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但有时,市场的包容与开放会造就信息流通更快、竞争更充分、资产通用程度更高的产业土壤。在此条件下,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甚至比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更低,这时,众多同类或相关的企业更愿意依赖于市场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以外部化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块(群)状集聚和市场的点状集聚,这是“块状经济”的雏形。

    对吴江来说,允许各种产业及其发展模式和谐共存本身就培育了这样一种包容性的外部市场,后者有助于降低资源配置的费用,其诱致的结果是产业宁可放弃企业内集聚,而选择以企业群的形式集聚,这就为“块状经济”的产生提供了逻辑起点。

    不排外就是吴江的性格

    经济学的分析可以为吴江“块状经济”分离出逻辑上的必要条件,但却无法给出“块状经济”之所以现身吴江的充分理由。也就是说,吴江对产业的包容可能产生“块状经济”,但这并不表明“块状经济”必然会出现在吴江。要完成后者的因果关联还需要回归到吴江本身的历史文化范畴,在其社会制度层面寻根溯源。

    “历史上,吴江就以市场繁荣、贸易鼎盛著称于世。当时盛泽的丝绸行数量上千,街上的拥挤程度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沈莹宝的话至少表明构成吴江“块状经济”重要一块——专业市场绝非简单的“温州学步”,而是存在深厚的历史根基。

    “而在乡镇企业日渐式微的时候,体制机制更为灵活的温州模式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鲜血液。由于紧邻浙江,到这里从事贸易的温州商人特别多。他们把浙江人特有的造市才能和改制精神留在了吴江,为吴江开展民营化改制、构筑新的专业市场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当然,除了温商之外,福建商人、广东商人也是这里的常客。”

    于是,逻辑很自然转到一个问题:各地客商为何会对吴江情有独钟,乐此不彼?

    在吴江,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地几乎没有任何排外的元素。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情结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溶解在人们的每条血管。“我们吴江人从不对外来者抱有偏见,更不用说歧视了。对于过来经商、投资或工作的人士,我们向来都是一视同仁。他们来了之后丝毫不会感觉自己身在异乡,所以当然就乐不思蜀了。”盛泽镇宣传委员陈建英的话可以代表吴江本地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中国城市 模式与演进 从吴江块状经济读苏南模式最新演进
    “作为一个温州商人,我很早就到各地经商,一番比较之后最后还是决定留在这里。不为别的,就因为这里的人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和这里的人做生意很实在。”温州商会副会长潘飞云显然已经把自己看作半个吴江人。

    “这里的地价并不便宜,这里的税收也比周边地区高,但我还是乐意到这里投资。毕竟,有些东西绝非金钱可以衡量,即便我在其他地方可以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回报,却不一定找得到比这里更好的人居环境。”一位台商的话颇可以让一些打着“零地价”招牌的县市感到汗颜。

    事实上,“块状经济”本身是一种在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商圈。在这个商圈中,有一些“酵母”作为特定要素而起效用,“酵母”的基因决定着商圈内技术持有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及产业氛围。对吴江来说,这些“酵母”的基因特征就是开放包容的历史传统和兼收并蓄的民风民俗。

    在这种全员性的开放环境中,市场容量可以通过企业家才能超常地扩大,资源财富能够伴随多元化产业充分地涌流。当市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自然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也被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企业越做越多,产业越做越强,市场越做越大。

    至此,我们可以为吴江“块状经济”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而连接这条线索的关键就是一种极具吴江特色的文化心态——开放与包容。凭借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特殊介质,吴江确立了自身对资本、人才、资源的强力磁场。从而在吴江的大部分乡镇都培育了一种产业集聚的土壤和空间,通过对产业优势的遴选和自身发展的定位,构筑起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强势产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170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城市60强:中国城市格局大转换!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全方位追踪了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继2012年《中国新兴城市50强》报告发布以来的三年里,随着中国经济从快速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向更持续、更高价值的消费驱动型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报告集锦 2017年城市规划年会

清控人居 践行人居理想我们分享规划、建筑、景观、环境等人居相关的知识、发展、创新与案例。请关注微信:THHSCG===========================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9月13日-15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广西自贸区最新消息

南都讯 记者康殷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2014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首5位排名与2013年一样,三甲依次是上海、香港、北京,第四位是深圳,第五位是广州。而在“最安全城市排行方面”,香港则从去年的冠军跌到30名以外。在2012年

声明:《中国城市 模式与演进 从吴江块状经济读苏南模式最新演进》为网友詩光轨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