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道理。邓小平先生的这句话在激励中国人发展经济方面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但这话必须辩证地看: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资源消耗始终处于一个同步进行的状态,则这样的发展其终极结果将是非常危险的。中外许多经验表明:较之不讲道理的盲目发展所造成的危害,还不如不发展。应该肯定地说,我国目前发展的“度”还远远不够,但在发展中许多方面已显出现的一些“不讲道理”行为实在令人担忧。 (一) 在通常的知识里面,发展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老子讲道,曰大曰逝曰远曰反,前几阶段讲的是“发展”的道理。不过,他强调最终要“反”(返),要周而复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展只是循环的一个部分,它从属于“循环”这个宇宙间的大“道”理。生命也是一个循环,从大的方面讲,生生死死构成循环,“死亡”乃是生命的一个形态。正因为生死相因,才令物种不灭,人类不灭。
“发展”有度,无“度”的发展主义就是癌症。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癌症”意味着“没治”。其实,癌症的生理学含义是细胞增殖失控,即某些局部的细胞组织疯狂地、无休止地增殖、分化和“发展”,抑止不住。可见,无度的“发展”才是癌症的本质。如此观之,现在的“全球化”恐怕不是一个好兆头,它究竟意味着癌症早期还是晚期,还不好说。
(二)
在发展主义的逻辑中,似乎生存是个底线,而发展总是对生存进行“锦上添花”。殊不知在一定的限度内,发展是对生存的完善和促进,若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发展就反过来构成了对“生存”的威胁。存在(生存)为了展开自己的各种可能性,总是要有所绽出,但每一次绽出都必须以对存在本身的坚守为前提。对存在本身的坚守并不是对某种“东西”的执着,因为“存在”并不是某种东西,相反,坚守存在本身不过是指在绽出的同时保留回溯的可能性,即能“返”。一味的绽出,则使存在本身沦于被遗志,从而使绽出作为存在的本身丧失根据。发
展是一种绽出,它必须受制于生存(存在),作为生存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相反。无度的发展主义,必导致对生存(存在)的彻底遗忘。“生存”被置之度外,这是发展主义的必然结果。把“发展”夸大,一味地线性推进,超越了“循环”为它规定的“度”,则将对整个循环事业构成威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追求人体体能的无尽的“发展”,已经酿成而且会继续酿成悲剧。人们也许不难发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全人类的健身运动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它完全受制于“发展主义”的逻辑,在生产一堆金牌的同时,生产了一堆身体有严重缺陷的金牌明星。
(三)
发展有度,有临界点,越出度,接近或超过临界点,就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极其惨痛。
盲目发展的代价__解放后对生态环境的第一次冲击与破坏。“大跃进”改变了“一五”期间经济稳步增长的战略,代之以速胜的冒进战略,提出了“以钢为纲”、“超英赶美”等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成千上万条件简陋、效益低下的工业企业蜂拥而起,从 19 57年的17万个猛增到1959年的31万多个,且布局混乱,环境污染在许多地区迅速扩展。同时,“大炼钢铁”的群众性运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森林和矿产资源受到解放以后第一次大范围的冲击和破坏,国民经济、人民生活也遭受很大损失。这一时间所造成的某些生态破坏的影响,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并没有完全消除。
无视存在环境问题的后果__解放后对生态环境的第二次冲击和破坏。经过几年的调整时期之后,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刚刚得以缓解,“文革”当中的各项政策又开始使生态环境遭受新的破坏和冲来。在工业建设方面追求数量和产值,发展“五小”以及形成自然经济式的“小而全、大而全”工业体系,无视效益和合理布局。推行“靠山、分散、进洞”的备战战略。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在农业方面,虽然大力加强了农田水利某本建设,但又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结果是无视生态平衡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这一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持续蔓延,而同时,环境问题又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完全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性,致使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迅速恶化。从1973年虽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制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但是,在文革期间并没有认真执行,环境保护工作仍无实质性进展,工业盲目发展几乎遍及所有大中城市,新建工厂13万多个,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无法遏制,城市环境污染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基本奠定了以后将要临的工业格局。
经济高速增长的共生物__解放后对生态环境的第三次冲击和破坏。 19 79年,五届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在1983年底第二次全国环保大会上,重申了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但在真正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切实开始进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同时,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过热的现象和迫不及待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心情始终伴随着我们。经济发展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经济实
力,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环保法颁布后的近十年来,城市工业超速增长与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的迅速蔓延;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利用我们政策上的不完善之处,实行掠夺式经营,加上土地重用轻养,基础设施失于修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口号,以及人们落后的小农经济行为,造成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生态平衡失调。其特点是规模最大、涉及面广,后果最严重,至今尚未遏制住。这种量大面广的污染和破坏完全淹没了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并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四)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大量消耗资源以及环境污染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先看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号称地大物博,但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戈壁、冰川和石山,属无法利用的土地。森林覆盖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十三多。近一半的国土水资源贫乏,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四十五的西北半壁年降水量在四百毫米以下,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占全国耕地总数百分之四十的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百分之六点六。两千多年的农耕文化将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殆尽,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文明终于跨越了其生态临界点
;再看环境污染。几十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基本走的是粗放型发展道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加上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陷于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中。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本来局限于城市的污染迅速向农村蔓延,形成了举国环境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在许多方面、许多地区已经徘徊在临界点附近。生态临界点达标的地区很多,比如西北部沙漠地区,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没有办法。我们这一代的过度开发,也不断促使更多的地区向临界点逼近。城市搞发展,城区规模越搞越大,却不知有多少水资源可供利用。农民搞发展,化肥农药狂施滥用,但求增产高产,却不知包括农民在内,所有中国人的食物中有害物质含量都已经超出了国际标准。(五)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要有道理。发展要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即“度”的理性必须对“发展”的热情既要进行诱导又要有所控制。殊不知,就中国人口和资源的国情而言,生存才是头等大事,一切发展研究都必须围绕生存这个头等大事而展开。回顾近40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伴随着经济“过热一调整”的交替动作,生态环境始终处于不稳定和长时间压力之下,并不断地被掠夺。在一个新的调整时期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积累和暴露的问题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也更加复杂,缓解矛盾的任务异常艰巨。现在的许
多地方,实际上是一副豁出生存搞发展的架势,不管不顾地向生态和环境的临界点冲刺,只要有效益和经济增长就行。俗话说,“不见棺材不落泪”,又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令人担心的是,沉迷于发展主义的美梦中的人们,亡羊亦不补牢,见了棺材也不落泪。我们相信,不讲道理的盲目发展应非邓公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