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在一次研讨会上语出惊人。他说“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因此,考虑到“龙”的局限性,吴友富建议,必须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此言一出,引起了上外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金立鑫的关注,金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上力挺吴友富。虽然吴友富已否认要取消龙图腾,但金立鑫教授还是明确提出了龙确实并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是封建专制的符号,崇拜龙对中华民族并无好处。金教授认为龙是帝王属性。最后他表示:“既然龙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崇拜它?”
消息传开,闻者无不诧异:中国人真的到了要换掉民族形象的时刻吗?
无独有偶,2006年底,在中国家电界也发生了一件引起业界争议的事情。老牌燃气具企业广东神州燃气用具有限公司请英国极品国际品牌投资管理集团对神州品牌进行价值判断后,决定弃“龙”造“狮”,在神州商标和受众之间提炼创造了一个“神州狮子”的图腾符号,并大量用于销售终端,目前又大张其鼓为狮子起名。
神州是中国第一台热水器的研制者,神州品牌名就极具民族味,神州又是第11届亚运会圣火火炬的制造商,当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洲际运动会,神州圣火传递鼓舞了亿万中国人。神州公司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几年历史的传统企业却大胆启用象征英国人的狮子图腾作为自己企业的标识,这种盲目西化、随意改换形象标志、唯西方马首是瞻的举动明智吗?
且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中国龙的发展脉络。闻一多在其所著的《龙凤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图腾和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图腾。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为了使各民族和部落能紧密团结,它的图腾兼取并融合其他民族的图腾合并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先秦时期,龙可以作为人名,也可以把人称为龙,孔子就曾尊称老子为龙。秦汉以后,龙被封建帝王使用,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是奉上天之旨,统治人民,龙被用来诠释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辛亥革命之后,“龙”返归民间,中国人又有了以龙的传人自称的自由。 据说,龙至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这8000年来,龙的形象也处在不断的变迁过程中。正如有人所言,龙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是同一的,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在历史上,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一中国,“龙”的传承始终如一。而且,龙也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融入到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中。除了“龙”,还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凝聚中华民族内在的感情和信念。
世界是个大家庭,多种文化交汇在一起才显得丰富多彩。各国有各国的文化,尽管彼此都有一定的文化差异,但都应相互尊重他国的文化,这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通行的准则。如同英国人的图腾是狮子、美国是秃鹰、法国人的图腾是公鸡、俄罗斯是北极熊,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并且在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逐渐成为民族的信仰之神。
顾名思义,民族象征首先是本民族的,首要考虑的是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历史和感情。中华民族历史上扬弃过许多落后的“传统习俗”,如人殉、如皇帝,但中国龙却始终深入人心,从十二生肖到龙舟竞渡,从民间传说到爱国歌曲,龙可谓无处不在;相反,狮子、鹰等“洋图腾”具有浓郁的欧洲元素和贵族气息,在大多数东方人的心目中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与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距离感,对其象征意义及产生渊源更是相对陌生,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龙和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岂是说废除就能废除的?
弃龙的真正原因实在可笑,龙让西方人感到了恐惧、威胁,让西方人不喜欢。美国旧金山《矽谷时报》副社长诺曼先生认为,中国之所以有人提出要弃龙,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崇洋媚外和恐外惧外的心理在作祟。中国在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另一方面也要警惕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心态。
由一个美国人的看法不难得出:弃龙其本身就是一种崇洋媚外现象,而且,我们真的有必要如此自觉地迎合西方人的认知习惯吗?同样,当我们的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又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心态呢?狮子本是英国人的图腾符号,神州舍弃中国传统龙文化精髓,转而追随西方的“狮子”文化,难道就是在所谓的“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第一步吗?中国家电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一直走的不是非常顺利,关键在于品牌影响力不够。中国家电企业品牌影响力和销售大多仍旧在国内,并没有真正占领过国际市场。中国家电业转轨走向世界市场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真正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到国外市场,而且要向国外市场输出自己的品牌与文化,并与企业战略的调整结合起来,建立以国际为主导的市场战略,赋予品牌国际化的含义。金教授固然看到了“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不同,不过,如果由此我们就“弃龙”甚至“造狮”,那不仅是“冤”了,而且是“不智”,作者呼吁:神州应该舍“造狮”而“造龙”才对。